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使用者體驗的UX20法則 (4)
16. Postel’s Law 伯斯塔爾法則
系統/產品應保有一定程度的容錯能力。
緣起:
互聯網的先驅 Jon Postel 制定了 Postel’s Law(也稱為 Robustness Principle)。這法則是軟體的設計指南,特別是有關TCP協議。
-
該法則原本是應用於資訊工程領域,盡可能預想使用者可能採取的任何行動。即接受使用者多預想之外的輸入,以滿足要求,提供使用者明確的反饋。例如每個人一定都有以下的經驗,在搜尋頁面不小心要輸入中文,但中/英輸入法沒切換到,打成一串亂碼,但還是能搜尋到相近的搜尋結果。
17. Serial Position Effect 序位效應
一系列的物件中,第一項和最後一項是最有印象的。
緣起:
Serial Position Effect 是 Herman Ebbinghaus 提出的術語,描述系列中項目的位置如何影響召回準確性。其涉及兩個概念,即 primacy effect 和 recency effect,解釋了與列表中間的項目相比,如何更準確地調出序列開頭和序列末尾出現的項目。Apple, Electronic Arts 和 Nike 等成功公司在許多流行的設計中都反映了對串行位置效應的操縱,以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
將最不重要的項目放在列表的中間可能會有所幫助,因為這些項目在長期和工作記憶中的存儲頻率往往較低。例如導覽類的元素,將 Home 常放在最左側,最右側可能是 Profile 或 Cart ,將關鍵動作放在兩側可以增加記憶力。
18. Tesler’s Law 泰思勒法則
任何系統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複雜性,誰該面對?
緣起:
1980年代中期,Larry Tesler 為 Xerox PARC 工作時,意識到使用者與應用程式互動的方式與應用程式本身一樣重要。Larry Tesler 認為,通常情況下,工程師應該花時間與心力減少應用程式的複雜性,而不是讓數百萬的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使用該應用程式,簡化使用流程也會增加產品黏著度。Bruce Tognazzini 認為人們總是努力維持或增加自己生活的複雜度。因此,當簡化操作應用程式時,使用者可以嘗試更複雜的任務。
19. Von Restorff Effect 范雷斯托夫效應
重要資訊或關鍵操作在視覺上要與眾不同。
緣起:
該理論由德國精神科醫生和兒科醫生 Hedwig von Restorff 提出,她在1933年的研究中發現,當向參與者展示一類完全相似的項目時,對於其中一個與眾不同,孤立的項目記憶深刻。
-
Von Restorff Effect 又稱孤立效應,由於孤立項目 (較有特色) 跳脫於其他系列相似的項目,受到其他項目的干擾較小,因此會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提升使用者的記憶。例如在電商網站總是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但有打折資訊的標籤會在第一眼吸引住我們。
20. Zeigarnik Effect 柴嘉尼效應
人們對未完成或中斷的任務的記憶比已完成的任務更深刻。
緣起:
蘇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 Bluma Wulfovna Zeigarnik,是柏林實驗心理學學院的成員。在1920年代,她進行了一項與記憶有關的研究,比較記憶在未完成和完成任務的比較。她發現,不完整的任務比成功的任務更容易記住。
-
Zeigarnik Effect 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將音樂突然切斷,旋律會不斷縈繞在我們心中,因為我們的大腦將它視為未完成任務,不斷提醒你去完成它。而有些人有拖延症,將需多事項堆疊起來,時間在指縫中不斷流逝,我們心裡一直有它,也一直掛念它,我們也因此無法全心投入其他事項,直到截止日期將近才開始在懊悔中趕工,因此清楚設定下一步行動,減少拖延行為與焦慮,提升工作效率,不只在團隊適用,在人生規劃上也如此。
結束了UX20的四篇文章,仍有許多未被整理的,與心理學、UX相關的理論,希望2020年我們都能像呼吸一樣熟悉運用。
新年快樂,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