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要求完美!什麼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Kaira Lo
CMoney Product Blog
Feb 2, 2024

最小可行性產品絕對不會是最完美的終極版本,但它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轉捩點,為開發團隊解答「商業假設是否成立」的重要問題

進入CMoney實習已經進入第三週,在經歷過兩次產品提案之後,我檢討自己在核心思考上最大的轉變是意識到「任何一個決定都要考量成本」。過去在教學場域中,師長只要求我們交出最完美的成果,至於要花多少成本去完成作業或考試,似乎並不是會納入考量的因素。基於這樣的體悟,本週我想談談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

到底什麼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最小可行性產品並不是最小的產品,也不是最便宜的產品,更不是較劣質的低等產品。它的概念是將你想要驗證的理念,用最低的成本呈現出來,並快速放到市場上驗證是否可行。(雖說是最低成本,但是動用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也是有可能的)

最小可行產品常常利用於不確定市場需求的狀況下,產品開發者透過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試探市場需求,再快速根據使用者回饋迭代,最後將其修正為可以帶來穩定利潤的商品。通常製作MVP不是為了測試這項產品在技術上是否可行,而是測試你想要作為商品賣點的「核心概念」是否會被市場所接受。用以避免花費大量心力、時間和金錢打造出的產品,最後卻落得沒有消費者買單的下場。

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幫助理解MVP的概念,也就是假設團隊今天要開發一個可以載人在路面上移動的工具,那我們可能會先製作只有一塊木板加上輪子的滑板。丟到市場上試試看後發現消費者給予正面回饋,可見市場確實需要可以載人在路面上移動的工具,最初的市場需求假設是成立的。接著團隊會根據使用者的回饋調整滑板的功能,快速地逐漸更新為滑板車、腳踏車,再者可能變成機車,最後製成汽車。

如何製作最小可行性產品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一定是產品嗎?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重點著重在利用相對低的成本協助開發團隊了解市場需求,因此並不需要拘泥於「產品」的形式,它可以是簡單的產品功能文字敘述,也可以是產品展示影片。

像是知名線上儲存服務公司Dropbox剛成立時,就利用不到三分鐘的影片簡介他們的產品功能,沒想到受到市場的青睞,也為該團隊吸引不少試用的名單。

延伸

這邊想要跟大家分享我在閱讀資料時發現的一個有趣探討:有一位叫做Fred Voorhorst的產品經理,他在LinkedIn發表了他對製作MVP流程的看法。他認為如果你想要開發一台汽車,你不應該從開發滑板開始,應該從一個勉強能動的類汽車雛形開始。這樣的想法一提出就吸引了許多不同意見的人開始探討到底哪一種版本的MVP概念才是對的。

我在瀏覽了這篇文章的正反面留言後,得出贊同和反對Fred Voorhorst雙方的主張差異在於目的不同。

認為應該由類汽車雛形到汽車的人將MVP的目的放在驗證假設,因此他們認為如果從更接近預期成品的MVP開始投入市場測試,就能夠更精確的預測消費者確實對開發團隊預期的成品有需求或感興趣。如果他們製作了一台類汽車很受消費者喜愛,那麼接下來他們就可以開始積極開發汽車。

認為應該由滑板到汽車的人將MVP的目的放在了解市場需求,也就是說這一群產品經理並沒有預設最後的產品應該是什麼,他們僅想透過MVP了解target audience的需求。強調MVP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同時也成為了他們反對Fred Voorhorst見解的核心觀點。如果他們製作的滑板放到市場上不被有移動需求的使用者接受,卻被另一群使用者用來哄小孩開心,那可能它們接下來會把滑板改版成育兒用品。

不知道讀者們會怎麼看以上這個討論?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看看Fred Voorhorst的原文,我把原網址留在這邊,給大家參考。

小結

在這幾週的學習中,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做任何事情之前,並不會去考慮投入成本,只想著要把事情做好、做到接近完美。但這樣一股腦埋頭苦幹的工作模式可能會容易讓自己陷入花費大量心力,最後成果卻無法和目的對齊的結果。因此這篇文章我除了想要用來記錄我學習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過程,也想藉此提醒自己往後的做事方法可以參照MVP的概念,期望自己在工作上可以越來越有效率,產值越來越高。謝謝看到這邊的讀者,希望這篇文章也有多多少少幫助到大家!

MVP的執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