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誌雜誌or口香糖?我們買的是產品,又或是道德與良心?

Kevin Wu
思維精煉室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y 17, 2017

「我們究竟應不應該,因為販售者的身分不同,而購買明顯高於市價的產品?」

一直以來我常再想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該不該買在街上販賣口香糖、餅乾的身障人士,又或無家者、街友們所販賣的產品?

這問題始終擾著我,導致每當遇到這些人來向我推銷,我往往先是猶豫,再以當天的心情,或是他的態度來決定是否購買。

但這似乎不是一個好消費者,因為我最終還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買了什麼樣的產品。最近,我似乎得到了一個可以行動的答案。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有天,走在路上習慣東張西望的我,剛好看到一名路上販售大誌雜誌的街頭販賣者,我出於直覺停了下來,心想很久沒有看大誌了,不知道這一期的內容是什麼,所以就像在書店買雜誌一樣,順手買了一本。

但我才一個轉頭,就看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阿伯,來向我推銷他手中的口香糖,而且恰恰好與大誌一樣都是100元,而兩邊的成本,也似乎都是50元。但當時,我對於這個口香糖卻完全沒有興趣。

因為平常根本不吃,而且我知道,很多都只是從便利商店買來再轉賣的,相對於產品實際價值,售價高得令人卻步。但出於某種不安,才剛買完街頭販售者手中的雜誌,似乎沒道理拒絕口香糖,於是也就順手挑了一個。

這項決定,卻引發了我一連串的思考

平常可能只會遇到賣大誌,又或是遇到賣口香糖的人。但這次的狀況很不一樣,一次遇到兩個人,然後內心還出現了很明顯的掙扎,讓我更想探索自己的心情。

為什麼會立刻決定買下大誌雜誌,但卻對口香糖如此掙扎?

首先我發現,在當下,我只看到了賣雜誌的人,但卻沒有注意到幾公尺之內賣口香糖的阿伯。賣口香糖的人似乎因為我時常抗拒,已經被我的大腦自動忽略了。

再來,同樣是街頭販售者,同樣是成本50元,售價100元的產品。唯獨差別在我不太吃口香糖而已。為什麼賣口香糖的人會令我如此抗拒?

我想,購買雜誌的原因其實很明確,是因為之前有看過,而且覺得內容還蠻不錯的。雖然多少會加上大誌本身的背景故事,但我覺得,是不是由街友來賣大誌對我而言不會差太多,我終究會認為這是本值得買的雜誌。

但想買口香糖的情況卻不是如此。似乎是因為良心不安,又或者出於同情與憐憫,加上很多複雜的心境,但最後絕對是在一個混亂的狀態購買,好像被自己騙一樣,參雜了些許的不悅。

買雜誌,是因為有價值。

不想買口香糖,是因為沒價值?

這次,我想搞清楚自己的心情,下次在面對同樣的情況時,是不是該繼續掏錢買單?有沒有辦法更爽快、明確地下決定?

單就實體價值而言:該買大誌、不該買口香糖

大誌雜誌,相對於市場上其他產品有一定的優勢,內容十分多元突出,紙的材質、封面與字體設計,都能媲美許多商店裡面的雜誌,單就產品價值而言,我覺得是十分合理的產品,甚至願意用更高的價錢購買。

但很明顯地,口香糖用一個極不合理的市場售價販售,和商店裡面的口香糖完全無異,單就物品價值來看,它根本就沒資格出現在市場上,完全沒辦法與任何競爭者抗衡。

就鼓勵社會循環而言:該買大誌、不該買口香糖

有一個比較大的層面是:

我們是不是該鼓勵這群人繼續販售?要不要以金錢來贊助他們?

以最近思考社會企業的用意來看,我還是傾向支持產品本身該具有自己的價值,社會企業只是有更大的責任,去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公共事務難題。但不代表社會企業能就有該在資本社會中獲得較多的憐憫。

如果本身的解法並不是出自讓社會更進步,而是消費良心,那這樣的產品我覺得應該該被淘汰,因為我們最終期盼的是,人類的生活能變得更好,而不是讓更多人對抗自己的良心與道德。

所以,像是大誌雜誌這種同時具實體、社會價值的產品,我就認為值得多多鼓勵發揚,因為在這項商品被推廣的同時,能解決更多隱藏在背後的問題。

但像這種路邊的口香糖販售者,產品本身沒有競爭力,對於解決社會問題,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因為我們不可能讓所有街友都販售這種高價的口香糖,來解決貧困問題。

所以就鼓勵從事工作而言,寧可多多鼓勵他們販售更好的商品,而不是以一個他們有工作就好、有努力就好的心態,我希望我們的錢,可以幫助他們去選擇更好的工作。

上述兩點,大概就是為什麼,一直以來口香糖的販售者都被我刻意迴避,即便偶爾良心不安,或十分同情他們,偶爾仍會拒絕購買。

但就個人而言,我認為我兩者都應該買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就我而言,下一次可能會比較爽快地購買了!

並不是因為突然良心發現,或是無法看到人們痛苦,我只是想透過購買這些商品,來提醒自己一些事情。

因為事實上,我現在仍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廣泛地幫助這群人。沒辦法到處捐錢,沒有給予食物、提供住所,不論在能力或實際執行上都還十分有限、被動,甚至可以說,幾乎提不出什麼養活自己以外的社會價值。

但有的時候,我們不必有萬全的準備才要行動,因為事情變化得如此快速,加上準備永遠都會有不足,如果真的希望讓社會更好,為什麼要拒絕一個能馬上給予幫助的產品呢?

我想,現在的我,能做的大概也只能在還能負擔得起的情況下,繼續購買街頭販賣者所提供的商品。畢竟他們的日子還是要過,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很可能就是面臨生死的難題,如果我的一點點的心力,能讓他們維持現狀,又何樂而不為呢?

但樣的購買,跟產品無關、跟治標不治本無關,我是把

「認同自己還無法改變」

當作購買的理由,希望每購買一次,都能提醒自己,要更努力改變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改善這群人的生活。

我想「幫助人」就像事業發展、完成夢想一樣,絕對不是準備萬全才開始做,而是一點一滴融入生活,永遠都處在行動與準備之間。

--

--

Kevin Wu
思維精煉室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