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評論

評《林昭亮、胡乃元與NSO室內樂音樂會》

Kritik: Chamber Music with Cho-Liang Lin, Nai-Yuan Hu and NSO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

2022年歲末音樂會的檔期,由林昭亮、胡乃元二位大神獨攬。筆者因為工作因素,無法與會31日由吳曜宇指揮的史特勞斯跨年場,卻能早早買下30日的室內樂場次,實在是筆者鍾情於室內樂的緣故。開場的羅薩(M. Rózsa)是一首無伴奏雙小提琴奏鳴曲,不過不論在現場聽起來的感受,或是從中、英語的曲目解說讀起來,都感覺不出這是一首題材首尾相顧的「奏鳴曲」。以筆者之見,林、胡二位似乎將這首寫於1933年的現代作品奏得相當吃力,固然這作品本身的技巧看來相當艱難,然以開場曲目而言,如此不具親和力的選擇及演出實屬少見。

蕭斯塔科維契(D. Schostakowitch)、莫什科夫斯基(M. Moszkowski)除了鋼琴加入之外,小提琴部分則改由胡乃元先生演奏上聲部,其「如歌的」音色使畫風一變,筆者認為這一組合的演出較前曲更富有表現力。其中,兩個圓舞曲樂章均使用了較為節制的速度,在國家音樂廳的音響條件而言頗屬適切,但多少犧牲了舞曲樂章的音樂性和流暢度。相較於此,莫氏的第一、第四樂章皆能有效使用樂章末尾的漸快,將作品整體的格局照顧得相當好,不愧為老經驗的音樂家。即使第二小提琴在莫氏第三樂章最後稍有瑕疵,也不減整體表現。

NSO在跨年節目仍試圖推廣當代音樂的企圖可敬,然而下半場這首《捻土》沒有為筆者留下太深的印象。孟德爾頌八重奏再次由林昭亮演奏第一小提琴,NSO試用首席曾智弘任此曲第三小提琴,樂團副首席鄧皓敦為第四小提琴。以筆者對此曲的理解,第三、第四樂章之間的對比性更大,對技巧的要求有增無減,演出者在此則似乎無法把握體力分配,在第三、第四樂章處顯得失控,特別是第三樂章的失速,顯然對於第四樂章的穩定和格局展開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再者,以孟德爾頌要求「所有樂器必須以交響管絃樂的方式演奏」的角度來看,二位NSO大提琴家顯然無法支持整體的音響平衡,以四樓的座位來說,聽來頭重腳輕,不是孟德爾頌風格。以此曲的收尾和演出來說,下半場的節目多少讓人失望。 — 要不,就是定速問題,這個場地不應該用這個速度演出,細節傳不到四樓。不然就是這個節目內容不應該賣四樓座位,不過既然有林胡二位,又怎麼可能不開四樓呢。

其次,筆者對於本場音樂會的節目解說文字有相當大的疑慮。先就音樂學者余氏部分論之,舉凡「略帶憂愁的民謠風」、「強烈的民俗音樂精神」(第4頁),或是「充滿著一種懷舊的大眾化風情」(第5頁),如果說並非出自樂團方面的要求,這樣模稜兩可的解說文字,對於聞林胡大名而來的新聽眾而言,可以提供多少教育意義,未免啟人疑竇。再論譯者張葳在孟德爾頌八重奏之譯文(第6頁),印象中這是第一次見到NSO節目將英文解說直接翻譯使用。張氏選擇將Robert Markow的四樂章解說直接「濃縮」成為一個樂章,放著解說曲目的責任不說,其文字更是明顯的翻譯腔。(e.g. 「考慮到這首曲子的傑出品質,這很可能是一位十六歲作曲家所能寫出最好的作品了。」)筆者固然理解,實務上經常出於印刷考量,使得釋文作者在寫作時往往受篇幅字數所苦,因而備感限制,然而在國家交響樂團的歲末音樂會上見此風氣,實非我等之福。

相較之下,31日音樂會由作曲碩士施氏統一撰寫的釋文不但筆風一致,《玫瑰騎士組曲》(第16頁)的言簡意賅尤其精采,可讀性提升許多。然而再繼續往後翻閱,在NSO協同指揮吳曜宇的英文介紹部分,又出現了Recent years he has been named as the one of the first Associate Conductor這種顯不通順的文字(第27頁)。NSO啊,文字宣傳部門該閉門檢討了。

音樂會資訊 Concert Info

演出時間 Time: Dec. 30, 2022 (F) 7:30 p.m.
地點 Venue: 國家兩廳院音樂廳 Concert Hall, NTCH, Taipei, Taiwan
座位 Seat: 4F6R-5
演出者 Artists: 林昭亮、胡乃元、王佩瑤、鄧皓敦、曾智弘、林品任、黃瑞儀、陳猶白、連亦先、黃日昇、朱玫玲
曲目 Program:
• M. Rózsa: Sonata Op. 15
• Schostakowitch: 3 Pieces
• Moszkowski: Suite Op. 71
• 張玹《捻土》
• Mendelssohn Octet Op. 20 [MWV R 20]

See also

--

--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臺師大音樂系碩士,主修管弦樂指揮,專長為合奏訓練、弦樂合奏技巧、古典主義作品研究、音樂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