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癌症,我該知道些什麼:現行診斷治療與基本概念

Gem Wu 吳懷珏
Clinical Gems 臨床撿石
6 min readFeb 5, 2024

--

緣起:受朋友易修之邀,於 2/3 和知識沙龍的與會者們分享。知識沙龍的組成大概是年約 30 +/- 5、受過大專以上教育,而且工作多為知識密集的專業人士,包括工程師、會計師、律師、證券交易員、記者、企業儲備幹部、台美研究型大學碩博生等。這次的分享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平常習慣的受眾是醫師們(院內報告、學會研究成果發表),要如何將自身的所學所感轉換成常人可以理解的表達,是一個挑戰。在這邊先特別謝謝鄭維、譯心的建議,還有煒婷的錄影拍照。

以下內容為簡摘,欲知詳細內容請洽易修。

癌症離我們多近?

一開場時以 Kahoot 探探大家對於癌症的認知,問大家「終其一生罹患癌症的機率為何?」

參考英國大規模研究,終其一生罹患癌症的機率為45% [1],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新診斷癌症平均每4分鐘有一個人罹癌,顯見癌症離我們並不遠。

癌症篩檢

有個重要觀念:「癌症指數是一個相對不精確的指標」,當它異常地高時,它不一定是癌症,當指數正常時,也不代表沒有癌症。

國際腫瘤知名學者 Pavlidis 曾在 2015 的文章中寫道:「這些癌症指數如 CA-125,CA-15–3, CA19–9, CEA 可能超標,卻毫無任何診斷、預後,或預測性的意義。因此,我們不建議常規性地接受腫瘤指數的檢查。 (Therefore, routine request of these tumor markers is not recommended.)」

英國基於2017研究,大腸鏡癌症篩檢可減少25%發病率 [2],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普遍篩檢…真的有幫助嗎?

重點在於不同人接受腸鏡後能得到的益處有差別,普篩是件CP值低落的事,我們應該做的是針對不同的風險族群進行篩檢,比如說特定年齡層或者有家族史的人。

至於我們個人在風險管理上,則可以參考以下三項為自己量身打造檢查計畫:

  1. 癌症相關症狀:非特異性症狀與特定部位的不適
  2. 生活致癌風險因子:食衣住行與工作
  3. 家族癌症史

癌症治療

初診斷癌症時,大部份的醫師會與病人討論病人自身對生命與生活品質期待,並共同談妥癌症診療計畫與相關費用。原則上,治療參考當前由國際與台灣癌症研究機構所制定的指引(Guideline)。偏離指引需要有充份的理由說明該治療比現行建議對病人更為有益。

更貴的治療不一定更好,可能是未被實驗證實以致保險不給付;而對隔壁鄰居或你阿公有效的,不一定對你自己有效。

遇到復發或難治的癌症,也要切記,癌症第四期 ≠ 末期無法治癒。目前的新藥日新又新,在許多沒有理想治療的癌症中,參與臨床試驗反而是個增加存活與生命品質的選擇。美國人往往滿積極尋求臨床試驗的機會,反觀台灣人較為排斥。

病人在面對諸多決策時,一下子有太多自身認知領域外的知識湧入,時常錯估機率(放大/忽略、益處/風險),演進成選擇太多的決策疲勞。

不只是病人,醫師與醫療服務提供人員也有思考上的誤區。

臨床的現實是:病人醫師面對癌症惡化很容易覺得自己一定要做些什麼,即使效果有限。而身心靈的摧折,更是癌症照護的一大挑戰。

不到一半有情緒問題的癌症病人願意求助於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 [3]。病人常因自身社經、受教程度、文化阻隔等因素而未能接觸精神醫療,而醫療照護者沒有探測到病人社會心理上的困難,未能啟動介入。癌症心理照護的片斷化,只會讓病痛雪上加霜。

隨著公部門資金比例的降低,私人企業贊助在癌症藥物研發財源的佔比來到了新高。給手術與藥物的給付與研發費用遠超過照護服務,而我們在這個制度中看到了不足之處。

很遺憾的是,我對於當前的醫療制度問題並沒有想出任何可行的解法,但透過識別問題,我們終究還是踏出了解決問題的前幾步。

小結

在演講結束後,收到了近20位的文字回饋。大約一半的回饋者喜歡知識性的內容,而四分之一的人喜歡案例分享環節。可以改進的地方包括:各主題方面的銜接、提供更多醫療服務金額方面的資訊,以及時間可以再更長些(演講+案例討論約兩小時)。甚至有些人希望能實地走訪(校外教學的概念)。

掌握醫學常識,才能避免在眾多醫療廣告下人財兩失。在瞭解現行醫療體制的優點與限制後,便可為自己進行風險規畫。

最後,珍惜身邊的醫師好友,總有一天,我們會需要他們。

[1] Ahmad, A. S., Ormiston-Smith, N., & Sasieni, P. D. (2015). Trends in the lifetime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in Great Britain: comparison of risk for those born from 1930 to 1960.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12(5), 943–947.
[2] Bignardi, G. E. (2023). What is my risk, doctor? Patients should be told risks of untreated disease and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Online), 382, p1717.
[3] Shimizu, Ken. “Effects of integrated psychosocial care for di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3.5 (2013): 451–457.

--

--

Gem Wu 吳懷珏
Clinical Gems 臨床撿石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