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時間‧地點‧人物(可1:1–15)

Kelvin Lee
civic-faith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an 25, 2018

早前有同道問:「當前處境艱難,教會要講甚麼信息?」我回應:「追隨基督代價越見真實,是宣講『趕客』信息時候了。」

同道大抵對新一波政治檢控有感,但其實政治檢控和各種崩壞早非一朝一夕。若認真借當前經驗讀聖經,多少會了解前人面對強權壓迫處境。事實上,被認為最早誕生的馬可福音就形容,耶穌出道正值義人受屈時,追隨基督付上性命從不是說說而已,福音書耶穌「趕客」片段可能也真實反映早期信徒掙扎。

這信息講於5年前特首選戰前夕,如今再讀福音書體會應更深。

2012年2月26日 | 循道衛理主恩堂社會關懷主日講道
時間‧地點‧人物(可1:1–15)

今天看馬可福音開頭1:1–15,耶穌出場。不少研究聖經的人認為馬可是最早寫成福音,相比馬太和路加,馬可大刀闊斧如動作片開場,剪接緊湊,令我們相信作者是講故事高手,對耶穌的福音有他看法。我們嘗試用戲劇最基本元素 — 時間、地點、人物來看,但我會倒轉次序講。

人物

馬可開場,除1:1標題句提到耶穌外,首先出場是施洗約翰,猶太全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都到他那裡認罪受洗(可1:5)。在曠野施洗,是顛覆當時宗教制度,因為官方赦罪禮集中在耶路撒冷聖殿。約翰造型有性格,穿駱駝毛、吃蝗蟲野蜜,這不妥協的人,卻講謙卑對白:我只是卑微的先鋒,還有更偉大主角。然後耶穌出場,接受約翰洗禮,天上聲音對耶穌說「你是我的愛子」,表明他受上面祝福,故事其他人似乎聽不到。

約翰迅速退到後台,雖然只出場幾節,但不要搞錯,約翰當時是非常有份量的人,正義形象深入民心。他「力撐」耶穌,某程度成了耶穌政治資本。後來當耶穌潔淨聖殿時,宗教領袖問他憑甚麼搞事。耶穌反問:約翰的洗禮是天上來還是人間來?宗教領袖知道,百姓認定約翰工作源於上帝,無法抹黑,約翰所提名的耶穌,也分享了其聲望。所以耶穌意思是:你想質疑我?問問我提名人吧!就此化解他們攻勢,卻保持顛覆性格。

地點

然後我們看到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接受上面祝福後,這位被揀選的救主,再返曠野受考驗,與野獸在一起,沒有對白,只有場景。猶太人記得曠野是民族受考驗地方,耶穌在那裡勝過考驗,有象徵意義,可以代表民族復興。

然後經文記耶穌開始公眾生涯。不在曠野,不在耶路撒冷,而是在他家鄉窮鄉僻壤加利利,被認為龍蛇混集的地方。馬可福音開創先河,強調耶穌一生多在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一帶活動,最後才上耶路撒冷。似乎表明救主的重點工作不是上京面聖,不是招呼權貴,而是「落區」與邊緣人一起生活。

時間

經文14節記,耶穌開始傳道時,正是施洗約翰被捕之時,馬可似乎特別強調兩者關係,彷彿耶穌在接約翰的棒。約翰為甚麼坐監?福音書賣關子,到6:17–29才交代,主要講他指責當權者婚姻問題,最後更引起殺機,送上性命。有文獻記載另一版本,認為是由於約翰對百姓有很大影響力,當權者怕他煽動作反,所以先下手為強。無論如何,對當時人來說,約翰下場就是正義的人被屈受害。這樣看,馬可的圖畫是:當義人受害時,耶穌沒有退縮,反而挺身而出,向邊緣的人宣揚福音:「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意思是:上帝主權臨近,現在就是時機!你們要重拾信念,改變生活!

當義人受害時,就是上帝國臨近的時機!馬可特色是多做事少說話,描述耶穌是行動家,上帝國福音不是理論,而是透過行動彰顯。耶穌醫病、趕鬼、傳道,給窮人帶來實際希望,因當時未有綜援和公共醫療,這些行動也挑戰/顛覆當時社會,在強權下人人偽善,口稱敬虔實當上帝「無到」,宗教變藉口。太23:23–26有門面十一奉獻;在可7:9–12有以奉獻為由代替供養父母;耶穌更好像專揀安息日醫病。想起早前新聞說消委會促管制健康補品註明「療效」,以免令人延誤行醫,因人傾向諱疾忌醫,借補品逃避治療。補品不一定邪惡,問題在它扮演了答案。今天社會也太多替補品,讓人自滿、自欺,不去問真正問題,甚至忘記有需要的人。

教會每年都有社關主日,都說應該關社,相信無人反對。但這樣基本的東西為甚麼每年重覆講?為甚麼我要在這裡講?我想,在當下香港,真正問題不是應該與否,而是如何實踐。小市民可做甚麼?很多人充滿無力感。我們看見歪理橫行,功能組別未擺平,立法會無法傳召曾蔭權問如何「茶餐廳價錢,豪華享受」;特首候選人互揭陰私,有人為唐太不值,有人喪鬧唐生,在茶餘飯後討論中,我們彷彿手中真有票,卻有意無意在欺騙自己,齊齊忘記整個小圈子選舉的不公義。正是我們的虛偽和默聲,助長有權者氣焰,在這封閉制度中一再展現醜惡。

有評論說,港英政府過去透過愚民來統治,用不同方法消耗我們智力。例如將政治切割為政務,令市民無法掌握整體政策圖畫;為補償公共參與的缺乏,政府將市民導向買樓階梯(公屋>居屋>私樓>豪宅)。港府把持社會大數,任市民在細數上奮鬥。將我們幸福簡化為進修、供樓,使市民自私自利,方便統治,過程中很多人沾滿罪孽。所以今天市民要悔罪:以前嘲笑人家爭民主「戇居」無聊,現在應知道,我們的民主、自由和市場經濟是A貨,要努力重新掌握未來。不問政府,小市民小數無法戰勝官商勾結集團包攬的大數。我成長於八九十年代,也曾錯覺以為不用出力社會就公平,人人可以自己謀福,但身邊經驗越來越告訴我不是這樣。

今年政府沒派錢,只提出很多一次過措施如補貼電費、代繳兩個月公屋租金、增發一個月綜援及高齡津貼、免全年差餉,有網友計過,歌手容祖兒得10萬(八屋一舖+退稅12000);富李嘉誠得一億,籠屋/劏房N無人士(無公屋、無交差餉、無電費戶口、無綜援/高齡津貼、無交稅)一蚊都無。教會怎樣回應?除了援助,會否也為最無權勢人發聲?我們教會「三結合」會否漸變成信徒「參與社會」外判商?認為我們已回應了社會,很不錯?想到少年財主問耶穌如何得永生(可10:17–31),他以為自己做足一切誡命,耶穌說「你還缺少一件」看似額外要求,其實是最基本。少年財主一開始就弄錯,永生從不是賺取佔有,那是自私;在上帝國裡,真正生命是分擔別人需要和苦難,正如耶穌所做的。我們教會也可能做了很多,帶來人數增長或影響力,但會否還缺少一件最基本的,就是承擔世界,更多為受苦者發聲?

耶穌說,上帝國近了,現在就是時機!你們要重拾信念,改變生活!當我們問上帝怎樣看今天這一切?就不能滿足於自欺欺人的信仰替補品,不能接受「既定事實」,不能忘記別人困苦。若教會存在是要為世界承擔,只要有人受苦,我們就無法完全避免麻煩。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從時間、地點、人物看馬可開頭記載:發現無辜者受害之時,就是見證上帝國的時機!沒有其他時機,就是現在!沒有其他地方,這裡就是活出信仰的場所!不靠誰領導,而是我們都挺身而出,與受苦者團結,拒絕社會歌舞昇平的假話。這樣才發現,公義不是額外重擔,而是屬靈生命基礎,讓我們可以坦白地生活。盼我們在大齋節繼續操練。願主引領我們,把握時機、重拾信念;改變自己,改變周遭!

[另載信仰百川]

更多材料見處境信仰資源庫
[FB] facebook.com/civic.faith
[Medium] medium.com/civic-faith
[Google+] goo.gl/M4D6gG
[YouTube] goo.gl/wcSNgp

#馬可福音 #施洗約翰 #義人受害 #上帝國 #福音 #永生 #社會關懷主日 #大齋期 #香港社會

--

--

Kelvin Lee
civic-faith

原為循道衛理香港堂宣教師。 天降福緣,提早經歷退休,學習回到基本,為身體和生活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