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被問到…醫師如何跟上這個時代產生知識的速度?

--

文 | 吳懷珏 Gem Wu

先簡單地回答題目:「我們永遠無法跟上知識產生的速度。」

在上完重症醫學會「精準重症醫學系列課程」後,有感於次專科乃至次次次專科知識飛躍性地成長,近乎絕望地在臉書上問眾多臉友們這個問題。

強大的臉友群回答踴躍,我便決定整理大家的回答,並且分享自己的方式,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找尋更多在知識更新上有渴望的伙伴們。

更新知識的原則

原則一、取捨:評估什麼知識對你而言是有用的

社群媒體選擇那麼多、河道滿滿的貼文滑不完,稀缺的不只是我們的時間,還有我們的注意力。這也難怪有人對愚人節太過擬真的玩笑文生氣,畢竟它佔去了辨別真假的時間,又要把這個錯誤資訊從已經快炸開的腦袋中踢除。

在專業分工益發精細的醫療產業中,大醫院的醫師被期待長成特定領域專家的樣子。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輩老師說:「絕對跟不上全部的,只能取兩邊加動態學習,一邊是基本照護知識要有,一邊是自己專長的部份要很強(世界頂尖),其他的就動態學習,需要的時候再學。」我非常認同。有師長分享他的大智慧:「知足不辱」,以現代俏皮的講法,正是我一位幽默外科學長所講的「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資訊的紊流擾亂我們的心神,科目三或小紅書大概過幾年就不太會有人記得。這些事物猶如過往的「應時讀物 (ephemera)」,小巧、風迷一時,但也如蜉蝣般,一下子消失無蹤。

原則二、友多聞:抓緊可靠與渴望知識的朋友

至少四位朋友不約而同地提到「合作」的重要性,除了尋找和自己一樣對吸收與分享知識有渴望的人外,也要知道哪些人可靠,可以將病人託附給他。我們畢竟要把自己錘煉成特定次專要的形狀,而病人又是一個整體,不會拿著我們專科的課本照著生病。一人救全場這種艾茵蘭德《源泉》式的人物只存在於小說,現實社會還是要靠一群不甚完美卻又認真優秀的人合作,才得以成事。

和專家聊天、追蹤專家的 twitter (X) 也是一個跨越交友圈而接觸到領域知識的方式。研討會更像是把一群專家們集中起來讓我們一次聽飽聽滿。而訂閱期刊雜誌也是種方式。套句哲學家阿德勒的話:「傾聽是從一位出席在你眼前的老師學習,一位活生生的老師;而閱讀則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更新知識的具體實踐

實踐一、零碎時間善用串流與語音

因為通勤時間長,這便成為日常中閱讀與吸收新知的時間。搖動的車廂比較難一直盯著小螢幕,我便會打開「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 TTS)」APP — Speechify 來聽醫學期刊與新聞。

很可惜,這個 APP 採訂閱制,一年花四千多台幣還是有點貴,每天便努力聽個三四篇來回本。推薦朋友還可以幫朋友省 60 美金,神內朋友表示大推。(我的推薦連結在此

除了聽 TTS 外,在平常走路或坐車時會聽 podcast 或 youtube。之前也分享過幾個還不錯的醫學播客頻道

至於怎麼找適合丟到 TTS 的文章呢?我用免費的 RSS reader — Feedly 來追蹤有興趣的新聞與醫學期刊,在等人、等電梯、等餐點時把有興趣的文章餵給 TTS。

我最近才讀到關於閱讀的有趣流變,在希臘時代閱讀主要被認為是一種口頭表演,以前也曾很流行大聲朗讀,默讀反而被認為奇怪的 [1]。這大概是 TTS 最早的原型。

實踐二、集中主題成為專家

實踐一講述的是比較廣泛而難以預測範疇的資訊吸收,實踐二則講的是如何深化領域內知識。

有些醫學學術文章發在重要的 Q1 期刊,如果又長而且不屬於自己領域,可以割捨掉。可以想想,如果它夠重要到影響到我們的話,從 podcast、河道文中就有機會會看到。有些學術文章可以淺嘗即止,有些則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是要咀嚼與消化的。我們對知識追求的理念固然好,還是必須止於相對有效性 [2]。

我也是最近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才發現自己辦的主題式閱讀完全就是作者對終極閱讀的期待。它的操作方式是「同時閱讀多種談論同一主題的資料、從一個文本跳躍到另一個相關連的文本」。有個十六世紀發明的大型旋轉書架叫書輪(或稱閱讀輪),讓人方便查閱各種厚重書籍,可以在多本書之間來回閱讀 [1]。

醫師們做研究所需要進行的文獻閱讀,便是一種主題閱讀。比如說我今天要做「腸胃道原發性淋巴瘤」,我便需要針對這個疾病的症狀、病生理、流行病學、診斷、治療,與預後透過廣泛閱讀組織起來。久而久之,我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我想引用良師益友益欣推薦給我,心臟內科醫師 Dr. Milton Packer 一篇鼓勵年輕醫師的文章 [3]:「請專注在某個讓你著迷的事物。找到一個你希望精通的疾病(或一種技術)。如果你是一位心臟科醫師,發現心血管醫學中讓你困惑、激發你創造性能量、讓你感到苦惱、征服你靈魂的某個部分。」

「閱讀有關它的所有資訊,並在你的社區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成為任何有關它的問題的資源人。了解人們對它的想法和言論。沉浸在相關文獻中。」

Dr. Packer 又寫道,「發現專家認為他們知道和不知道的,不要假設專家一定正確。如果你閱讀一篇論文或參加一次會議,聽到一位專家說某個事實是正確的,自己找出是否有任何可靠的證據來支持它。往往你會發現,專家的陳述聽起來是對的或令人安心的,但它是基於薄弱的數據。像這樣的例子是你的機會。」

實踐三、持續不斷

諾貝爾獎德主萊辛(Doris Lessing)的訪談讓我很感動。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記者就曾問她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何在?原以為她會挑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來,不料萊辛卻回答說,她持續不斷地寫了五、六十年,無論如何苦、如何困難,她都創作不懈,這種堅持本身便是她最大的成就 [4]。這和韋伯《以學術為志業》強調學術工作的服從、奉獻以臻至絕不可能達成的完滿隱隱然有種對話。

當自己宣稱或被冠上專家的稱號,也要謹記一件事,「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新的知識還是會不斷地淹過來。我不知道老天爺是否會因為我們徒勞地追求知識而發笑,但我同時也知道,我因著思索知識而皺眉的時候,便是上天觸摸我額頭的時候。

「我們永遠無法跟上知識產生的速度。」我們只能努力追趕,或跑跳踫撞、或跌跤撞牆,然後在過程中找尋意義。

「有人說是一群騎兵,有人說是一支徒步的軍隊,還有人說是一行艦隊是最美麗的風景…….但我會說最美麗的風景,是你渴望的任何東西…」 — 莎芙 (Sappho)

[1] 貝琳達·傑克《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
[2] 熊彼德
[3] My Advice to Early-Career Physicians: Don’t Play It Safe! — Milton Packer recommends a contrarian path for career development. by Milton Packer MD April 10, 2019. https://www.medpagetoday.com/opinion/revolutionandrevelation/79125
[4] 蔡明燁《小書房大天地:西方文學閱讀地圖》

--

--

Gem Wu 吳懷珏
Clinical Gems 臨床撿石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