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delssohn, Trio für Klavier, Violine u. Violoncell Nr. 1

MWV Q 29 (op. 49)

Filius
Classicholic
4 min readJul 30, 2016

--

Meistertrio der Gegenwart, wie es ihrer Zeit die von Beethoven in B und D, das von Franz Schubert in Es waren.

羅伯特‧舒曼曾如此稱許門德爾松所作的d小調三重奏,稱其「我們這個世代的傑作」。事情要追溯到1838年,門德爾松分別在給姊姊以及友人希勒(Ferdinand Hiller)的信中,提及自己的怨懟,「一些我特別喜愛的、加入鋼琴伴奏的三重奏、四重奏等表演形式,近來好像已經被遺忘不提了。」雖說如此,這位作曲家反而作異軍突起的打算,「我想新作一首給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另一首給大提琴與鋼琴,並且我還在思考兩首三重奏。」

重振大眾品味,看來這就是這首三重奏的源起了。1839年,時任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指揮職的門德爾松,在暑期休季期間寫作完成了他的d小調三重奏(作品49)。遍佈四個樂章的,是作曲家的人生寫照,有與妻子新婚結縭的人倫喜樂,偶而也能聽到他在音樂事業上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畢竟是浪漫主義盛時的作品,在第四樂章還是不免俗地迎來一個盛大的結尾。

1840年2月1日,由門德爾松本人擔任鋼琴,與布商大廈樂團首席裴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以及大提琴家威特曼(Carl Wittmann)共同在萊比錫舉行作品的首演,並馬上取得了成功。這首三重奏不但是門德爾松本人創作的一個高峰,更在室內樂文獻中起著長期且重大的影響。

在所謂鋼琴三重奏這個形式上,其中一個寫作方向是像貝多芬在他的〈大公〉 (Archduke)所嘗試的,試圖在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這三項極具個性、發展已臻成熟的樂器之間,統攝聲響的平衡。門德爾松採取的並不是這個方式,他選擇發揮自己的時代特色。他的三重奏作品,包括c小調的第二號在內,鋼琴被大量委以難以忽視的華麗角色;輔以作曲家個人傑出的鋼琴演奏造詣,弦樂與鋼琴形成了實際上的2 vs 1對抗組,碰撞間的火星是聆聽門德爾松三重奏時最精采的體驗。在作品49當中,尤其是在第一、第四兩個樂章當中,希勒曾經對鋼琴部份提出修改的建議,一度不為門德爾松所接受 — 作曲家都是這樣的 — 但最終仍然對幾乎活躍似於鋼琴協奏曲程度的原作進行了一些改動,遂為我們現在所知的版本。

[按:關於這三項樂器的比例拿捏,或可參考另一樂友的看法。此文中所提及提博與卡薩爾斯之間的“纏綿”一詞,深得我心。]

第一樂章

由大提琴帶入的主題聽來略為哀傷,但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貴氣質,能夠立刻抓住聽者。第二主題轉去了[有些遙遠的] A大調,這裡的音樂不但優雅,甚至是天堂樂園般的喜悅感受;主題之間的對比,正是典型的古典手法。

第二樂章

稍有悲歌(élégie)氣質的樂章,有著雅致且富於歌唱性的長線條,也令人聯想到作曲家著名的無言歌(Lied ohne Worte)作品。大部分時間都可以聽到小提琴與大提琴的無間合作,是充分發揮弦樂器特質的一個樂章。

第三樂章

舞蹈性格的詼諧曲,華麗但輕巧、靈動,這個樂章是門德爾松個人標誌最為鮮明的所在。

第四樂章

此前三個樂章可以聽見人生中的各種起落,然而,以頑固的步伐為基底,各式各樣的掙扎與苦惱在這裡迎來了一場審判。一番爭鬥之後,燦爛的結尾象徵著又一次光明的勝利。正是在這個樂章,鋼琴部份可說充分展現了作曲家所屬時代的華麗風格,以勢不可擋的技巧不斷席捲向前。

Last update: 24 Mar. 2020
First published on 28 July 2016.

References (6)

Harmonia mundi HMA 1951961.
Harmonia mundi HMC 901335.
Brilliant 94490.
Klaas Posthuma GLO 5156.
Onyx 4011.
PentaTone PTC 5186 085.

Audio Recommendation

Beaux Arts Tri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