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Opinions on Performance and Career by Cellist Yo-Yo Ma

Filius
Classicholic
Published in
Dec 27, 2015

Source: Strad (Oct. 7, 2014)

馬友友和David Blum談到他對演出、練習,以及音樂技術、素養的各方面想法。這篇文章刊登在1988年1月的Strad雜誌上。

大提琴家之路

在我十五歲時,對於此後要不要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我在內心是經歷一番掙扎的。我非常喜歡演奏大提琴,毫無疑問,當時還是男孩的我甚至更喜歡音樂本身,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職業演奏生涯有著任何理所當然的熱情。甚至現在我還是可以預見,未來有一天我會暫時離開音樂家的身分。就像是當年Casals的手被石塊砸傷的時候,他立即的反應是「感謝主,我再也不必演奏了⋯⋯」

做這行是有代價的,舟車勞頓之外,無法和家人長時間相處,也沒有空間去關注那些在音樂以外的更多美好事物。[更糟糕的或許是]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

日常練習

我其實練習得不勤 — 我在高中時期,一天大概練琴兩個鐘頭。我曾試過一天練習四個鐘頭,維持了一個月之久,成果蠻讓人興奮的,「我的天啊,我真的做得到!」因為我並不是個喜歡大量練習的人,因此我便需要開發一些更有效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專注,而我的父親在這方面曾給我很好的基礎。如今我能夠在兩週內就吸收一首新的作品,並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我專注在我有限的練習時間內的關係。

音樂上的泉源

那可多著了!例如你聽過柏林愛樂演出之後,驚嘆於這樣傑出的樂團所帶來的聲音,以及其多變...演奏者總是需要實驗自己所能製造的聲音,在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音色,而這些聽來的影響,又需要時間使其內化。又例如Casals的演奏有著宣敘式的(parlando)特色,但我還是少年時總是無法明白,特別是他究竟如何處理句子之間的關係。後來,我從鋼琴家如何在音與音的殘響之間完美製造圓滑奏的方法之中,明白了大要 — [回頭想想]像是Casals那樣的斷奏奏法,在以弦樂器溝通時是至關重要的。像這樣的理解與學習,必須是有機的,且最終是要達到一個美學上的目標的。

細緻音色

對任何音樂來說,音色的多元性都是不可或缺的。獨奏的音色,室內樂演奏的音色,交響化的音色⋯⋯而這些都必須從對樂譜的解讀產生。幾乎所有偉大的作品都有織體、聲部之間的互動關係。學院與其訓練學生們未來都要進入樂團任職、演奏,其實更應該教導他們如何演奏室內樂作品。

抖音的使用

比起只在指部、手掌的抖音,更多地使用前臂會來得相對省力一些。當然這也要視不同的作品而定,手部製造的抖音是迅突的,而手臂的重量在演奏和弦時相當有幫助。在慢板樂章時,我在指板上只使用單一手指,其他手指是懸空的 — 因為我的手指較細的關係,這樣做有助於我放鬆。

持弓手

應該要有效率地使用,多運用肩、背部的力量,以及手臂本身的重量;運弓應該是來回抽/放的過程[水平方向的],而不是一昧下壓的。在下弓時,正確的運弓方式足以製造最多變的聲音,且得來全不費力氣。在弓根附近,我通常會克制手腕的使用,但當然,在重音的時候也會需要手腕的力道幫忙;但[也因使用手腕就必須放輕手臂,使得]這個聲音的質量大概就不是那麼足夠。

音準

我對音準總是特別在意。我發現很多學生其實對作品中的和聲轉換、方向並不夠認真對待,但在特定的時候,音準是我的演奏的要點之一。有時候,音準[的刻意調整]甚至能夠強化音樂的表現。或許在正常的和弦中無法這樣做,但在那些令人泫然欲泣的旋律上,這是非常有用的。

教學

好的老師應該要因材施教,要保有自己的可塑性 — 每個不同的學生都需要不同的策略。我在教學時其實得到相當多樂趣和刺激。我也和我的學生學習,相比起來,有時甚至和他們從我身上學去的一樣多。

演出

Leon Fleischer說得好:職業演奏家應該把自己切成三分,第一個要負責搞懂樂譜,第二個負責拿樂器表達,但第三個最困難 — 雜在聽眾群裡,最後要負責回報,第一個人對樂譜的理解到底正確不正確。在此,經驗值的多寡是關鍵,你的各類經驗必須夠多,也要接受朋友、同事的建議,當然也得聽自己的錄音。最理想的狀況就是,你覺得一切都在軌道上,你的確傳達了你的訊息,專注的觀眾也的確接收到了。那就是最棒的分享了,這也是演奏家的終極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