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class Review (3)
#陳銳大師班 於臺北國家音樂廳,2020年9月13日
Ray Chen at Taipei Nat’l Concert Hall, 13.9.2020
第二次聽陳銳,隨筆
人在現場,愈發真切地感知到「觀眾」的重要。看看美國夜間秀的主持人們,看看他們幾個月以來是怎麼主持的,看看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員們,現在正每天在什麼樣的環境打球 — 場內配樂、音效等照常運轉,空無一人的觀眾席放滿了人形立牌,電視訊號居然還特意加上人聲喧鬧。多年球迷的我彷彿能讀出他們內心的無力。
一切都那麼像是世紀末的掙扎。
今年還有三分之一要過,但2020年早已成為我們這代人的心頭痕了。值此,臺灣竟有本事辦出這種破格的音樂講學活動,活動本身就充滿了正面意義。這也是筆者第一次參加有前導影片、現場還把樂譜做放大投影的大師班,是一次很新奇的經驗。
講者的人設一如預期,可親,謙和,樂於分享。以受指導者的角度,在這個畢十年之功的時刻(對著數百聽眾、外加live broadcast),能少些緊張總是好事。陳銳的年紀和筆者差距不多,但從他的演奏和講話,感覺不出怯場。Maybe he’s just being himself? I guess.
教學相長
來到音樂面,容許我拉高標準,提些共同現象。
經驗不足的演奏者在大場地怯場,情理之內。但在講者點出現象,甚至給予直接建議之後,繼續拉奏出來的聲音卻沒有太大不同,問題就不在於演奏技術了。我們的學生在琴房裏練習得勤,在真正的演奏場地卻不能發揮,關鍵還是在於聽得太少,聽這個場地的聲音條件,聽別人的演奏與你有何不同etc etc如果學生從來就沒有對「這個聲音」的(物理上的)認識,空有再好的技術,又要如何實踐?
(當然,刁鑽的讀者大概已經想到了,「國家音樂廳是兩千人的大空間啊,換了誰都會適應不良!」此話雖有理,但人生沒有如果⋯⋯)
總地說來,左手比右手好,是四位受指導者一致的現象,也是所有弦樂演奏者的課題:「發聲」終究是琴弓先行,不論人到哪裏,始終都是持弓手去負責呈現你的苦練成果,否則一切免談。
示範曲目的選擇上,看得出迎合了講者專長,但或許是受限於時間,亦或是語言因素,總感覺沒講出個點來。“It has to be something different.” I heard you. But different how? 到底是我們的學生能力有限,無法portray優良的詮釋,還是講者方的教學效率必須提升?對我來說,或許兩者都有。
「大師班」的時間實在有限,音樂上來說,就分兩類路線:講技術,講想法。筆者見過大師年邁,技術有限而無法親自示範,只能口述想法者有之,年輕力盛的大師放著示範曲目不管,糾結在基本站姿者亦有。不同講者的採比各有輕重,但關鍵仍是:在這數分鐘的時間內,受指導者是否能因你的指示而立刻有所改變?若有效,即使講者示範演奏的時間遠多於他講的時間,有效就是有效。反之亦然。
(我的基本立場是,大師班的大師應該盡量不演奏。當然,這也仰賴學習方的主動。)
既然談到時間分配,必須把問題理清,以免誤會。上文談的是現場進行的節奏,亦即「如果我對眼前這個學生無話可說,卻還是要找話說,我該說些什麼?」的問題。另外一層現象則是事前的規劃,每一位受指導者的時間分配,present/comment的比例,是否該視曲目微調,這些全都是理應事先演練的。以當天現場的狀況來看,甚至有結束演奏之後,留予講者回饋的時間僅有三分之一者,就結果而言,很不專業。放眼國際,大師班每人廿分時間是常態,如何在這段時間內使勁迸出火花,不只是教學雙方,幕後人員亦有責任。
音樂上的最後批評:鋼琴合作也是一門專業,實在不應該被忽視!把合作彈成伴奏,把主題彈成附隨,指揮視角實在經受不起。
思想準備
🚨WARNING: HATE SPEECH BELOW 樂迷請轉身🚨
近距離看到陳銳本人,對演奏家陳銳的印象是加分的。上一次在現場看他,是張宇安客席NSO的演出,今天的整體控場又更好些。但對於教育者陳銳(Musikpädagoge,或用本人原話:Mentor,他對自己的定位),則是略感失望的。
今天的曲目分別是Korngold/Wieniawski/Sarasate,不同的三個國家,不同的風格,我是期待因此被啟發的,但現場少有這樣的時候。如同陳銳在現場所說,古典音樂的學習過程極為辛苦,要鑽研每個作曲家的詮釋方式,精力都耗盡了,誰還想經營社群媒體(?)然而在我看來,正是因為少了社群媒體的干擾,上一代、上上一代的大師所展現的詮釋內涵才引人入勝。要想成為那個inspiring guy,要想成為inspiration本身,要去影響他人,那麼你的思想準備在哪裏?已經堪稱足夠了嗎?
(也是給我自己的提醒。)
問答時間時,(毫不意外地)有聽眾提出演出的request(而非question),這種一般來說絕對被上一代(以及我)視為冒犯的行為,陳銳照單全收,這點顯出了他的風度。當然,做為這個時代的表演者,甚至是做為YouTuber,他固然沒有高傲的餘地。我卻覺得正是因為這樣輕鬆的氣氛,事後誰會記得他拉了些什麼?
(其實我記得。做為回覆,他拉了Brahms。)
(這和前面三位作曲家的關係是?)
(As a fellow musician,這其實是這個圈子最大的悖論之一:你不能孤芳自賞,也不能流俗,但(以臺灣的模式來說)還是要有票房收入才能存活,那麼究竟該如何在節目製作和實際呈現之間找到一群好的TA,實在難啊。)
回頭結論學生們:先是人,才是音樂家。流暢的口語表達和拉琴,和台風,應該都是同等重要的。在事前準備看起來如此週全的一個活動,開始後的音樂內容卻趕不上這樣的用心,可能是下次之前要檢討的問題了。
Published on 15 Sep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