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聖誕之後(太2:13–23)

Kelvin Lee
civic-faith
Published in
6 min readDec 20, 2017

佳節當前,耶教人常說聖誕是好消息,要把握機會宣揚。但放眼四周,到底這消息好在哪裡?教會身為聖誕故事總代理,又演活了甚麼信息?

E3.4 基督降生與受苦者
2010年12月26日 | 循道衛理香港堂午堂崇拜講道
聖誕之後(太2:13–23/ 瑪2:13–23)

這幾天是教會指定節期,也是大眾熟悉假期,教會是聖誕故事總代理,我們強調聖誕主角是耶穌,不是聖誕老人、禮物或者火雞。對於在教會或教會學校長大的朋友,最熟悉場景是馬槽聖景,這經典場面,其實以路加福音為藍本,再從馬太抽取細節。路加展現普世歡騰畫面,有天使報佳音,在人間,特別有窮人一同慶賀。如果我們集中留意馬太福音,會發現另一種風格。古教會保留不同福音書,重視當中不同經驗。

今天讀馬太經文,前一段聖誕故事沒有天使、牧羊人、馬槽,只有幾個「博士」憑星引路,尋找一位剛出生的真命天子,有如前人所謂「天命所歸」。博士最終找到了,但卻很驚險,因為耶穌出生,在政權眼裡不是好消息。聖誕之後不是普世歡騰平安大吉,而是血腥暴力。希律王要剷除這小孩,引起伯利恆一場大屠殺,嬰孩耶穌一家要漏夜逃亡才得脫險。

一個小孩,如何成為政權威脅,要大開殺戒?因為那政權是暴政,充滿欺騙與恐懼。聖經提到的大希律王,歷史家描述他是強者,擅於軍事活動和搞基建,包括重建聖殿,不知有否促進經濟?但更重要是個野心家,一生為權力鬥爭,對手包括貴族,猶太領袖和「埃及妖后」。為保權位,怕人對他不利,希律會用探子監視人民,更會處決異見的人。估計他一生屠殺無辜者數以萬計,有議員有平民,更有親屬,包括叔父、岳母、姊夫、甚至親生子,所以古時有句話:「做希律的豬(ὗς)好過做他兒子(υἱός)」。希律認為自己是「猶太人的王」,但卻與人民為敵。

一個政權,無論多偉大理由,是維持穩定、和諧社會,都不能把無辜人當犧牲品!兇殘暴力反映政權本身何其虛偽。希律表面是強者,裡面卻充滿恐懼,要透過暴力令別人也恐懼,才能維持穩定。

馬太記載了伯利恆一場大屠殺,當時沒記者,如果訪問被害兒童家長,不知他們有甚麼回應?傷心?悲憤?認命?敢怒不敢言?會否怪罪耶穌這「災星」?以前人對於災劫,除了歸因天命,就是怪罪他人。對這些受害家庭來說,甚麼是福音呢?難道說:你們當感到安慰,因為你們犧牲幫助救主脫險嗎?難道說:你們當悔改,這是審判開始?難怪他們不肯受安慰!(耶31:5)對他們來說,甚麼是福音呢?

其實,在馬太筆下,嬰孩耶穌一家也是強權下的受害人。面對政治逼害,他們要漏夜逃走,雖然能免於死亡,但仍要活恐懼和不安下。縱觀第二章經文有很多地名,包括所謂應驗舊約預言(6,15,18,23節),描寫這剛出生小孩子如何飄泊無家,從一處到另一處。經文13節天使說要等候指示,但不知要住多久,如何安排生活?如果有機會訪問約瑟和馬利亞這對新任父母,可能會說:「我們只想過平凡生活,但時勢不容許。」稍有留意新聞都會覺得感慨,在中共暴政下,民眾就難有正常日子,正直人唯一出路是監獄。

經文告訴我們,嬰孩耶穌這弱小家庭,一直在異鄉等待,等時勢轉變,希律王死了,才再次踏足以色列地(19–21節)。然而,希律兒子亞基老繼承父親的暴政,繼續叫人懼怕。所以,耶穌這弱小家庭繼續在自己土地上飄泊,要逃到窮鄉僻壤,一個叫拿撒勒的地方。馬太特別提到這應驗了(眾多)先知的預言(23節),內容大概是綜合描述,提到彌賽亞是被藐視的人,因為拿撒勒是個被藐視的地方。你記得,在約1:46門徒拿但業認識耶穌前也講過一句話:「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拿撒勒是被藐視的地方,對那時的人來說幾乎是常識。

馬太的故事充滿張力,聖誕之後不是普世歡騰,而是遍地哀鳴。這裡沒有童話,反而揭示世界現實:有權勢未必得人心,所以要用兇狠手段迫害民眾;真命天子(上帝兒子)卻飄泊無定,隱居化外之地。如果繼續讀馬太福音,你會發現,假以時日,這被追殺小孩會在受苦人民中宣告上帝國度,要將自己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太1:21),祂要改變現實,不是靠洗腦宣傳、利益收買、武裝鎮壓或者智能監控,而是透過知行合一宣揚真理。受祂感召的人,好多本身被欺壓和藐視,這福音沒叫他們不用受苦或受死,卻叫他們與其他受苦民眾互相支持,有勇氣和尊嚴,不用向強權屈膝認命。

今天社會有很多專業精英、會賺大錢的人,卻偏偏缺少這份勇氣。面對困難矛盾,我們未必都歸因天命,卻往往怪罪他人多於躬身自省。上世代幾多機會比較好的人一味怪責後生懶惰,未意人背後困難更大程度源於形勢改變;有資產有條件往往怕得罪權貴、利益受損,就一味叫人不要搞事,那管當中有否道理。想起有個故事,說某城夜裡有火警,一隊志願消防隊出動,但未到火場,有人怕危險,有人想起家人勸告,在社會不要走得太前,就放棄了;又有幾個為爭主導權反臉離開;還有個理論派只說不做;最後只剩三位成員進入火場,由於勢孤力弱,終葬身火海。很無奈?更無奈是大眾反應,他們冷眼旁觀,批評這三人如何無能,彷彿自己完全無份。這深刻的寓言故事,來自潘源良詞作《十個救火的少年》。

弟兄姊妹,這會否也是我們時代寫照、香港歷史縮影?過去兩代人,幾多為逃避戰亂、饑荒和政治鬥爭,輾轉定居香港,有較安穩日子,受夠了,大概沒有人想再迎接傷痛和衝突。但面對困難不幸,越害怕逃避,越叫我們成為冷漠旁觀者,所以社會有更多痛苦。今天我們更需要互相扶持,放下成見,勇敢面對矛盾傷痕,大家為大家多走一步。我們信耶穌的人,有否這種承擔呢?我們能記念社會條件較差的人嗎?能看到正在受苦的人嗎?

話說從第五世紀起,古教會有諸聖嬰孩殉道慶日(the Holy Innocents),天主教至今也保留這傳統,在12月28日,以犧牲嬰孩代表歷史上無辜犧牲者,有所記念。這重要功課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一個社會,如果只講融合發展,卻忘記當中受害人,只會把人類歷史裡的惡夢不斷重演。

教會讀經主題是「更新文化、互相建立」,我們說更新,最重要是自我反省。香港堂要慶祝75週年,其實在慶祝甚麼?我也在這裡長大,相信我們不只慶賀自己存在,說「我們多麼好」,更是反省現況、尋問使命。今天,我們在關注甚麼?是很多事工細節?爭取更多人入會?到底教會是為了甚麼存在?我們在宣揚甚麼?見證甚麼?

今天你能否聽到伯利恆家長的哀聲?他們摰親可能因為強權暴政各種不明原因無辜受苦受害,表面的安慰話幫助不了他們。對這些朋友,甚麼是福音呢?面對嬰孩耶穌一家這些飄泊的逃生者,誰願意做他們鄰舍呢?有誰會為他們講公道說話?當時勢扭曲,做正當事要付上代價,我們會否仍願為身邊人多走一步?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抑或流於嘴裡賣乖,實則虛偽自保呢?願上主憐憫我們,指教我們。

[修訂稿,原載信仰百川]

更多材料見處境信仰資源庫
[FB] facebook.com/civic.faith
[Medium] medium.com/civic-faith
[YouTube] goo.gl/wcSNgp

#講道 #福音書 #馬太福音 #路加福音 #聖誕故事 #HolyInnocents #諸聖嬰孩殉道慶日 #十個救火的少年 #潘源良 #香港社會 #中共政權 #維權人士 #受苦人民 #知行合一

--

--

Kelvin Lee
civic-faith

原為循道衛理香港堂宣教師。 天降福緣,提早經歷退休,學習回到基本,為身體和生活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