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東回響樂團夏季音樂會《憶旅》

Kritik — Taitung Echo Orchestra Taipeh Début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Aug 31, 2020

--

多層次敘事

今晚的演出設有投影幕、燈光變化等元素,並非音樂為主的演奏會。從Smetana交響詩《莫爾道河》開始,投影的布拉格市景直接替代了節目單、曲介的文字功能,建立起強烈的連結,是製作上的一大亮點。惟筆者認為,除了圖片的選用(e.g. Dvořák第三樂章再現前,出現了奧地利Salzburg的圖片,使人略感出戲)仍有改進空間外,旁白的故事軸似未充分與投影的概念整合 — 亦即旁白先論台東之美,再憶留學他鄉,搭配的投影圖片卻多數為歐洲美景,後來實在少有台東景色。筆者觀之,此一安排更像是「異鄉」或「憶鄉」,與樂團的品牌「回鄉」顯然不同,在感受上亦有落差。

音樂更為精進

台東回響樂團初次在台灣最重要的國家級展演場地登台,今晚的演出對樂團的音樂家們既是挑戰,亦是成就。筆者曾有短暫與該團合作的經驗,深知以當地環境、資源而言,這套曲目在覓才上是一大挑戰。以Smetana與Dvořák代表的中、晚期浪漫所需求的管弦樂聲響來說,回響在中、低音弦樂的人數顯有不足,平衡上格外吃力。除開此點不談,弦樂的整體表現相當精采 — 凡行內中人都曉得,Dvořák交響曲有多累!以中提琴為例,作曲家的要求時而旋律、時而伴奏,對樂手而言不只是體力必須迅捷,心志更需堅強(誰教Dvorak就是中提琴出身呢)。

管樂部門的亮點,則是在Dvořák第一樂章的法國號過渡(mm. 64–6),是動聽且媲美職業樂團的演奏。此外,長笛、小提琴分別是這首Dvořák不可或缺的獨奏角色,他們的表現亦是穩定而精彩。

詮釋上,回響樂團展現了年輕樂團的活力,大部分的篇幅都以略快的速度演奏,筆者認為對第三、第四樂章而言稍形可惜。尤其在實際上是變奏曲形式的第四樂章來說,作曲者在各變奏所特意指定的不同速度(m. 26 Un poco meno mosso, m. 59 Un poco più mosso)並沒有被凸顯,多少減輕了該樂章「萬花筒式」的特質。不過,客席指揮張尹芳在尾奏前的主題再現段(i.e. m. 253 ff.)特意讓音樂鬆弛,是值得筆者學習的做法;此舉不但相當照顧樂團,後續必能收得回報 — 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樂章最終迎來一個燦爛的結尾,為回響的台北行劃下完美的句點。

加演的團歌《神鬼奇航》是全場的氣氛高點,筆者回憶自身於2016年的經驗,必須說回響已經今非昔比,精彩!

選曲思想

Dvořák完成G大調第8號交響曲的時間是1889年11月,這首作品可說是他在啟程前往「新世界」之前,對「舊世界」的一次回顧。相較於《新世界》的思鄉之情,G大調交響曲當中拼貼式的樂句使用,以及逕自結束、少有發展的各主題關係,被部分的評論者認為欠缺交響曲的穩固架構。搭配今晚演出的旁白敘事來看,筆者其實更期待回響是以《新世界》表現東部學子們的柔情 — 或許有些俗套,但在詮釋上理當更加動人。第8號在表現上本屬困難,筆者則認為或更需要抽象層次的思考,方能統合本來略顯破碎的音樂內容。

值得一記的是,回響在上半場加演了一首日文歌曲,以紀念故總統李登輝先生,展現其有溫度的一面,或許更是第一支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向逝世元首致敬的演出團隊。

這並不是一篇一般的音樂會評論,台東回響也非逞一時之興的業餘樂團,而是東台灣最重要的演藝團體之一。此篇下筆不易,筆者嘗試就本身專業立論,若有本文未提及之佳作表現,只是深感自己有所不足、寧願藏拙而已。

筆者曾受回響團長廖逸芬醫師、樂團幹部們的照顧,能有幸在台北見證回響成長至此,筆者與有榮焉。在此,將淺見獻予他們,期待有緣再會![Published on Aug. 31, 2020]

音樂會資訊 Concert Info

演出者:張尹芳等多人、台東回響樂團
時間:2020年8月31日(一)19時30分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座次:四樓五排之23

Artists: Yin-Fang Chang, Taitung Echo Orchestra, various artists
Time: Aug. 31, 2020 (M) 19:30
Venue: Nat’l Concert Hall, Taipei
Seat: 4F5R-23

— Clap👏 to convey your support to this publication.

--

--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臺師大音樂系碩士,主修管弦樂指揮,專長為合奏訓練、弦樂合奏技巧、古典主義作品研究、音樂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