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喜宴的比喻(太22:1–14)

Kelvin Lee
civic-faith
Published in
Oct 15, 2023

因緣際會,去年底臨時應邀,為地方教會崇拜頂上講道職事,尚幸有一天多時間預備,拿出舊時短講來擴充。福音書喜宴比喻(太22:1–14//路14:15–24),往時在長者崇拜聚焦路加版本,強調上主恩典寬廣,天國不講身份地位,主張從個人人際到社會世代階層間都彼此善待。這次細看馬太版本,因應社會變化,對喜宴比喻與前後經文審判信息脈絡有多點體會,應用上增添集體悔改元素。按當時觀察,政策制度對周遭影響,級數幾近歷史上重大人道文明危機,但包括很多教會朋友在內,大部份人對此視若無睹。由於對受眾不太熟悉,以爭議課題做例證,言詞與論證都更求謹慎,幸得各方包容體諒。

2022年12月18日 | 基督教佈道中心念恩堂主日崇拜
講道:喜宴的比喻(
太22:1–14)

今天看耶穌經典比喻,講請飲故事,有類似版本在路加福音14章。在馬太版背景是耶穌由鄉野走到京城,在聖殿掃枱搗亂後,準備與宗教領袖直接交手,比喻本身氣氛緊張,甚至有血腥畫面;至於在路加,是耶穌某次被邀食飯時順便行醫治病,觸犯安息日宗教禁令起爭議,連續講了幾個食飯故事,用輕鬆方式帶出道理,點到即止,有興趣可以回家細讀比較。這裡我們集中看馬太,一起思想最基本課題:甚麼是福音?甚麼是信仰?在馬太馬可路加,這題目又叫天國、上帝國,耶穌出道最原初信息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可1:14);根據馬太,是師承施洗約翰「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太3:2; 4:17)然後看見耶穌傳道不停賣關子講比喻,天國/上帝國像甚麼甚麼,有如猜謎語,但當時的人似乎都明白,今天比喻講有人請飲但賓客不賞面的故事,聽眾都聽得懂,因為故事講完後,馬太說,宗教領袖憤怒得下定決心要陷害耶穌,甚至不惜與本來死對頭聯手(太22:15–16)。

天國不講身份地位

到底耶穌講了甚麼,令人這麼憤怒?這比喻又跟福音有甚麼關係呢?請飲請食飯故事,應該無傷大雅。但相比路加,馬太版本不是講普通人請飲,而是王子大婚,就算不像童話浪漫,都應該很盛大很威風?有甚麼爭議?爭議在,筵席預備好時,皇上派人請「被邀的人」(3節),即早前答應出席的人赴宴。王子大婚,賓客是甚麼人?當然有身份地位,他們甚麼反應?本來以為皆大歡喜,劇情來到這裡大暴走,這批上賓竟然出爾反爾,有人說落田,有人去做生意,有人已讀不回,不單浪費主家心血,甚至有下毒手傷害報信使者…故事講,「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7節)。結果這些好像很有身份地位的人,因為殘害皇上使者,最後自取滅亡。

然後劇情再次脫軌,說皇上要改變賓客名單,要僕人到街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招聚了來」(10節)。怎麼一下子這樣兒戲?王子大婚,參加的賓客三教九流,喧鬧不息…皇宮變成「大笪地」!更奇怪是,皇上不介意跟這些人歡樂,反而介意他們當中一個沒有穿禮服的人。皇上問他:「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12節),在街上遇見就被請去飲宴的人,如何會有禮服穿?經文沒有明言,但常理可推斷三個理由:1)皇上刻意刁難這人,否則應該很多人都沒有禮服,為何只問他;2)大會有提供禮服,只是那人沒有穿;3)其實不一定是甚麼禮服,只是穿乾淨衣服,好好洗臉梳頭而已。按故事脈絡,(2)或(3)似乎比較接近,因為經文說,那人有機會解釋,卻啞口無言,因為知道自己無道理。如果你再對照希臘文,和修版聖經「禮服」一詞意思其實是婚禮的服飾(ἔνδυμα γάμου),所以情況更接近(2),即是大會有提供,因此那人沒穿就更無道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完全不尊重主家和其他賓客,更不尊重自己。所以他的下場是被趕走,這是合理結果。

這故事告訴我們甚麼呢?第一,原來天國特色是不講身份、地位、功績或特權。故事裡皇上向兩種人發出邀請:有身份地位的人和看來沒有條件的人,結果怎樣?有身份地位的人沒有去,看來不具備條件的人倒做了上賓,但亦有人進了場卻不尊重主家而被踢走。很明顯,全因他們自己選擇,與身份地位無關。引申看,亦代表沒有人可以跟上帝講條件,或者用甚麼方式賄賂祂。在上帝的世界裡,沒有「見高拜、見低踩」嘴臉,不再有人因為出身條件不夠好被欺壓,這亦是歷代無權無勢的人,認為信耶穌吸引的地方。

人可選擇拒絕上帝

第二,請飲故事還有不容易入口的審判信息:人可以拒絕上帝,自食其果。故事裡,皇上派兵消滅了原本的上賓,因為他們有嘉賓不做,反而殘害皇上使者,自己化身惡勢力。劇情是否很過份,血腥暴力又醜惡?家長指引也不成?其實未算。這比喻之前,太21:33–46有個葡萄園租霸比喻更恐怖,那租客不交租,虐打殘殺收租使者,更殺害葡萄園太子爺。哪有這樣野蠻的人?有的!原來比喻是針對一班宗教領袖來講。在馬太記載,正如喜宴比喻,宗教領袖也聽得出這惡人故事是針對他們。其實對象不止宗教領袖,亦包括猶太人,即上帝選民。太21:43甚至說,上帝國要由選民轉移到能夠回應上帝的民族當中。話說歷史上,不少宗教領袖都曾逼害上帝使者(又叫先知),先知大多是一群無權無勢的人,他們憑著信仰勇敢講真話,指出宗教墮落社會不公,講不中聽說話,損害有權者利益,所以有權者不惜一切對付他們,很多民眾亦憎恨他們。在福音書,耶穌也成為宗教領袖眼中釘,因為他揭穿這群人虛偽,又去破壞聖殿秩序,尤其官方特許經營生意(太21:12–13),背後很多利益。但這些利益,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時,都一一化為烏有。

弟兄姊妹,雖然請飲故事主要對象是當時宗教領袖和猶太人,但如果連最早的上帝選民都不能逃避審判,今時今日信耶穌的人,亦未必有甚麼優越地方,以為完全事不關己。回想起來,其實我們很多返教會的人都像被上帝請飲,當初可能有人邀請介紹或者「氹」了來,然後不知怎地就經歷信仰奇妙,發現上帝美好,變成這裡的常客/上賓/地頭蟲/好幫手/教牧人員,但這不代表「著了靚衫」就是好人。

悔改生活是每天事情

值得留意,在請飲故事裡皇上請飲只得一次,但在我們生活裡,上帝邀請可能不止一次,甚至可能每天都有邀請,「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不止舉手決志信耶穌入教,而是每日如何生活,所以每日都是抉擇,可以跟隨上帝或者拒絕上帝。以前認為非常顯眼道理,今日隨時可視而不見。或者我們未至於像故事那些人殺害上皇上使者,但卻可以用各種理由,反口拒絕上帝邀請,可能因為忙碌,可能因為受困於環境。如果你上教會日子較長,可能見得更多,幾多曾說一起奮鬥的朋友,後來各行各路,甚至有人用信仰理由做很壞事情。

耶穌比喻說天國像請飲,主人家不計較身份地位,雖然聽來像沒甚麼特別,其實在挑戰我們每日身處社會以為理所當然的價值。很久以前有網上文章大話西遊,寫上帝對香港人說話:「其實在我心目中,生存是免費的。就算要收費也應是我收,不是少數有錢人去收。 大自然每種生物都生存能力,人類也一樣。求生要努力,但肯定不是把畢生成果都放在那小得可憐房子裡…」甚麼意思?這是回應今日香港問題:住屋已經令生存成本變得高昂,還未計其他生活必需品,作者自稱不是信徒,但他想像如果有上帝,世界應該公平一點。今天放眼周遭,還有各種規條將人貶低,包括疫苗通行證。簡單邏輯:即使認為病毒是史無前例巨大威脅,也不代表提供的解藥針藥是萬無一失十拿九穩又一定安全。如果純粹考慮個人預防或治療安排,為何不能讓人有選擇餘地?回想數個月前恢復有條件現瑒崇拜時,很多人很高興,但無證者就只能做「外邦人」看直播。問題不單是差別對待教友,而是整個社會環境構成了巨大壓迫,最無條件的人,幾乎無法生存,老闆要求員工注射針藥,不然可以合法解僱,但這要求本身,又不用為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負任何責任,包括賠償責任。我認識有朋友,打針後一度面癱,但為了工作,後來仍繼續接種。看新聞,有小朋友家人打針後離世,自己不願打針,但學校礙於當局政策指引,要禁止他參加活動。這其實變相等於支持排擠,在別人痛苦傷口上灑鹽。大家都明白,觸犯規條會有危險,但事情能否有另類出路,譬如有心人舉辦非官方課外活動,讓有條件跟無條件的家長與學童可以互相支援?甚麼是福音?甚麼是信仰?即使周遭困難重重,能否給人一條生路?「人比規條更要緊」像是基本道理,但認真想這樣過生活,每日都是大挑戰。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看請飲故事,參與飲宴的條件很簡單,不是按身份地位,而是願意真心接受邀請,投入飲宴分享主人家快樂。原來信仰最基本就是接受邀請,分享上帝無條件快樂。今天我們如何預備自己?如何每日像赴宴般活出信仰?或者就是像將臨期燭光,帶著盼望過日子,活出仁愛正義,記得人生真正最基本快樂,就是互相成全、彼此扶持,遇上有需要的人,有能力就接待,讓他們在弱肉強食世界裡看到關心,看到上帝有愛、人間有情。昔日很多前輩都是這樣走過來,才有今天我們接這「傻人」的棒。無論時代有多艱難,世界都需要這些「傻人」。雖然歷史給我們看到,人類經常互相迫害、自食其果,但只要仍有耳去聽,仍有一口氣活著,就是抉擇機會。「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改換做人態度,能得真正快樂。天國有如上帝請飲,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視乎我們選擇用哪一邊力量去生活。今天我們如何抉擇?求主幫助我們。

延伸閱讀:

更多材料見處境信仰資源庫
[FB] facebook.com/civic.faith
[Medium] medium.com/civic-faith
[YouTube] goo.gl/wcSNgp

#處境信仰 #馬太福音 #路加福音 #喜宴比喻 #天國 #上帝國 #社群救贖 #香港社會 #審判信息

--

--

Kelvin Lee
civic-faith

原為循道衛理香港堂宣教師。 天降福緣,提早經歷退休,學習回到基本,為身體和生活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