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系列

台灣史巴克研究之研究

Study on Studies on Philip Sparke in Taiwan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Published in
Dec 29, 2021

--

菲利浦·史巴克與他作品中變化多端的節奏,向來為筆者所喜。大學時期,曾有機會演奏《宇宙的音樂》,今天仍記憶猶新。一時興起,查詢了目前(迄2021年12月30日止)在台灣的史巴克文獻:

以出版總數與各寫作年份來看,可以說國內著力於史巴克音樂的實做(演出),遠多於在學術分析方面的重視,此外三本碩論都出自於南部學府,也值得留意。

這些都是已經開放電子全文下載的研究成果,研讀之後,有以下的心得:

(不負責任聲明:老實講即使到了今天如果還有這個意思回去讀自己的碩士論文,我絕對也會像是接下來的內容這樣挑出數不清的毛病。就算要我現在重新寫作一本碩論,我猜我也不會寫得特別理想。這篇文章並不是在攻擊這些論文本身,而更多是陳述我對於一個理想的音樂學術研究的看法和原則。)

  • 2019年簡論第1章第3節提到,史氏專研管樂、銅管樂與號角樂作品乃是刻意為之,因為「相較於管樂的作品,管絃樂團已經有夠多好的音樂作品」。[註1]據此可以推論,史氏之寫作不單是個人藝術的成品,更是信念的堅持。
  • 作為作曲家,史巴克似乎是惜故的。以2019年簡論選題《龍年》而言,便有1984年銅管樂團版、1985年管樂團版,以及2017年管樂團再版等三個版本。經過卅二年時間,仍願意對自己的配器手法檢討、改正,其工作態度堪比布魯克納了。
註1
簡晟軒,5。

在收穫之外,上述論文各自有一些問題和盲點:

  • 據張論,史氏已出版的作品有529首(迄2017年7月止,即張論出版時),但在國內不僅相關研究資料難尋,若進一步檢視史氏精擅的室內銅管合奏領域,具備可信度的文獻更是少有。[註2]張論在「參考文獻」一節未列入任何西文專書,第1條註腳甚至引用自某古典音樂雜誌,皆可見一班。
    不過在此同時,著者張氏、簡氏(竹君)試圖透過與史氏本人通信、見面,藉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可能是相當有效的補救方法。
  • 史巴克的創作風格「包含了複雜的節奏、快速的音群及豐富的和聲等」。[註3]針對這點,觀察到部份篇幅仍流於形容性詞彙的堆疊,少有聚焦於音樂形式與內容的討論,例如以下這段文字:「隨著音樂的伴隨下,能有如身入其境,感受到湛藍的天空白雲,隨風吹拂變化出各種美麗的樣貌,及樹林間花草隨風擺盪搖曳的柔美姿態、山林間像環抱山林蜿蜒的小溪流發出潺潺流水聲、和天空中隨著時光晝夜變化而轉換的星空位移⋯⋯」[註4]
    抑或是:「曲子一開始由一段緩板裝飾奏的長笛獨奏展開,接著單簧管喃喃低語襯托出獨奏長笛的慢板段落,朦朧的氣息有如霧氣氤氳壟罩島嶼。其間雖有較高亢的段落,但主題仍在寧靜的慢板中迴盪;在獨奏長笛充滿活力的裝飾奏後進入快板6/8拍的段落;中段分別由薩克斯風、單簧管和長笛聲部與獨奏長笛互相對話,最後曲子回到主題,獨奏長笛重新演奏出寧靜的慢板旋律,卻猛然出現一段快速音群和最後突然一個樂團齊奏和弦,讓曲子突然結束。」[註5]
    依筆者之見,類似於這樣的行文「風格」,更適合應用在音樂會節目冊,而非學術論文的任一處。
  • 承上,學術論著所提出的觀點與主張,需要紮實的文獻資料支持,也必須以清晰、易懂的文字(或排版)呈現之。若認為史巴克「所創作的作品幾乎都有變化拍子,切分音,不對稱節奏的元素」,絕不是剪下特定一首曲目的特定一處節拍複雜的小句,這一主張就能自然成立。[註6]又如「英國管的獨奏演奏出懶洋洋的感覺」云云,試問何謂「懶洋洋的感覺」,又怎麼是附上一段旋律就能簡單帶過的?[註7]
    相較於此,2018年簡論的看法可說簡潔有力,論文第三章首先舉出《長白雲之鄉》等四首獲獎作品,先以其獲獎佳績來加固己方論點(這至少是一種免責聲明:拿過獎了,得過肯定了,不需要研究者再加以美言etc etc),再從這四首作品中提煉出「複雜的節奏」、「經常出現的快速音群」、「不斷的變化拍號」、「經常性的高音域演奏」、「極端的速度表現」以及「擅長運用各式打擊樂器來營造氣氛」等要點。[註8]即使只是在概說的階段,著者的立論方式著實讓人安心不少。
註2
此數目還未計入他所創作的教材與訓練用途的作品,例如代表性的教本《吹奏你的部分》(Play Your Part)。
註3
張晶菁,2。
關於風格(style)的討論是否應該從引文所提及的節奏、和聲等方面開展分析,是研究時的另一個問題。依筆者之見,和聲是和聲,節奏是節奏,風格則是綜合性的評述,如同詮釋(interpretation),多數時候仰賴於個人的品味與美學判斷,而難以被系統性地描述出來。
註4
張晶菁,7–8。
註5
張晶菁,21。
註6
Ibid.
原著者甚至使用了「幾乎」,豈可不負舉證之責。
註7
張晶菁,14。
註8
簡竹君,11–23,引號內即該論第三章之各小標題。

寫著寫著好像變成惱人的校對狂了,不過試想,音樂類論文不脫背景-分析-詮釋三段架構,在背景階段就馬虎行事,其餘部分豈能服人?姑不論「音樂系是否需要論文作為畢業門檻」這大哉之問,進行學術研究所需要具備的敏感程度和嚴謹態度,較之準備一首樂曲的事前工作,在本質上應該是相去不遠的。既然要做學術寫作,就以學術的態度進行,才是正道。

下次更新之時,除了屆時新出版的史巴克選題論文之外,也希望能對他的音樂風格做聚焦性的探討,甚至藉此反思台灣研究者的主張等等,這些討論不只能夠進一步提升本文價值,或許更重要的是,藉此能讓讀者認識其人其樂罷。[Last updated on Oct 12, 2022]

References

Appendix (I)

關於這些研究所使用的名詞用法,做一參照:

  • 號角樂團(fanfare band)
  • 皇家音樂專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
  • 三比二節奏(hemiola)
  • 泛三和弦主義(pantriadicism)

Appendix (II)

史巴克的原創作品(節錄):

音樂會序曲Concert Prelude,1975年
歡樂Gaudium,1975年
長白雲之鄉-阿提噢耶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 - Aotearoa,1980年
飛行員Skyrider,1985年
東方特快車Orient Express,1986年
滑流Slipstream,1987年
慶典Celebration,1991年
舞蹈樂章Dance Movements,1996年
宇宙的音樂Music of the Spheres,2003年
龍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
慶典序曲Jubilee Overture
鑽石協奏曲Diamond Concerto,2012年
神聖之島狂想曲A Lindisfarne Rhapsody
丑角Harlequin
啞劇Pantomime

由史巴克所改編的作品(節錄):

銅管機Brass Machine
波麗露Boléro
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

--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臺師大音樂系碩士,主修管弦樂指揮,專長為合奏訓練、弦樂合奏技巧、古典主義作品研究、音樂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