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早餐三世紀垃圾

CACO
共藝術合作社 Co-Art Co-Operative
5 min readFeb 28, 2018
攝影:林喬俐

一條500米的清水河商業街,有近100個120公升大的垃圾桶,平均100米就有20個垃圾桶,每天製造的垃圾中佔最多的是隨手可棄的塑膠袋、保麗龍碗、便當盒、免洗餐具⋯⋯等種類。

在一次與受訪者相約清晨六點時,由於受訪者未到,我們上街等待,見到清水河村旁的草埔地鐵站以及公車站,清晨六到七點許多外出上班族在天猶未光時,魚貫而出買著商業街上的早餐邊走邊吃,上車前便將手上已經吃完的早餐塑膠袋,或是剩三分之一的飲料杯,吃​​不完的面與飯盒丟棄在路旁的垃圾桶,有些人則是圍在垃圾桶旁吃完後丟棄。從早餐買到手上,再到扔進垃圾桶的時間不消三到五分鐘,這些隨手即棄的垃圾卻需要花上一世紀的時間才能慢慢分解,免洗筷還導致了森林急速消失,消毒漂白過程的毒害問題。使用免洗碗筷及塑膠袋並非清水河特有的問題,像這種上班潮路程中所製造的垃圾,向來都是我們忽略的小事。於是我們決定在第二天清晨,做一個實驗,不是為了批判清水河辛苦的上班族與商家,而是反省我們自己類似的早餐經驗。

一天接近天亮時分,四個社員分頭記錄一條街的各出口,一手拿著垃圾袋,一手持相機,記錄那些三分鐘內進到垃圾桶的早餐垃圾,並將其撿回,不到一小時的功夫,收集了二十幾人份的早餐垃圾,估計是當天這一小時內所有垃圾量的百分之八吧!我們深夜在展場外頭清洗、晾乾,並將所有垃圾加以塑形成一顆球體,開始思考這球垃圾與這個展場之間的關係。

攝影:林喬俐

清晨一個小時內所便利餐具,洗淨,晾乾,這是撿回來的沒破損的一小部份

從早餐買到手上,再到扔進垃圾桶的時間只有三到五分鐘(擷取自短片剪輯:林喬俐)。完整短片記錄,可至 https://vimeo.com/251773839,或至展場觀賞。

據估計,全球每年消耗800億免洗筷,中國及日本分別佔450億及250億對,佔整體近九成(這還是2006年的統計),中國雖然禁止進口免洗筷,但是最大的輸出國。為了生產800億對筷子,每年須砍掉264萬棵樹(你在支付寶螞蟻森林種的樹都沒你用的快)。至於那些無法分解的塑膠製品,浪費與污染環境問題就更無從估計。

台灣1000多萬外食人口,每年免洗餐具的平均使用量約5.9萬噸,平均每日所需之免洗餐具數量約1750萬套,廢棄量更高達每日1400公噸。以我們最常見的紙類餐具來看,台灣每年紙餐盒用量超過50億個,平均每個人一年用掉200個以上。更殘酷的是,紙餐具回收率僅25%,其他超過7成的紙餐盒直接進焚化爐被當作垃圾燃燒,主要因油膩餐具回收不易,免洗餐具回收宣導效果不彰,導致免洗餐具的回收再製並不理想,無形增加了環境負擔。簡單來說:不環保,不健康,不安全。

即使發明了”環保可分解”的餐具,但浪費,污染與濫砍森林的問題仍未解決。在2016年9月,法國率先通過法案,宣布將於2020年全面禁止拋棄式餐具,這讓法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個禁用免洗餐具的國家,法案通過無疑為環境污染議題註入了一劑強心針,同時也為環境保育帶入一股正向能量。

無論人類是以何種形式經歷了革命,抱有什麼樣的期待與幻想,每個今天明天都由不可燃、難以分解的垃圾所寫就,它們使文明可以發展,它們活得可能比人類文明還久,它們是便利將工人當作生產工具的工具,它們讓人類更容易進到資本社會的分工裝配線中。人類社會的革命視野鮮少投注在地球,環境代價永遠是外部成本,歷史上的革命總是狹隘地關注人類的社會關係(也許只有《寂靜的春天》引發的反殺蟲劑革命例外)的重組,人與環境關係的革命行動是什麼?是不環保的綠能,還是簡單的日常生活努力?

我們試著引起所有經過展場櫥窗的人的注目,每一個停下腳步、多花30秒看到這段話的人,希望都是一場簡單集體行動的參與者,身上帶著環保袋,環保筷,環保杯,珍惜早餐,珍惜食物的生產製作時間,延續自己未來生命的時間。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就是過日子而已,為的是以後有日子可過。

於是,我們在玻璃上寫下了這段話:

2017年12月18日

清晨6到7點

清水河商業街上

我們回收了約百分之八的免洗餐具

從人們買早餐到丟棄 使用它們只有三到五分鐘的時間

現在百分之八

未來 地球將全是它們

攝影:黃孫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