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友情

刺蝟小姐
Charlotte T.
Published in
4 min readOct 6, 2020
photo credit: Charlotte T.

不是旁邊,都是遠距離

好朋友是讓人可以把心安放的避風港。不論在哪裡,只要有這樣一個存在,心中那些好的、壞的想法,都能無後顧之憂地抒發與分享。但朋友在每個叉路的選擇並不總是與我們相同,選著選著,各自便到達了對方無法觸及的遠方。我一開始也非常害怕這樣與老友脫鉤的狀況。但後來我發現,只要原本的友情基礎夠穩固,一兩年的缺席其實不算什麼。

友情消逝不是沒維持,而是你們本來就不了解對方

朋友能走得長久,說到底就是我們能理解對方最深層的價值觀,和對方在一些觀點上產生非常深刻的共鳴。就是討論到某件事時,腦袋傳輸線自動接起來,無須多言的狀態。而這種核心的價值觀若非遇到重大的變故,不然是很難被動搖的。意即,縱使是很多年沒有見面的朋友,通常來說,人格都還是會和以前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多年後的重逢,一開始雖然難免會有一小段暖場的確認眼神時間,但在那之後便又會回到以前的相處模式。不正經舉例:這就像是,我的狗每次散步回家,都會確認她的財產,諸如食物盒和水瓶等,是否都在她記憶中的位置上。如果有什麼變化,她先是會有點疑惑,確定這個改變還能接受之後,就做些調整,繼續過她的生活。

不只是人生跑馬燈

在那個手機和網路都不普及的小時候我搬了一次家,那時一方面很擔心以前學校的朋友都會消失,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全新的環境帶來的爆炸資訊量,我需要花時間消化,根本沒有心思聯絡以前的朋友。穩定下來後過一段時間,在和朋友的一次通話中,我發現我根本都是在瞎操心。因為總體來說,我們談話的熱絡程度沒有因為幾個月的沒見面而減損,反倒是有一肚子的新奇事想分享。這讓我意識到,距離的長短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因為既使身處同一個城市,我們倆本來就不會每天都見到面,也不會隨時都有話想說。但這又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畢竟,長時間積累下來的話題在腦中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壓縮檔,裡面有很多資料夾,而我把它透過語言輸出的解壓縮過程就不意外地常常會有檔案遺失,或是陷入到底該先解哪個資料夾的選擇障礙。這腦中的混亂,會讓我有時在與久未謀面的朋友相見的前一小時左右尷尬無比。嘴裡一直吐出搔不到癢處的話語,試圖透過掙扎的字句換取找對方向的時間。這往往使我覺得非常受挫,因為我知道我不是沒有話要說,而只是不知該從何說起。

不過,本來就沒有必要讓朋友在見面或通話的當下,馬上知道你從跟她上次分別到這個當下的歷程吧? 因為最重要的是我們難得接上線這個事實。想到這裡我便安心不少,就開始從最近的事情聊起,若是腦中閃過以前什麼事想講再說。

朋友自己也很忙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會發展出與當下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和交友圈,並隨著地點而變更。不論是我或是我的朋友們都一樣。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回台灣,或是回到其他國家那些我曾經熟悉的城市時,我有時也蠻害怕沒有人會在需要時接住我的。畢竟在我缺席的這段不短的時間裡,早已有其他的朋友取代我成為了他們的日常。我的陪伴只是短暫的點綴。但說也奇怪,我每次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離開過。這不太直觀,所以我就開始想到底為什麼會這樣。結果其實很簡單,他們也有很多事要完成,不管是工作還是娛樂。忙著忙著時間就消失了。深刻認知到這點之後,就發現在雙方都獨立生活的前題下,聯絡的時間間隔長短就只取決於忙完的當下想到哪些人。如果碰巧遇到和誰在同一個城市的幸運事就聚得頻繁一點,留下一些美好,或是你寧願不要想起的搞笑回憶。在分別的日子裡偶然想起時就可以傳訊息給對方。

我看網路上很多文章都說維持遠距離友情建議要多傳訊息之類,增加雙方的互動機會,我其實不太認同。原因是,每個人每天的時間事有限的,就算你想傳訊息或打電話給對方,對方沒有空的機率是存在的。太頻繁的想要接觸會讓人倍感壓力。但如果是你確定真正是你們共同的梗或話題的話,傳一下效果當然是蠻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