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gar,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Op. 20
1892年,艾爾加完成了他寫給弦樂團的小夜曲(作品20),距離他上一份主要作品,傅華薩序曲(Froissart)已有兩年時間,謎語變奏曲則在六年之後才問世。1888年在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演出、但後來失傳的三首弦樂素描作品,可能是作品20的發想來源。[註1] 1888年7月,作曲家在給夏爾斯‧巴克醫生(Dr. Charles Buck)的信上曾提到,「我喜歡這些作品(指弦樂素描)。」他說,「[你知道]我很難得如此。」由是,循此途徑完成的作品20也被作曲家視為終生珍愛的創作。在評價上,雖然是早期作品,聲響也屬青澀,艾爾加的個人風格卻已十足特出。
1893年4月7日在赫里福德郡(Herefordshire),以及隔年的6月19日在倫敦的安德魯音樂廳(Andrew’s Hall),小夜曲的第二樂章首先迎來了初次的演出亮相。完整三樂章的首演,則要等到96年7月23日,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ntwerp)進行;1905年3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指揮,繼於倫敦的貝赫斯坦音樂廳(Bechstein Hall)完成作品的國內首演。直到今日,這首小夜曲仍是他所有的創作當中,演出曝光率較高的一首。
註1
這組「素描」可能是在艾爾加真正決定以作曲作為職業之前,一批早期的作品之一,分有春之歌/悲歌/終曲(Spring Song, Elegy, Finale),共三段組成的小品。1888年5月7日,由愛德華‧范‧霍爾(Edward Vine Hall)在伍斯特郡音樂工會的音樂會上指揮演出。考慮到當時尚有不足的作曲手法,這組小作品並沒有被作曲家正式完成。
作曲家本人具有傑出的小提琴演奏能力,其筆下的弦樂演奏對樂器性能、音色都有相當程度的掌握。第一樂章由中提琴略顯跌宕的節奏開始,音樂漸漸向強處發展,在臨界點時中提琴的動機再次出現,引領音樂回歸平靜 — 但潛藏的不安仍隱然可聞。
關於小緩板的次樂章,有這樣一段描述:「⋯⋯寬廣的水流,不息卻也寧靜,像是他所認識的塞文河⋯⋯。」[註2] 這個樂章所具有的豐富樂律,可說預示了作曲家晚年作品的樣貌。器重小提琴高音域的筆法,則明顯是受葛利格(Edvard Grieg)所影響。
至於稍快板的末樂章,初始雖使用了全新的素材,但在有所發展之前,音樂又帶著我們返回了第一樂章那傷感的主題裡。
註2
塞文河(Severn River; “Afon Hafren” in Welsh)長逾三百五十公里,是大不列顛最長的河流。
Last update: 13 April 2020
This is a re-posted article,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klassykolyk.tumblr.com, 21 July 2015.
References (2)
____. EMI 7 47204 2 © 1985. Booklet content.
____. Onyx 4205 © 2019. Booklet content.
See Also
The Classic FM Hall of Fame 2020 (This work ranked №239 out of 300; №273 last year)
Must Have: composer conducts
Elgar on his own works, Spotify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