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Ching Wang
小日子裡的故事
Sep 5, 2021

荷蘭職場觀察日誌 — IT/Technology Consulting

Dare to make mistakes.

Only when you make mistakes, you grow.

— Daalhuisen

工作的時間總是特別快,一晃眼也已經在公司待了一個月。開啟了台勞生活,也許還在工作的蜜月期,工作至今還未出現Monday Blue。

即使還是隻菜鳥,還未有資深的經歷,但算一算在台灣做了一份實習、一份正職,荷蘭也做了一份實習、一份正職,某種程度而言比較起來應該不至於太偏頗😆

來聊聊荷蘭與台灣相當不同的職場文化吧!

Flat Hierarchy

Meyer, E. (2014). The Culture Map, 99–104

企業的階級制度隨國情和文化而有所不同。依照地理位置來看,大部分歐洲、北美地區的階級較為平等,歐洲地區越往西北,階級越平等。相較於歐洲、北美地區,南美和亞洲的階級制度相對於明顯。

在台灣和荷蘭都有過職場經驗的我來說,這樣的感受相當的兩極🙈

首先,荷蘭是一個企業文化相當扁平的地方。待過的公司兩間都是荷商,主管和同事們也以荷蘭人居多。扁平與直來直往的企業文化下,少了相當多的潛規則。資深員工和新進員工的休假天數相同(我的公司是年假27天,並不會因為多待10年休假變多),C-Suite 和 高階主管們通常都沒有明顯的權威感,在coffee corner(註一)遇到了也都會很自然的閒聊天氣、下班後的休閒娛樂、度假計畫等… 員工不需要等主管們下班了才能下班(不會有人在意),資深同事也不太會因為經歷資深而有優越感或是老鳥菜鳥的上下階級制。某種程度而言,少了分職場中的情緒勒索。

其中一件趣事是有天我打趣的稱我的mentor “boss”(我的mentor是位有15年管顧經驗的前輩),他一臉惶恐的說不准我這樣叫他,也解釋說我們的職稱都是一樣的(僅有junior / senior差異),並沒有什麼比較資深的就是boss。

*荷蘭全職工作者(40h/week)法定年假至少20天,多數公司給24天,少數公司給到40天。假期是一進公司就有,與勞基法計算方式不同。
*註一:在教學大樓或是公司大廳、廚房等,都會有咖啡區讓大家喝咖啡,也是歐美文化常見的small talk, chit-chat的地方。

Introduction

荷蘭的自我介紹有個很特別的現象,從學生時代教授的自我介紹、面試、到職場同事們的自我介紹,大家都會把身家跟妳說。年齡、興趣、感情狀況、家庭成員、過去的經歷都是大家時常會談到的。各部門的自我介紹也是希望員工之間可以透過自我介紹更互相認識你/妳這個人。

Mentor system — Buddy

荷蘭、英國很流行Buddy制,新進員工會被指派一個buddy,負責訓練及照顧新進夥伴。但與台灣一個組裡的小主管又不太一樣,Buddy並非上司,不須向其報備,關係也是平等的。依我的公司為例,每週會有一到兩次的談話時間,主要是關心新進員工的身心狀態、工作上手進度、職涯發展規劃,有問題或需要討論的事情都可以在這個會議上提出。也會有Buddy Lunch,基本上就是中午時間一起去餐廳吃飯,但由公司支付餐費。

New staff on board training

多數的公司會給員工二到三個月的適應期,讓員工有足夠的時間訓練以及熟悉公司產品和工作模式。與台灣相當不同的部分是,當公司知道他們雇用的是新鮮人,資方不期待員工能瞬間就能成為公司的即戰力。相反的,他們相當願意投資錢和時間培養員工,同時期許員工能在未來的日子裡為公司效力,某種程度上也是提升公司員工素質以及降低離職率等人事成本。畢竟雇用一個員工在歐洲從履歷投遞到正式簽約的正常程序也耗費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如果員工離職,公司就必須再走一次程序找到另個更適合的人。這樣子的事情是資方與勞方都不樂見的。

“Take your time and give yourself more time to consume the information. We know we hire a starter, and we understand that we need to invest time and money on you.”

這番話對從資本主義長大的我來說相當衝擊。

身為一張白紙的新鮮人,都有這樣子的經驗,無論是實習或是正職,上位者都期待員工能成為即戰力,快速的為公司帶來報酬。但我想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很難將新血培養成能帶來效益的員工。這件事真的值得台灣的企業家們好好省思。

“Are you happy to work for us? Do you like it?

每週主管都會固定空出半小時與我聊聊工作狀況。每次與主管聊天都會有種跟智者,人生導師聊天的感覺🙈

這也是頭一次,有主管關心我工作得開不開心,喜不喜歡。

不禁讓我想到多少人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也忘了問問自己究竟喜不喜歡或開不開心現在的生活。但出社會後的日子有大半時間都與工作為伍,是不是該多花點心思探索有興趣的領域以及反思現在做的事情呢? 在到了歐洲後,不時的都會有人提醒著我:You work for live, not live for work. 當工作佔據生活的一大部分,思索除了金錢帶來的滿足感,是不是該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呢?

你/妳喜歡現在的工作嗎?

Flexibility

多數的荷蘭企業都給員工相當多的彈性,但也相對的期待員工能以工作表現為公司帶來利潤與報酬。即使疫情在歐洲已經趨緩、多數人也都是完整接種疫苗的狀態,還是少見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Work from home 顯然成為歐洲新型態的工作模式,雇主鼓勵員工一星期進一到兩天辦公室,或是規定固定的時間進公司,但多數的公司都是採取50%在家工作+50%進辦公室的模式。人資部也會規劃公司活動鼓勵員工們進公司上班,增加凝聚力。

也因為work from home成為趨勢,在別的國家公司也是允許的,以我個人為例,與主管報備想要在倫敦工作兩星期,因為要拜訪男友,主管也是二話不說的答應,也很直白的說明不在意員工在哪工作,只要是在上班時間認真上班,其他的都是個人自由。多數公司對員工個人生活的寬容度相對台灣高了許多,但雇主與員工間的誠信度也相對提高。

9–6的工作模式在多數公司也是相對彈性,基本上涵蓋公司對客戶的服務時間,其他零碎時間是能做個人運用的(ex: 看醫生、上課、個人活動安排),一天工時八小時或是提早將事情做完,多數主管是不在意員工的上班時間的,也不會有打卡的問題。對有家庭的員工,這樣子的彈性能讓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分擔家務(接小孩、送小孩上學、做家事等),工作者能在白天是多分擔家務,並利用晚上的時間完成公司的業務。

Work & life balance

一週工作40小時,仔細算起來不超過45小時。中午不休息的情況下,
基本上17:00多左右就下班,還是可以到健身房、個人進修、做副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適當且足夠的休息,隔天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雇主其實蠻擔心員工burn out的,對公司和員工個人都造成負面影響,這也是與多數亞洲雇主蠻不同的點。但同樣的,多數公司採取有限責任制,很少會有支付加班費的情況,但偶爾需要加班的時候,員工們也是視為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而好好的把任務完成。

歐洲的步調比起台灣愜意了些,員工們努力在上班時間提升效率、下班後好好的陪伴家人、朋友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過好自己。很少聽到同事或是朋友抱怨工作和公司,這樣的生活與社會氛圍,人們也快樂了些。

Den Haag 海牙
Den Haag 市政廳

對大多數人而言,出社會後的日子,是為了生存汲汲營營地努力著,喜歡的工作也好,不喜歡的也罷,再怎麼無奈和委屈,日子還是得過。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幸運地找到了份符合自己特質也是職涯想發展方向的工作,也許有時要學的部分很多,東西也難,但我喜歡我的工作。

喜歡每天都活得平穩踏實的感覺,喜歡下班後的日子還屬於自己,而非全被工作佔據。可能我沒有太遠大的報負,不想要犧牲個人時間,日夜為工作奔波,也不期待要在亞洲競爭高的環境中成為佼佼者。

好好的體驗生命,

過好生活,對我而言這樣就夠了。

家裡窗外的晚霞
Reference: 
Meyer, E. (2016). The culture map, 99-104. PublicAffai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