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評論
評論第22號 — 國家交響樂團三場
Kritik 22: 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three concerts
國家交響樂團(下稱NSO)在3月下旬遇到了總監、榮譽指揮、副指揮(協同指揮)都不在台北的空檔,前來接手演出的指揮葛拉夫則是本(22–23)樂季最知名的客席指揮家。其任職薩爾茨堡莫扎特大學樂團指揮十年,筆者對他的全本莫扎特交響曲錄音(Capriccio)尚稱熟悉,所安排的布拉姆斯第3號交響曲原也令人期待。26日《春日蒼穹》當天交響曲第二樂章有些許亂流,主題再現時(m.80 f)長號和指揮之間有所誤會,大致上來說整個交響曲並沒有達到樂團的水平,下半場木管人員(e.g. 單簧管、低音管)更動後雖有了更深沉的色彩,卻因為弦樂部門的冷淡而抵銷了不少。第四樂章開始是布拉姆斯招牌的「輕聲」(sotto voce),然而樂團整體的速度過快,已經無暇落實聲音和節奏的層次。或許這點場地也有一定比例的責任,不過在客席的場次,最後一個樂章,甚且是在布拉姆斯的交響曲,遇到這樣草率的演出 — 基本上可以說只有大聲 — 實在讓人失望。以筆者角度,樂團像是一艘大船,這晚的航線終點少了引水人的導引,沿途真是險象環生。
類似的狀況也在4月1日《時代的步履》再現,筆者向來以為,一支樂團在一晚之間演出兩首交響曲,是極為挑戰的安排。成熟的樂團固然必須駕馭不同年代的風格與作品,不過要能夠真正凝聚數十人於一心,在一檔節目中勾勒出歐洲音樂史在一整個世紀當中的變化,這絕不是僅歸功於指揮的功力,而必須是樂團全體成員時刻投入,體察樂章與樂章之間細微的脈動,才有可能做到的。筆者以為,普羅科菲夫和貝多芬同樣都有第四樂章過促的情形,指揮吳曜宇在普氏第一樂章「快」板所使用的速度,可以說令人意外地穩健,一直到第四樂章,樂團顯然熱機還未完全,普氏音樂的機敏,甚至他所要求的「非常生動」(molto vivace)的終曲感,皆未能成功傳達。貝多芬第8號交響曲在演出期間的一大意外,是舞台人員在中場休息時間疑似將定音鼓的高、低音位置擺放錯誤。定音鼓首席Sebastian Elfer歐洲出身,慣用右手側低音,開演發現他的fa音被放在左手側,還能做到近乎無瑕疵地演奏,不得不佩服其職業素養。
4月9日《生命之海》的下半場曲目,則是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筆者習樂多年,記得早時曾在YouTube看過徐頌仁教授指導此曲第一樂章的錄影,倘若記憶無誤,影中指揮者正是指揮吳曜宇。今物換星移,斯人遠矣,經典仍尤不變。與第8號交響曲不同,指揮者選擇背譜指揮今晚的貝多芬第5號演出。細究演出風格與細節,行板樂章的和聲情緒清楚可見(m.46 solution),幾度與定音鼓(放對位置)的配合也相當到位 — 或許終曲的最後例外,但無傷大雅。此外,筆者在第二樂章向來最為關注的一句,即主題第二次變奏的第二小提琴-低音提琴背景長音(mm.107 f),樂團給予相當程度的支持,平衡掌握得宜,必須加以肯定。
合奏能力的考驗
相較於交響曲,協奏曲看似較為輕鬆(物理),要求樂團的專注程度卻一向有增未減。《春日蒼穹》演奏家馮思瓦·勒樂本身聲譽卓著,演出也有實績支持。以理查·史特勞斯所要求的高音域(加以直接刪除了樂團的雙簧管,凸顯獨奏),在勒樂手中聽來輕鬆寫意。木管部門在史特勞斯、陳其鋼的快速段落各自都有一些意外,指揮沒有給予太多協助,演奏家本身則幾乎未受影響。一位成熟獨奏家經常展現出對總譜的熟悉,楊文信、黃俊文都能與樂團有實時的、入扣的反應,便是仰賴於此,而馮思瓦·勒樂也的確不愧其名。
《生命之海》的丹尼爾·繆勒-修特稍較前者年輕,目前亦是最受矚目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然而拉羅的協奏曲則相對限制了獨奏家的發揮。以四樓的感受而言,總譜上所要求的獨奏強(f),對比樂團全體的強(also f),幾乎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遑論所使用的是大提琴的低音域,而非穿透力強的中、高音域。位處高樓層座位,對獨奏部分的表現性(espr.)或熱情(appassionato)不甚滿意,樂團方面則是把握住第一樂章細碎的節奏,計算下來是一個尚可接受的平衡。第二樂章理應是獨奏家可以全力發揮之處,筆者認為繆勒-修特的演出富於音色變化,然弓的轉換銜接(尤其,上弓接下弓)時有空隙,難免使人出戲。慶幸的是,長笛在第一樂章令人費解的音準問題,以第二樂章快板中段出色的發揮予以彌補,了卻不少遺憾。
與第一樂章相比,第三樂章開篇獨奏朗誦調(recit.)的音域非常引人注意,想必也是這二個句子之所以膾炙人口的理由所在。進入快板段,所採取的速度頗有指揮者的特色,繆勒-修特則是紮實地拿出「足供揮霍」的技巧(節目單語),絲毫未遜色於樂團,是精彩的協奏曲末樂章演出!再以層次來看,雖然丟失許多樂譜本來的細節,例如樂譜A段要求獨奏很強,木管樂器極弱,實際上在四樓感受不到,卻意外地不損及整個樂章的步調和感受,完整走到了樂曲終點。
當代音樂、當代詮釋
潘皇龍教授新作《客家八音大團圓》首先有著龐大的五人擊樂陣容,幾乎占滿舞台後半,其次是將六把法國號分置於觀眾席三樓左右側包廂,是新鮮的聲響實驗。筆者固然好奇,既然1日現場4樓不開放售票,何不請法國號在四樓演奏?實際效果是否真有不同,怕是只有作曲家本人才能回答了。整體而言,潘老師的音樂沒有明顯的旋律主題,更多是聲響行為的改變和堆疊,其中也沒有明顯的路徑可循。樂團能夠做到各式音色的層疊,然而或許是出於個人理解的失之精確(lack of precision),而少了幾分繽紛。第二樂章期間所勾勒的晨鐘暮鼓、鳥聲齊啼的畫面,則是筆者個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指揮吳曜宇甫於2023年香港指揮大賽獲獎(亞軍、最佳新作詮釋),其亦提及歷來在國家交響樂團的新音樂發表工作,包括「一分鐘」計畫等,助其成為一名富有實戰經驗的當代音樂指揮者。《八音》由最佳新作詮釋者擔綱發表,可以說適才適所。
回顧三場音樂會之內容,NSO在自家指揮以外的場次,演出仍有不小落差。此外管樂部門在上、下半場之間的人員更迭看似不可避免,所帶來的額外瑕疵卻經常難以忽視。指揮漢斯·葛拉夫的客席演出表現保守,樂團所給予的回饋也遠不如協同指揮吳曜宇。二位獨奏家的演出則是頗具水準。而在完成《生命之海》的演出後,吳曜宇也將在本季季後話別NSO,結束為期二年的協同指揮之旅。二位年輕指揮(楊書涵、吳曜宇)在疫情期間的成長,以及國家交響樂團所給予的協助,可說有目共睹。對於吳曜宇的下一步計畫,筆者願獻予最大程度的祝福。與其祝你一帆風順,不如說:繼續逆風前行吧!
音樂會資訊 Concert Info
NSO 《春日蒼穹》
演出時間 Time: Mar. 26, 2023 (S) 7:30 p.m.
地點 Venue: 國家兩廳院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Taiwan
座位 Seat: 4F7R-8
演出者 Artists: 漢斯·葛拉夫 Hans Graf、馮思瓦·勒樂 François Leleux、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Program:
• R. Strauss: Oboe Concerto
• 陳其鋼:《道情》
• Brahms: Symphony No. 3, Op. 90
NSO《時代的步履》
演出時間 Time: Apr. 1, 2023 (Sa) 7:30 p.m.
地點 Venue: 國家兩廳院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Taiwan
座位 Seat: 3F8R-23
演出者 Artists: 吳曜宇、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Program:
• Prokofiev : Symphony No. 1, Op. 25, Classical
• 潘皇龍 :《客家八音大團圓》管絃交響協奏曲(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 Van Beethoven : Symphony No. 8, Op. 93
NSO 《生命之海》
演出時間 Time: Apr. 9, 2023 (S) 7:30 p.m.
地點 Venue: 國家兩廳院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Taiwan
座位 Seat: 4F7R-12
演出者 Artists: 吳曜宇、丹尼爾·繆勒-修特 Daniel Müller-Schott、國家交響樂團
曲目 Program:
• 王之筠:《眺望 繫木》(樂無界計畫之「一分鐘交響曲作曲」,世界首演)
• Britten: ‘Four Sea Interludes’ from Peter Grimes, Op. 33a
• Lalo: Cello Concerto
•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Op.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