提升使用者體驗的UX20法則 (3)
11. Miller’s Law 米勒法則
人平均能處理的短期記憶資訊大約只有 7 (±2) 個
1956年,George Miller 曾經發表短期記憶和絕對判斷大約是 7 條的資訊量,當人需要記住超出認知的資訊時,可能會造成負面的使用體驗。Chunking (組塊化) 是一種根據感知特徵將資訊分組來減少認知負荷的方式。例如下圖是無印良品的商品頁面,中間將每個商品一字排開時滿混亂也難找到想要的分類,左邊將內容整理成更小的組塊,使用者能更快處理、理解與記憶。
12. Occam’s Razor 奧坎簡化論
若無必要,不徒加功能。
緣起:
Occam’s Razor,又稱 law of parsimony,當對問題提出兩種假設時,應該選擇做出最少假設的方法。這個想法歸因於 Ockham 的 William (約西元 1287年 - 1347年),他是英國方濟會修道士、哲學家和神學家。
-
在設計上,消除不必要的元素,因為這些元素可能會降低設計的效率。因此,當兩種產品或設計具有相同的功能時,建議選擇較簡單的產品。因此,在評估設計時,分析每個元素是否必要,並將多餘的刪除。例如在網頁設計上,使用者並不會百分百使用到你網站上的功能,我們必須更精準地選擇讓使用者接收到什麼資訊、使用什麼功能、怎麼呈現等等。
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
13. Pareto Principle 帕雷托法則
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能為大多數使用者帶來最大收益的功能上
緣起:
Pareto Principle 又稱 80/20 Rule,起源可追溯到經濟學家 Vilfredo Pareto,他發現意大利 80% 的土地歸 20% 的人口所有。 80/20 的思維方式可以提供在 UX 上的適用性分析。
-
尤其是有太多功能的網站,常讓設計師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可能80%的使用者只使用了你網站的20%功能,因此要找出大部分的使用者在你的網站上使用什麼功能,盡力使產品的「關鍵少數」功能的體驗更好、減少 bug、做 A/B Test,也許解決這一功能就能提升 80% 的使用者體驗。
14. Parkinson’s Law 帕金森定律
給再多的時間,也會拖到最後一刻完成
緣起:
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 作為1955年在《經濟學人》上發表的幽默文章的第一部分,他寫道:「一位老太太可以花一整天來寫一張明信片,而一個很忙的人卻只需要花三分鐘來做同樣的事情。」在網路上重新發表之後,該文章在《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London, John Murray, 1958)中與其他文章一起被轉載。
-
學生時期是否有過明明一個月前就公布期末專案的題目,卻常常看到許多人在截止日前幾日才開始動手,又或者你就是其中一位?這也是 Parkinson’s Law 在談的時間管理,在做設計時設定小階段的截止時間,每次給自己比原來更多的壓力與更近的目標,在時間管理上與品質上都會有所提升。
PM 大大 Push Me !!!
15. Peak-End Rule 峰終定律
人們對於體驗的記憶來自最高點和結束時的感受。
緣起:
西元 1993 年,Kahneman、Fredrickson、Charles Schreiber 和 Donald Redelmeier進行一項「何時能減輕痛苦:給予一個更好的結局」為題的研究。參與者經歷了兩個版本的不愉快經歷。第一次試驗讓受試者將手浸入14°C 水中 60 秒。第二項試驗是讓受試者將另一隻手浸入 14°C 水中 60 秒,然後再將其手浸沒30秒,在此期間溫度升至15°C。然後向受試者提供重複哪種試驗的選擇,受試者卻較願意重複第二次試驗。 他們得出結論:「受試者選擇更長時間浸泡只是因為比較喜歡它(或沒那麼不喜歡它)」。
-
Peak-End Rule 在服務設計體驗上很常被使用,例如 ikea 的峰值是便宜的價格與理想的家的舒適感,終值是便宜的冰淇淋來慰勞自己的腳痠。或是迪士尼樂園,雖然人很多,甚至一整天玩不到 10 項遊樂設施,但晚上的煙火表演讓你忘記了一天的疲勞,在離開前擁有一個無比美好燦爛的夜晚。在你的服務體驗上,服務體驗要將重點放在最高點與最後的階段,人們最在意的不是第一印象,而是最後印象。
下一篇就是UX20法則的尾聲囉(終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