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 FTIS2024 心得簡記

Gem Wu 吳懷珏
Clinical Gems 臨床撿石
5 min readMar 30, 2024

--

林長內科R3 吳懷珏

1. 轉譯醫學會演講原則

大咖與厲害的人演講真的很不一樣!Dr. Jean-Laurent Casanova, M.D., Ph.D. 從過往對 immunodeficiency 研究的歷史出發,讓人體悟到「他要講的故事對全人類很重要,即使是再罕見的疾病。」好的演講除了很有故事性、邏輯性外,還會提供意義。

相反的,有些講者一上台就一鼓腦地講自家研究室的內容細節,或是直接為大家複習超微領域的其他人研究。老實說,我真心不知道要不要聽下去,畢竟講者講的東西或許無法經歷時間的沖刷,二來是在臨床上與未來研究上我不知道如何橋接。我必須要先知道「為什麼我要花時間聽你講故事。」

2. 挑有興趣內容細聽

我自己最有收穫的除了 Keynote 的 “Anti-type I interferon autoantibodies and viral infection” 外,再來是 Elena Hsieh, M.D. 的 Deciphering the mechanisms of LCK deficiency 以及 Yvonne Chen, Ph.D. 的 Multi-pronged CAR-T Cell Therapy for Cancer. 這三個演講都符合第一項原則,很有聽下去的動力。偷瞄旁邊的與會老師大部份的時間在讀自家領域的研究與寫計畫,有興趣的才細聽。

我必須承認我在 Dr. Gerhard Krönke 講 SLE 用 CART 時整個走神。之前就小讀了他在 Nature 的 Anti-CD19 CAR 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我的淺見是 B cell depletion therapy 那麼多,SLE 從 B cell malignancy 有其他治療大可以借用,用 CART 豈不大炮打小鳥。聽一聽,沒超出認知範疇太多,便開始把重症醫學的 Q1 期刊整理成 RSS feeds 準備有空來讀來聽。

3. 太深內容需回歸基礎

楊慕華副校長的演講內容對我來說一下子太深,雖然平時有在聽腫瘤與血液研討會,還是覺得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離我有點遙遠。我便開始整理講者提到的各種實驗技術與染色,在知識宮殿裡架了 immunofluorescence, animal models for clinical research, protein degradation。 即使如此,我還是有種「還在收集行話(Jargons)而無法深入研究思考」的不踏實感。

我本來絕望地認為自己已經迷失在細節裡面了,沒有 big picture。還好他最後都會有 short summary。

4. 閃閃發亮的人好讚

研討會如果聽到邏輯清晰表達明確的講者,就會很欣喜地把人家的簡歷記在 Role Models 表格中(好像變態)。這次的會議列入頭髮與胭脂藍得很美的 Elena Hsieh, M.D. 與化工出身轉做 CART 的 Yvonne Chen, Ph.D.。另外,在自體干擾素抗體演講後提問的鄭琬豑醫師正是最近 NEJM 刊出 anti-IL23 original article 的作者,會後鼓起勇氣與鄭醫師小聊了是否要出國讀博的規畫,被問有沒有男友,差點脫口而出回答說我也沒有女友(欸。

與又強又美的人交流實在是人生五大樂事之一。

5. 排除雜訊

第一場演講結束後旁邊突然坐來一位年約三十的男子,時不時往我這邊看,還一直用手擦鼻子然後手還放在我和他之間的扶手上。在這個身心煎熬的情況下,實在很難專心聽細胞的訊號傳遞或免疫學的重大發現。果斷換了個位子後整個專注力又回來了。

有趣的是 Hiroyoshi Nishikawa, M.D., Ph.D. 的問答時,有位研究者問「是否知道 X-Treg cells?」講者笑了,立刻說,Treg在人體很stable,X Treg 只在實驗動物上驗到,它通常是染污。有時雜訊會被當作是重大發現。做研究好難啊,看著一個標的,不知道它會不會是下一個重要的藥物標的,還是只會是一團糟。

午餐有幸遇到文佑學長,學長提到資訊上的「捨與得」,讓我不得不反省自己的資訊焦慮從何而來。我目前決定從手頭研究計畫的參考文獻出發,不懂就去學,對於研究以外的領域當興趣聽聽,就像是我的通勤閱讀與讀書會一樣。

6. 學者本身的限制

再度感受「視覺化」這個用圖表陳述認知的能力很重要,有些人會講故事但不會畫圖,我的話還在流鼻涕,要慢慢爬行著把技術學起來。

我想大師們一開始也是這樣吧,從基礎打起。就算成為領域的前驅者,還是會很謙虛地說「我不知道」。當知道一個領域專家向我承認他知識的邊界時,我都會很感動,有種「人類再多努力點,說不定還可以再多知道一些」的熱血感。

跨域思考乃至合作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Dr. Yvonne Chen 從化工做到 UCLA 的 CART 研究刷新我對研究者 multifaceted / verse 的想像(好酷兒的詞彙)。

然後最最最大的限制還是一天只有 24 小時,一個人在同一時間無法分身。明天我就要去重症呼吸道工作坊當助教了,沒辦法參加研討會。殘念。

(註:希望有人可以問一件事…有位中國講者把 AAV-hACE2 放在 wild-type mice 的分類,我怎麼看都是 genetically engineered…)

(再註:感謝 cover 腎臟會診的 carry 同事小熙,也感謝大力推薦我與會的FTIS總策畫顧老師和楊醫師)

--

--

Gem Wu 吳懷珏
Clinical Gems 臨床撿石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