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is Lin
地方爸爸 Luis
Published in
5 min readJun 17, 2020

--

何藩《念香港人的舊》 讀後感

許久前的某一天下午,不經意的發現何藩,這位號稱東方布列松的大師,作品多為黑白街拍,光影非常有戲劇感,構圖形式感很強,看到之後真的會在心中留下一個位置。

之後上網搜尋了一些關於何藩的介紹,簡而言之是一位,橫跨文學、攝影、電影(演員與導演)的厲害角色。細節可以請各位讀者在自行搜尋。

後來萌生了蒐藏大師攝影集的念頭,上網一看有何藩大師三部曲《何藩三部曲:香港追憶、人生舞台、香港‧往日情懷》,可惜已售完絕版,唯一能夠買得到的就剩下《念香港人的舊》,於是就放下了這個念頭。後來大概過了一個半月,某天早上,也不知道哪來的衝動,可能是心中的小苗長大了,毅然決然直接剁手就刷了,把《念香港人的舊》買了。

到手之後,大約花了兩天晚上看完,看攝影集是需要耐心的,因為畫面中實在是有太多細節,特別是光影以及佈局,但礙於版權問題,找了幾張IG的連結給各位讀者感受一下,有興趣的人還是請支持實體攝影集吧。

接下來要說說筆者的讀後感受,謹代表筆者觀點。

光影

首先是光影,筆者觀察到,何藩有些作品都是斜側逆光,長長的影子營造出畫面的張力與空間感,何藩本人也曾在影片中講過,「攝影是光的藝術,光要和我心意,不談對錯,便要等光」,而且斜逆光的條件,也不會讓背光面死黑,還可以保有一些輪廓的細節,另外就是畫面中影子的方向,都是相同的規律,也讓畫面保有統一的律動感與延伸感。

但有一部分,筆者還想不通的是,有一些逆光的的光束感,不知道是環境的空氣中真的有很多塵埃,還是後製出來的,因為何藩本人是真正底片暗房的高手,現在數位時代後製容易,以前用底片的加減光,據說何藩為了畫面的完美,有些陰影也是後製上去的,這難度是筆者無法想像。

構圖

《念香港人的舊》何藩提到:「構圖是獲致作品的生命力、表現力、與統一性的必須手段」。筆者從何藩的照片中,可以學到的有幾點:

第一點:亮中有暗,暗中有亮,雖然就是基本的對比概念,但是何藩就是能夠在亮部的地方放上一個人物剪影,或者暗部出現一條反光的鐵軌,完美的畫龍點睛。依照筆者自己的經驗,這通常要經過後製才比較能夠凸顯,例如暗部的細節,黑色夠不夠黑,黑白底片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真的很牛。

第二點:有景深的空間加上逆光的影子,景深驅使視線由近往遠看去,但是逆光的影子卻由遠往近延伸,一來一往,讓空間感整個大增,實空間與需空間同時互補,畫面更有層次。

第三點:第二次決定時刻、裁切,何藩在影片中說:「這邊死的,那邊生的,那就把它剪掉」,這句話真的令筆者印象深刻,以前總是被攝影前輩灌輸,拍攝當下就要把構圖夠好,事後裁切不算是攝影,意思是說攝影的當下就要把想要表達的重點確立,也是對自己攝影當下的一種訓練。但是筆者對於何藩的觀念理解是,攝影創作不受限於時間,而是決定於攝影者的眼光,不管是拍攝的當下,還是後製的當下,透過自己的審美,決定作品最後如何展現。簡單來說,何藩支持後製,但並不是拍攝的時候隨便,而是後製讓作品更完美。

第四點:幾何與平面,在平面的場景,將景深抽離,只留下幾何分佈,例如大樓的牆面,俯瞰交通要道,利用建築幾何、地面線條與影子(建築物的影子,或是人物的影子),然後最重要的,放入生活感的人物,幾何是死的,人物是活的,讓形式化的畫面整個活了過來。

第五點:生命力,畫面上有人就有了生命,沒有人就只是景、靜物,是死的,但如何把適合的人放到畫面中適合的位置,且還要做適合的事或活動,再加上適合的光,人、事、景、光同時到位,除了等待,還要運氣。

顏色

何藩在影片中說道,黑白可以將真實生活抽離,黑色偉大而神秘,但在書中沒有特別強調,而且還收入了幾張彩色照,筆者看過彩色照,完全不輸黑白照,光影一樣美,但的確顏色是有點容易讓主題不那麼集中,除非主題是顏色。但筆者認為,拍不拍黑白沒有一定,如果彩色能夠更加適合表現拍攝內容,那就選擇彩色吧。

真實性

《念香港人的舊》裡面,何藩提到攝影藝術,與其他畫作類藝術的差別就是在於真實性,只要是真實的,便有絕對存在的價值。而這裡的真實性則是攝影者的主觀的真實,將攝影者所感受到真實,一切聲色形貌,傳達給觀賞者。

相關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