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設計 x 內容(一)-資訊設計的形式與團隊成員組成

Mimi Chen
chercher-studio 角鯨腦汁事務所
11 min readNov 22, 2019

此篇將會分享幾種資訊設計的常見形式與其優缺點,如果想要知道製作不同資訊形式需要哪些團隊成員,文章最後也有建議喔!

本身是新聞背景出身,因為上一份工作內容是類似資訊設計作品的企劃,陸續在這幾年企劃了數十個不同形式的資訊設計作品,因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工作上的心得。

資訊設計的領域很廣大,自己過去作品比較多是「議題型資訊設計」(為了讓讀者消化議題內容為目的設計的資訊形式),因此以下舉的範例會比較偏向國內外媒體作品。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視覺新聞」(Visual News)這個名詞。

大約六七年前國外媒體便開始出現運用數位媒材製作報導的趨勢,出現了「資料新聞學」、「視覺新聞」這樣的詞彙,製作報導時運用「新聞」、「設計」、「科技」三大元素,除了挑戰新的呈現方式,報導調查過程中也開始運用資料清理分析、資料庫交叉比對等技術,協助記者在茫茫網海中尋找新聞線索。跟傳統新聞用文字與照片呈現內容的方式不一樣,網頁是全新的編輯空間,它讓說故事的方式多樣化,容納更多具想像力、創造力的技術與形式。

一個資訊設計團隊至少會包含以上三種職位,設計、科技、內容,我自己是擔任內容企劃的部分,主要負責企劃題目,將複雜議題消化過後尋找適合的議題角度,同時也與設計師與工程師夥伴討論可行形式。

不得不說設計師一定是資訊設計作品不可或缺的夥伴,從插畫、介面設計到動畫,都需要設計師的專業。我非常推薦企劃自己學一些設計工具(例如:illustrator、sketch 等),至少溝通協作上會多少有點幫助。而科技力強大的工程師則多數負責網頁呈現以及作品維護等工作。

除了專業多元,資訊設計的協作方式也逐漸改變,以往內容主導形式的狀況轉變為三方共同討論,在同一個目標下三個角色發揮以不同專業思維,發想最適合的呈現形式,這深深影響了我往後的工作方式,因此之前在媒體產業跟其他兩種專業協作時,不一定會是企劃提出形式,也可能是設計師或工程師提出精彩的點子。

資訊設計的形式有哪些?優缺點是什麼?

資訊設計種類百百種,以下舉幾個國內外媒體的作品當例子。

1. 懶人包

優點:成本最低,可跟時事

缺點:版面有限,通常只會挑特定角度詮釋

在所有資訊設計的形式中,懶人包大概是最流行成本又最低的一種方式了,一個企劃跟一位設計師就可以做出來。隨著社群興起,太多內容競奪人們的注意力情況下,提倡幾分鐘就理解一個事件或概念的懶人包形式就很受歡迎,許多社群行銷也很常用懶人包呈現。

製作:角鯨腦汁事務所,全家便利商店「世界地球日

懶人包運用範圍很廣、設計形式也五花八門,不管是單純的事件過程描述、議題內容消化,甚至是行銷文案都可以化為懶人包。例如《報導者》所設計的「不實資訊戰爭的教戰守則」就用 10 張圖片試圖把假新聞判斷技巧講明,並根據不同溝通對象「小孩」、「長輩」、「朋友」去設計對應溝通方式。

製作:《報導者》「不實資訊戰爭的教戰守則

不過龐大的資訊當然不可能用簡單的幾張圖就講完,這也是懶人包最讓容易讓人批評的地方,短短幾張圖可能需要擷取特定立場或角度,因此讀者也可能因此被特定角度影響。

2. 資訊圖表

優點:可將大量資料轉譯成更易懂的圖表

缺點:網頁動態特效讓視覺豐富,但不宜過度花俏,除企劃與設計師,製作網頁動態需工程師專業協助

我們在整理資料的時候常常會遇到超多量化數字資料,也可能是超多質化文字資料的狀況,除了整理資料,梳理出一個個角度外,也需要思考什麼樣的呈現是最能讓讀者一目瞭然的,以前在企劃時很常遇到這樣的狀況。

在參考呈現形式的時候,我很喜歡看「日本經濟新聞」視覺化的資訊設計作品,除了資料量很豐富外,呈現的方式也五花八門,我最喜歡日經用很可愛的圖表把量化資料呈現出來,透過滑動觸發下一個動畫。

日經網站這邊請:

通常素材是大量數字時,我習慣用 spreadsheet 先把資料打開快速掃瞄一次,然後將資料大致清理乾淨,再根據企劃目的思考資料可以怎麼運用。我覺得不管選擇用什麼方式的風格或圖表,重點是要創造出讓讀者一眼看懂,經過創作者思考並「轉化」過後的圖表,這樣的圖表才是有意義的。

關於如何轉化以及製作動態資訊圖表的過程,可以參考這篇:

3. 網頁多媒體專題

優點:以整體網頁作為敘事主軸,加入各種適當數位素材,彷彿讓讀者置身其中

缺點:耗費成本大、製作時程長

除了資訊圖表呈現於網頁外,也有很多作品會把影像、動畫、插畫等素材運用於網頁專題中,稱之為多媒體專題。

以聯合新媒體部門的 921 二十週年多媒體專題為例子,以 921 發生當時 1:27 的時間作為開頭,地震發生後的天亮,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此專題共用了 6 個不同章節講訴故事,除了人物故事跟追蹤報導以外,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你家耐震嗎?」,使用者可以選擇不同條件檢測家中房屋,看看到住家附近是否有斷層與土壤液化問題,呈現上非常精緻。

檢測結果會呈現在地圖上,可以看到由不同資料圖層所疊出地圖,一目了然住家附近的斷層以及土壤液化區域。此專題中涵蓋了多種資訊圖表,每一張圖表背後都需要另外蒐集資料與設計資訊形式。

4. 互動遊戲

優點:老少咸宜,議題遊戲化,增加趣味感同時獲取知識

缺點:耗費成本大、製作時程長

充滿高度互動性跟趣味性的遊戲,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傳達訊息的形式喔!

自己曾經參與過的是新聞遊戲「急診人生」,遊戲背景鎖定在台灣的一間大型醫學中心,面對健保體制的崩壞、沒膽改革的政府以及愛跑大醫院看病的人民,擁有拯救急診室命運能力的鍵盤醫師,將在一次又一次的真實的醫療突發狀況中突圍,試圖拯救病患的生命。

「當一個記者,如果我們要做新聞遊戲,那一切必須是真的。」

如果不是想做一個單純的遊戲,而是想透過遊戲傳達某些真實訊息,製作細節跟思考面向可能會不太一樣,例如:「新聞真實」跟「遊戲的虛擬操作」的不同,像是急診室內病患出現的數量跟頻率,到底是要根據採訪事實建立參數,還是跟著遊戲的節奏,讓使用者可以先適應遊戲規則呢?

諸如此類的原則思考,都要被納入考量,更多關於新聞遊戲的製作思考,可以參考這篇心得:

5. 什麼都可能成為可能,網頁敘事形式持續進化中,運用不同科技詮釋內容

看了以上四種形式,是否已經突破你對資訊視覺化的想像了?在未來,其實任何科技都可能成為表達資訊的方式喔!

案例一:《紐約時報》運用 VR 呈現南極冰下世界

《紐約時報》推出四支 VR 影片,探索南極洲這塊神祕大陸,「Under a Cracked Sky」便是其中一支。隨著轉動影片視角,讀者可以跳入南極洲的海洋中與海豹一同潛水、在冰穴中穿梭游泳、滑過障礙重重的海床尋找生命。

影片中由兩位潛水夫的角度拍攝,他們由南極洲最大的科學研究中心「麥克默多站」(McMurdo Station)下水探索冰下世界。影片從他們著裝下水開始拍攝,有兩種觀看模式可以選擇:360 度影片或 VR 眼鏡模式。

因為冰下世界的影像實在是太難見到,觀看過程中一邊聽著旁白的介紹一邊轉動視角,每一個段落都很驚奇!完全不會感到無聊,非常過癮。

一般人如果對南極洲冰下世界感到好奇,除了看紀錄片或影片外可能很難有別的方式接觸,《紐時》讓讀者可以透過 VR 影片,以更強的沈浸式體驗去探索南極洲的感覺,讓讀者感受更加深刻。

更多相關VR影片請見《紐約時報》南極洲系列(The Antarctica Series)

案例二:BBC 利用衛星圖證實中國新疆的集中營是真的存在

去年 BBC 刊出一個名為「China’s hidden camps」,試圖用衛星圖搭配採訪找出那些消失的新疆維吾爾人去那兒了。BBC 選擇用衛星圖呈現有兩個原因,許多人對於新疆是否有集中營是存疑的,集中營是否不斷擴張也不清楚,而透過衛星圖一來可以眼見為憑增加可信度,二來也可以透過位星圖來證明集中營真的是逐漸擴張的。

從衛星圖可以發現,從 2015 年到 2018 年短短 3 年間,一個大型建築物從無到有被建造而起。BBC 突破新疆地區難以進入的限制,以歷年的衛星圖調查營區建造過程,再搭配記者實際走訪現場,報導內容真的很精采。

在未來什麼技術都可能成為敘事方式,網頁敘事形式持續進化中,運用不同科技詮釋內容。但要提醒,不管資訊形式如何五花八門,但在企劃形式時,請一定要記住「好的資訊設計形式不是炫,而是必須因應題材作做出最好的呈現方式。」

不同資訊設計形式所需要的團隊成員

很常被問如果要製作某個資訊設計形式,需要哪些成員?因此根據以上幾種資訊形式,也列出對應該形式的建議團隊成員給大家參考。

如果有「企劃、設計師、(攝影師)」

->插畫、資訊圖表、懶人包(含攝影圖輯)

如果你有「企劃、設計師、動畫師」

->插畫、資訊圖表、懶人包、動畫

如果你有「企劃、設計師(懂UIUX)、前端工程師)」

->插畫、資訊圖表、懶人包、互動小遊戲、互動網頁(著重網頁視覺呈現)

如果你有「企劃、設計師(懂UIUX)、前後端工程師」

  • >插畫、資訊圖表、懶人包、互動遊戲、互動網頁(可串接資料提供客製化呈現)

今天分享就到這邊囉,「資訊設計 x 內容」系列預計至少會有 3 篇文章,下篇會分享怎麼怎麼從內容發想讓人有感的資訊設計形式,也就是資訊設計的企劃角色在前期的工作內容。

--

--

Mimi Chen
chercher-studio 角鯨腦汁事務所

分享數位工具、資訊圖表、多媒體網頁製作等心得,有時候會來一點生活經驗文。工作信箱:chenchenhua11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