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い 病気して。」
當國中女孩問德江,你的手指為什麼無法伸直呢?他只說,年輕的時候生了場病。
是什麼病?
《戀戀銅鑼燒》,從一間名為「銅鑼春(どら春)」的小店開始,有一天來了位76歲的老太太德江,請求店長千太郎讓他在此工作,道出了一個與漢生病患者經驗相關的故事。這是一部我覺得滿符合日本典型的小品電影,和世代、生命意義的探尋、在傷痛之後重新出發有關。在歷史上,我覺得日本也一直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每年春天的櫻花開了,彷彿又迎來一場新的人生。然而,實際上,卻並非真的如此。
這部片透過德江婆婆的敘述,讓我們得以一窺漢生病患者生命中的幾項重要經驗。儘管到了現代,患者們要鼓起勇氣與「外人」接觸、走出療養院,都仍面臨了無邊無際的歧視與污名。一個、兩個人的友善也不足以「保護」他不受傷害,漢生病在患者身上刻下的痕跡是社會判斷他的第一印象,德江婆婆是漢生病患的消息被惡意傳播,導致小店人潮銳減,而他也只能放棄這項他所喜愛的工作,重新回到療養院內度過餘生。
在寫給店長的信裡,德江說:「就算自己以為活得理所當然,世人的誤解還是會毀了一個人。」後來千太郎和少女若菜決定前往東京全生園探望德江,親自踏進漢生病院,發現院內的人們,和書中所描繪的模樣大相逕庭,也並不如社會上傳聞得那樣「恐怖」,他們找到了德江,聽了他描述更多關於患者的經歷,他說了自己入院時的場景,媽媽連夜織了件他從未擁有過的白色針織毛衣給他,但入院後的第一道關卡,便是要交出身上所有物品,「東西都得燒掉,就這樣都沒了。」十多歲的德江,就這樣開始了在院內的一生。
「雖然懷了孕,卻不能把孩子生下來。」這淺淺的一句台詞,道出的是日本多年來不曾談清的問題,不能養育子女,對於非常多漢生病患者而言,是一生難以忘懷的傷痛,戰時的日本崇尚「優生學」,國家要富強、要向外擴張需要「有用的」、「健康強壯的」人力,因此,所有有殘疾的、有難以治癒疾病的人都面臨了被強制墮胎、結紮的人權侵害。
這部片子的色調很溫暖,圍繞著一整個春天、夏天,卻說了一個深沈的故事,德江婆婆所說的話,我們也時常從院民口中聽見類似的事,要走到這一步,究竟有多不容易?
「私たちは生きる意味がある。」德江在最後的錄音當中說了這句話,影片結束時,千太郎終於露出微笑。「我們也想在有陽光的地方生活」又是一個春天,陽光照進了不被看見的地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