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問「選擇大公司或小公司」,這不過是個假議題!

Kevin Wu
思維精煉室
Published in
Jul 15, 2016

不論是在學生時代,或是在面試前後的的職涯規劃中,不少人都會接觸到這個問題:「要選擇進入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我不打算對大小公司做一般描述性的闡釋—大公司學得很專業,小公司可以學很多不同東西諸如此類。而是引導大家知道,該如何問出一個更好的問題的問題,才會對職涯發展更有幫助。

這篇文章中,我會提出許多問題,為的是讓每個人認清問題的本質,不再讓大、小公司這樣的假議題困擾著你。你將學到如何問出真正的好問題,替自己選擇更好的道路!當然,你也許也會得到一個大公司或小公司的答案。

什麼是一般的選擇方法?

在過去,甚至是現在,我偶爾也會問到自己想要去大公司或小公司,常常會陷入兩難,但我所最關注的議題就是:『可以學到什麼』。

通常來說,大公司可以學到很專業的東西,他們有屬於自己的運作模式而且已經被市場接受,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已經被運轉好幾年的東西全部學起來,學完之後你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專業的技師。

而小公司所被評價的,就是沒有一套很完整持久的制度,所做的事情可能常常與本身專業無關,但就會做到很多整體性的業務,大家透過互相幫忙與學習,除了特別的專業,公司一般的工作你可能全部都做過了。

於是,對有點創業夢的我,時常順應這個理論,產生兩個選擇:

  1. 要馬就是去大公司磨個兩三年有「專業技能」之後再出來創業
  2. 不然就選擇小公司做各種東西,有了各式各樣的技能之後,就已經有類似創業的經驗,再出來自己做。

而考慮到本身學經歷並不那麼足夠,可能會先填補我害怕的專業能力不足,而從事大公司的工作。除非小公司有良好的訓練或很好的導師,不然不會從小公司做起。這樣的理論對我而言似乎合情合理,

但,這樣就夠了嗎?

就這樣簡單的分析,就決定了我未來兩三年,甚至更久遠的人生。怎麼樣也覺得奇怪。於是,我想先確認一下,大公司、小公司,是不是真如我想像中的那樣。他們到底怎麼形成?可不可以給我我所需要的技能?

大公司、小公司的形成

在做選擇之前,應該先好好了解自己的選項

前面說道,我覺得先進到大公司,「應該」會比較好。但,我真的認識大公司嗎?其實好像沒有那麼認識,所有的資訊和分析都是「聽說」來的。於是我想先試著探索,大公司是不是真的可以給我想要的專業技能。

以「專業技能」的角度來看大公司

大公司也是由小公司而來,而小公司是從幾個專業領域的技師而來,即便一開始沒那麼專業,他們也會透過自學、詢問、嘗試,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他們一開始把自己的專業磨練得如火純青,並且與其他專業交換信息後組織在一起,化成產品販售。

但當為了追求更多利潤之後,發現人手不足,於是技術開始傳承,但由於這些專業的經驗廣度、深度不是一時半刻可以習得,會把它們分割成許多較小的技藝,也就是變成某種規格化的技能,學徒們就開始從某方面的專業開始替公司賣命。

而最後,當每個被分割的專業更成熟,團體內部的協作更完整,小公司就慢慢成為了大公司,而那些被分割、規格化的專業技能,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大公司中的「深度學習」、「專業知識」。

如果我進入大公司,會學到什麼?

從以上面的邏輯,我會學到的專業技能,是被切割、規格化的技能。他是綜合技能裡面的一小塊,但也是組成大公司的重要零件。

那這樣的技能,跟「創業」又有什麼關係?我難道可以因為知道專業技能中的某一塊領域,就可開創一間公司?我相信創業需要的遠遠不止於此。

但既然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而來,小公司又是從創業團隊而來,我身為要創業的人,勢必就該知道從創業、小公司、大公司,分別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這才有助於創業的起步、維持、擴大,並判斷我應該從哪方面開始著手。

於是,我想先由「大公司」幾個重要的事情談起。

大公司的三個重要基礎:領導、價值、績效指標

大公司中並不只有被分割的技能,我認為除了專業,還有三件事情非常重要—「領導」、「價值政策」、「績效指標」

大公司的領導者從何而來?

在大公司中,主要包含了製造、財務、人力、行銷等的領導,暫且不談專業營運上所需要的技能。首先,領導者知道很多事情。

他們要知道公司整體的運作,各個小專案及部門他們的情況,才有辦法進行所謂的領導與管理。但重點都是在廣度的知識,以及對其的綜合判斷,領導可以說是一個需要學習的技能。

如果我的創業旅程,最後是由小團隊變大公司,而我就是那個領導者,那有一個該問的問題是:「通常好的領導從何而來?」、「我能不能事先學習成為一個好的領導?」

但事實上,好領導的出現、接班也是許多公司的困境。先撇除創業者成為領導,我比較好奇「如果不是透過創業,是否可以練習成為好的領導?」。

對於一個新人而言,要在大公司之中,快速練習或成為掌控全局的領導者,大概是以下兩種方式:

  1. 從小職員開始的內部晉升
    先累積自己的專業技能,當專業技能足夠深厚,會慢慢晉升成部門的領導,之後會開始會開始因開會討論、與它部門的交流,得知多領域知識,隨著職務越高,你會更知道其他部門的核心任務、分配狀況。漸漸地,你會有能力掌控一些綜合性的專案,成為有潛力的接班人。
    但就我所知,這樣的時間非常的長,然後還被訓練成領導超大型傳案,沒有個3、5年幾乎不太可能。
  2. 從儲備幹部起始的領導階層
    儲備幹部是一個專門培養領導的方式,通常會先在公司的各單位輪調,當他們經過各部門的洗禮之後,就要練習在現任領導者底下進行資料的蒐集、計畫擬定以及決策﹐他們雖然不會學到太多被分割的專業,但很快就能對每個部門有一定的掌握度。並且有較多的機會嘗試領導,被培育成下一批領導階層。
    但有些儲備幹部,輪調僅有一季到半年,一方面大公司的重要部門實在太多,一方面他們沒那麼多時間等待新人養成,只允許在一兩年的過程中快速學習,如果各單位沒有對人才的全力支持,他們很可能因為時間太短,仍不了解各部門的重要議題,因而在最後領導時的策略產生一定的偏誤。

所以,想要在大公司之中練習當一個領導者,可以選擇購過努力培養自己,等待實力養成;又或是想辦法一開始就被看中、被細心栽培。

那麼以一個想要創業,只想練習當領導者的角度,我接著會想要問:

我可不可以透過培養自己,快速爬升到能夠練習領導的階層?我有沒有辦法一開始就被人培育成領導者?

價值政策,如何影響大公司?

公司的文化、行為準則、價值觀、整體目標,我把它們統稱價值政策,領導者是否能貫徹目標,都是要看這些價值有沒有在組織中適當的發揮作用。

當公司打算從生產效率做起,底下的主管們開始使盡渾身解術,來加強流程的控管、每個細節中的效率。但若公司的文化是不允許員工們利用加班、壓榨的方式來增加效率與產出,則主管們就不能這樣來做管理。

但時常會發生的是:

低階主管所解決的問題,並不能符合中階主管的目標;
中低階主管,所依據的價值,並不是企業領導者的初衷。

是時尚就會變成,企業領導者,希望在員工良好健康、相同工作時間下進行更有效率的產出。但底層的主管,卻可能以為是要解決產量問題,而要求員工加班、增加產量。

這種例子十分多,低階主管為了要產生能獲利的點子,而否定了基層員工的創意。中階主管只為了整體的績效,而不顧上層領導者所重視的企業文化。這都只因為目標不一致、價值沒被貫徹的結果,大家開始各做各的,都在猜測上面的人在想要什麼,但卻都沒達到理想的結果。

如果企業文化、目標的貫徹和設定是重要的,那我就想要問:

那麼大公司之中,誰是可以學到如何制定價值政策?或有誰可以觀察到目標和實際執行之間的差異?身在大公司該如何學習這件事情?

大公司中,人才與政策的績效指標

最後則是衡量指標。何謂良好的領導者?何謂良好的企業價值?如果依據產量、企業資本額擴大、月營收等等,都可以輕易衡量組織是否正在擴大,評量財務報表的相關數字,也可以看出企業是不是有出現問題。

這些數字的確可以衡量企業的發展狀況,但回到最重要的組織問題,「能夠全盤思考的領導者、能夠增進產出的價值政策,是否能擁有適當指標來衡量?」

我相信這是最困難,但大家卻最想知道的答案,好的領導者會有信用問題、溝通能力、本身技能等各式各樣的評量指標,但是這些卻難以化為數字,於是大家就將其利用業績成長、人數增加等具體數字,來間接衡量主管。

但中間的黑暗模糊地帶,永遠都有各種相關性解釋。也就是說,

人們時常依據自以為良好的解釋,將這些指標硬塞到主管的評量欄上。

而良好的企業價值也是如。最後,只要結果不是理想的,領導者、企業價值,似乎都會因為一些奇怪的指標而被全盤否定。

但這樣的衡量,卻乏了大環境的改變、人員的失誤、某個流程未被設計良好等等各項考慮。

如果只是因為單一的失誤,最終造成績效很差,然後否定優良的主管或政策。那麼只因為單一的正確決定,就認定了良好的主管或政策,似乎也會合情合理。不論是在人才、政策選擇上,以這樣的邏輯我想都不會被認同。

那既然績效指標,會影響者領導者、企業價值的決定,接下來就該問:

怎麼樣可以知道哪些指標是好的?怎麼樣練習制定較好的指標?

淺談小公司

花了很大的篇幅談論了技能學習如何被分割、大公司的形成、良好的公司應具有的型態,我們可以回頭來看看小公司的面貌。

小公司的領導者與公司

小公司依舊要好的領導者,但他們的主管,則因公司小的關係,並不是由儲備幹部開始,而是一般的小職員,混合了一些主管的權力,就是身兼主管及員工。

所以當要進入小公司、新創團隊,其實就要有準備,不論身為小職員或是主管,自己都會在一開始擔任類似領導者的角色,許多事仰賴你的決定。

小公司的價值政策

而對於小公司,因為人數關係,比較不會有上下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因為每個員工(主管)他們所涉及的問題,貫通組織的可能性比較高,他們要面對最重要的,反而是政策價值的形成。

因為公司年輕,可能不會長期擁有相同的的價值觀、行事原則,重點是在中間的磨合,透過經驗、溝通來產生它們的樣貌,而身為小公司員工的人,將會很密切參與其中的變化。前面提到大公司的目標、價值不一致的問題反而因此延後。

小公司的績效指標

最後的衡量指標問題,也會轉變到不同的面相,不再向大公司那樣複雜。小公司重點在於產品是否能快速獲利、是否能找到適當的市場利基點,並且在未來有機會能夠擴大組織。所以績效指標往往圍繞在快速賺錢、找到機會。

當大家有了共同的成長、獲利目標,就變得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部門、個人,制定一個合於目標的績效指標。

「為了某種理由,而選擇大公司或小公司」,才是真正的議題

讓我們回到原本的問題,「究竟應該要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前面提到,大公司在組織中對人才、行事原則、衡量指標與小公司是有不同的,而如果只是問「進入什麼樣的公司」並不能成為真正的問題,你「需要進入怎麼樣的公司」才是一個比較好的問題。

為了達成目標所該具備的事物,

才應該是進入大公司或小公司的原因。

如果我身為一個未來想創業的人,五年後的我需要什麼?

「為了達成創業的目標,我需要具備什麼?」,這才是我應該進入大公司或小公司的原因,也唯有清楚目標、清楚該追求的能力,才有辦法進行選擇。前面大量的分析,就是為了尋找這個「需要」。

前面提到,從創業→小公司→大公司。所重視的事情有些不同,但如果想創業,就該知道自己要學習那些重要的知識或技能。

而如果從大小公司與創業之間的關聯,大致可以歸納出一些重要、需要學習的事情:

  1. 練習當領導者的機會
  2. 練習找到「設定企業價值」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平衡
  3. 學會設計出好的績效指標

所以,為了創業,我該進入大公司或小公司?

1.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有練習當領導者的機會

我覺得大抵上有兩個途徑,第一是到大公司,成為儲備幹部,獲得快速升遷,拿到練習領導的資格。第二,是到小公司,因為人數不多,只要公司一擴張,很快就有機會讓自己爬向高位,而有練習當領導者的機會。

而我認為,自己在身為新鮮人時,與其他競爭者爭奪大公司的儲備幹部沒什麼勝算,所以進入小公司來快速獲得領導地位,會是對我比較好的途徑。

2.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能讓我練習找到「設定企業價值」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平衡

先前提到的儲備幹部,似乎比較常能同時接觸到政策的制定、各部門的文化,不但學習領導,同時也在基層見習,經過一兩年的洗禮,我想對於價值和實際政策的平衡,把握度應該可以比大多數人都還要高許多。

而若是從小職員做起,他們對於價值與政策的原則,並不能那麼全面。因為他們難以知道公司的大方向是怎麼訂出來的,不同部門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差異,所以在未爬升到一定的領導階層前,似乎難以有機會學習、參與「如何形成一個公司價值文化、行事原則」。

而若是成為小公司的職員,如果公司較扁平化,也是可以如同大公司儲備幹部的經驗,同時制定目標、價值政策,同時又成為實作的那個人。

所以在這方面,既然小公司和儲備幹部都可以達到目的,小公司對我而言就是個較理想的選擇!

3.學習如何設計出好的績效指標

我認為,在大公司,雖然很容易被許多指標綑綁,但好處就是,你可以認識到各種評量標準,進而審視這些到底對於貫徹企業價值、衡量人才有沒有用。

而若在小公司,很可能成為制定指標的那個人,雖然和大公司所設計的指標有所差異,但你可以清楚知道設計這個指標的理由何在,期望達到的結果,然後當指標有誤,還需要馬上修正。

就設計指標而言,大小公司走的是不同的途徑。在大公司,只要有足夠的觀察力,可以有大量的學習;在小公司,如果勇於嘗試、修正,也可以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在這方面,並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但若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小公司的績效指標,更接近創業時的績效指標。所以應該還是要選擇小公司。雖然日後還是要面臨一樣的問題,當公司變大、指標改變,如果沒有進一步學習,遲早還是會出問題。但就目前而言,在小公司學習績效指標也是足夠了!

綜合以上而言,選擇大公司、小公司就變成一個輕鬆的問題,因為現在問題變成:「哪種公司,能提供我學習這3個能力的環境?」

Ans:小公司相較大公司,更可能提供我需要的環境!

但我依據的是什麼?

是依據一開始說的,大公司能提供專業技能?小公司能夠學到不同面向?不是的,我選擇大公司或是小公司的標準,始終圍繞在我的目標「創業」所需要的技能。

當把大公司、小公司搬出來,我就要判斷「創業」與「大小公司」的關聯,並且要知道,如果我想創業,需要的東西會是什麼、有什麼可以從大公司、小公司這樣的區分方法得到。

最後,我認為其中的3個能力十分重要,然後才把這3個條件,當作判斷我該從事的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依據。

認清假議題,才能做出真正的選擇!

你會發現,大小公司的選擇並不是一個真的好的問題,

應該要先找出個人的目標,判斷出所需要的事物、能力,才有辦法替自己的職涯規劃。

最後我還說:大小公司也未必是一個好的區分方法

例如,同樣學習領導,我也可以透過社團活動、合作專案、自行創立組織,來學習。同樣學習價值政策,透過聽演講、和各個公司的主管老闆聊天,都可能可以學到。

那這樣就會發現,一開始根本就不存在大小公司之間的抉擇,只存在要用哪些方式來完成這些學習。

另外,如果目標是創業,還會有更多要學習的事情,上面列的3點,更可能根本不太重要。又或在大小公司能學得到,隨著職業、公司的不同,差距非常大,大小公司的分類法一開始就有問題。

但即便上述的論點可能很站不住腳,但仍不會背離這篇文章的原本目標。我希望大家要認清「大公司、小公司」這個假議題,找到目標、分析事情,並提出更關鍵的問題,最後才能做出較好的選擇。

所以,如果以後再有人問你:「應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建議請他換個思考:

你的目標是什麼?
為了達到目標你需要什麼?
你需要的東西,會是以大公司及小公司來區別嗎?
還是以職業來區別?還是以國家來區別?

你將問出更精準的問題,給出比過去更好的答案!

--

--

Kevin Wu
思維精煉室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