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8] <天下雜誌>獨家專訪 毛治國:事情要一步一步來

Mr. Mao
Mr. Mao’s Lab
Published in
6 min readAug 30, 2017

上任五十天,交通部長毛治國一直是火線部長,直航、觀光客來台、蘇花高接踵而來。向來以開創性著稱的毛治國,上任後首度接受媒體專訪。他認為,七月四日代表一個轉捩點,自我隔絕十多年的台灣,開始與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市場大陸連結。隨著一日生活圈改變,桃園機場會越來越熱鬧。未來三到五年,桃園機場將確定為國內的中樞機場,將成立航空園區,提升機場層級直屬交通部。

以下為專訪全文:

問:你十多年前參與亞太航運中心的規劃,蹉跎了那麼多年,整個大環境有很大的改變,台灣還有可能做亞太航運中心嗎?

答:我認為,儘管時間點不同,但仍可找到機會。過去這十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大陸已經崛起。而台灣採取比較自我隔離的政策,所以整個台灣航運沒有完全直接與亞洲成長最快的市場互動。七月四日代表一個轉捩點,台灣重新與亞洲最快成長的市場銜接上。當然現在只是一個開始,量與涵蓋面都相對比較小。一步一步會擴大,這對台灣而言是一個新的開端,必須重新設定政策目標。

當然,我必須強調,航空不僅是大陸市場,大陸只是中間的一塊。

問:新的台灣定位應該是什麼?

答:應該從好幾個方面來看。想任何其他策略想法之前,必須盤點自己的基礎條件。回頭檢視,台灣基礎設施的狀況,航空客運與貨運,這個部分,應該有很大的加強空間。台灣落後benchmark的機場很多。所以,台灣的基礎建設必須很快有些整備。

另方面,這也涉及如何有效利用,把機場活力帶出來,把周邊產業帶出來。讓這樣一個以機場為核心的航空城,變成發展成長的引擎之一。

未來,因為兩岸能通航,台灣機場系統會發展出不同的定位。桃園機場還是最主要國際機場,另外也可能會發展出區域性的機場,飛點對點的飛機。桃園會比較像是hub,做轉運。桃園機場作為,甚至以華中城市為腹地的機場,未嘗沒有機會,不論是往東飛行,或從歐美飛回來。台灣的機場系統,過一段時間就會突顯出來。我會說,有些機場將發展出定期航班,一些仍舊是包機,這要由市場決定,勉強不得。

問:台灣未來的量,可以有幾個固定航班的中樞機場?

答:最短期三到五年,桃園很清楚一定是中樞機場。其餘要看市場的發展。

交通部現在正與經建會一起規劃桃園機場條例,這部分涉及到如何活化桃園機場的功能,變成一個未來成長動力。過去可以講,桃園機場與周邊是隔離的。但過去這十年,各國的機場變成百貨公司,變成一個城市,已經變成一個時尚。台灣過去這段時間是停了下來,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想辦法把機場活化。

目前我們將建議的行政院版本,要把桃園機場朝向航空園區這樣的概念發展。現在這還是個構想,我們想用管理局或公司方式推動,目前比較傾向用公司。一開始會用籌備處,可能會放在交通部位階,想辦法來推動,就像科學園區放在國科會下面。未來一兩個月,我們要把可行性釐清。當然不排除像是機場周邊的園區,將來也不排除地方政府參與。這些未來還需要在院裡面形成共識與政策來推。

馬總統的航空城政見,是比園區更大的東西,先做航空園區。由中央先以園區來帶頭,更外圍由地方政府參與,這樣機場可以有外溢效果。

初步的想法是用公司,就像現在的台北捷運公司一樣,他們的人都沒有公務員資格,可以找一些各行各業的人進來。心態上就是普通公司的人來來去去,不會有很大的包袱。

問:現在桃園機場還有一個大問題是擴建經費,賺錢的桃園機場要去養全部不賺錢的地方機場,拖累自己,這要怎麼解決?

答:將來這個航空園區產生的營收可分兩塊。一塊是機場既有功能所產生的收益;另外一塊,為自非機場功能直接產生之外的功能的收入。兩個性質不同的收入來源,營收處理上的原則不同。

機場直接活動產生之外這種園區的收入,我們可能收租金或者權利金,其他部分還是他自己使用。機場直接活動那塊,依照過去民航作業管理基金情況,部分還是回到桃園機場來使用,部分放到民航作業基金,基本上維持這樣的架構。

將來機場活化了,機場管理當局有行銷活動支出,桃園可能航線變多,更多機場內部飛航相關活動,都會增加機場本身的收入。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民航作業基金在支援非桃園機場的財源,基本上還是有一個穩定的來源。

問:所以您不認為地方機場應該自負營收?

答:這有客觀形式跟條件在那裡,將來不排除其他機場可以有很好的財源收入,當然這種航空園區是初步想法,我們把桃園當成一個實驗先作起來,將來看其他地方是否有主客觀條件可以複製。

問:台灣過去與各國的航權談判都差不多了,現在就差要把大陸這塊補起來,交通部的規劃如何?

答:航權的問題,要評量自己的航點本身的市場潛力。台灣目前的問題是有航權但是航線不多。我們認為這將來會有相當幅度的改變,兩岸開始通航,將來機場熱鬧的程度會改變,當然這個產業效果展開出去,整各局面會有相當的改觀,我們可以有這樣的預期。

問:但是業者卻不這麼樂觀,認為直航可能只是把港澳的客人挪到直航,可能只是個零和遊戲?

答:會這樣認為的人,忽略過去她們(中國大陸)的人貨不過來,只有我們(台灣)的人過去的狀況將改變,未來他的人貨都會過來。當然我們的航空公司說他們會坐他們的航空公司過來,我們認為不見得一定這樣。過去因為終究要透過香港轉機,即便有飛行的需要,兩岸的人會降低飛航頻率,將來直航,尤其直航航路能開通,往北飛的直航開通,台灣與跟中國大陸主要城市間的一日生活圈會形成,這種新的可能性有不同意義。

說不定將來花蓮麻糬還是熱的狀況送到上海,這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當然剛開始不要想的那麼天花亂墜,但是可以逐步的漸進式的方式帶出一些可能性,需要一段時間讓條件到位,我們順勢從中發展出一些局面。

問;外界著急到二○一○年中美開放天空後,他們覺得台灣剩下的時間就是兩到三年,航權談判必須在這段期間完成,否則沒有機會?

答:我會覺得這是商業模式的問題,台灣必須開發出新的可能性能發展出來,把台灣自己的條件改善好,將來市場會來回應這個問題。

例如我希望歐美旅客有延伸行程到台灣,就是跨兩岸旅遊行程。過去沒有直航,非要從香港轉,除非落腳在華南才會到台灣,但是旅客量少,人家可能玩了香港就走。將來這個可能性應該有,到北京看故宮建築,再到台灣看內部的收藏,類似這種遊程,以前沒辦法規劃,將來兩岸旅行社可以串起來,從量來講,就是一種新客源的可能性,沒有直航,這些可能性就沒有。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
2011–04–28 毛治國:事情要一步一步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6186

--

--

Mr. Mao
Mr. Mao’s Lab

決策有看法:做對的事;執行講方法:把事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