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淺釋系列

Suk: Smyčcová serenáda

蘇克:弦樂小夜曲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

編按:本篇文字內容經作者授權,
用於台北世紀交響樂團〈19世紀的浪漫‧民族〉(2023年5月3日)音樂會節目釋文。

小夜曲(serenata)的辭源來自拉丁語的「安詳、寧靜」(serenus),原來是中世紀時男子對所仰慕之人所吟唱的夜晚小曲。莫札特《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當中的詠唱調〈請到窗邊來〉(Deh! vieni, alla finestra),可能是這個傳統在近代的最具體例子。然而歷經數百年時間,小夜曲在18世紀的歐洲已化約為聚會、慶典場合的背景音樂,經常在室外演奏使用,並且附有樂隊進/退場用的進行曲樂章。此外,在當時的背景而言,小夜曲和卡薩欣(cassatione)、夜曲(notturno)、嬉遊曲(divertimento)等曲類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皆是鬆散的多樂章作品。當中又以莫札特筆下十數首配器、篇幅各異的作品為其代表。

到了19世紀,小夜曲更加藝術化,除了德沃札克、柴科夫斯基、沃爾夫(H. Wolf)、艾爾加等的絃樂小夜曲外,亦有布拉姆斯、理查·史特勞斯以及雷格(M. Reger)等人為管/絃樂器混作的小夜曲作品問世。蘇克在1892年完成自己的絃樂小夜曲(作品6),當時蘇克甫自布拉格音樂院畢業,德沃札克認為弟子在寫作上過於抑鬱,希望蘇克能寫一首「盡情享受生活」(joie de vivre)的作品,這首小夜曲應運而生。

作品第一樂章頗能說明蘇克的特質:迷人、抒情,以三段體形式,在民俗音樂的素材中,時而顯露傷感的一面。第二樂章回應了德沃札克的要求,是一首活潑許多的華爾滋,且中段相當具有蘭德勒(Ländler)舞曲的自由特質。慢板的第三樂章是全曲中最長的樂章,由優美的大提琴獨奏展開,中段則彷彿一場迷幻冒險,其和聲取徑令人印象深刻。第四樂章採歡樂的快板,音樂短促而活潑,最受聽眾青睞。

絃樂小夜曲在1894年2月25日全曲首演,蘇克在作品演出後聲名大噪,甚至得到了布拉姆斯的肯定(„Ist das aber nett!“),將這首作品推薦給自己的出版商辛羅克(F. Simrock),後者在1896年出版了這首小夜曲。

First published on Apr. 14, 2023.

--

--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臺師大音樂系碩士,主修管弦樂指揮,專長為合奏訓練、弦樂合奏技巧、古典主義作品研究、音樂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