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心法之「勿把個案當通案」!避免踩雷三撇步!

Billion Lee
真的假的 — 轉傳查證機器人
6 min readApr 26, 2020

<本文感謝 peggy>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蔓延,Cofacts資料庫每天收到的疫情傳言<del>如當年校花收到的情書般</del>源源不絕(?),加上動輒都有OOXX知名期刊論文當佐證,是真是假還真不好辨認。

觀察許多號稱以研究佐證的傳言,其實常把探討「單一病例」的研究,超譯成「研究已證實,某疾病的症狀就是……」,這就是所謂的把個案當通案,這樣的推論是有問題的。(就像我們之前介紹藥物用在單一個案上有效 ≠ 該藥物證實有效,還是需經一定量的臨床試驗才能確認。)

那,要怎麼避免踩到這個常見的地雷區呢?

三撇步,不落入「把個案當通案」陷阱!

  • 步驟一:看「原始研究」的對象!從摘要、研究方法、甚至標題了解對象與案量。
  • 步驟二:查「其他研究」的看法!查詢「有研究相同主題」的其他研究怎麼說。
  • 步驟三:聽「官方」的回應!通常出現研究超譯的傳聞,WHO、美國CDC、我國疾管署很快都會被詢問,可以聽聽看官方如何回應。

上面三步驟,推薦給不想落入「個案當通案」陷阱的你。熟能生巧,接下來就直接在查核實戰場上找個案例,練習用三步驟破解超譯的傳聞吧~

實戰看看!關於COVID-19的幼兒症狀……

「武漢研究:幼兒新冠肺炎主症狀非發燒,嘔吐、拉肚子是中標警訊!」(來源

近期傳遍各育兒論壇、讓無數爸媽擔憂轉傳分享的這則消息,好意的提醒大家若是幼兒感染COVID-19,主症狀與成人會發燒不同,反而會出現嘔吐、拉肚子!真的是這樣嗎?step by step來檢視吧~

步驟一:看「原始研究」的對象!

Google搜尋傳聞提到的武漢研究全名,可查到2020年3月份中華兒科雜誌的《中國首例兒童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篇病例報告,文中的確提到所研究案例發病是以消化道症狀開始,早期呼吸道的症狀並不明顯……欸,先等等別急著進入內文,重新看一眼標題,Bingo!你已經可以發現,啊,這份研究其實是探討「首例」危重型的COVID-19兒童患者。

此刻起,請換上「這是單一個案病例」的眼鏡看待這份研究,它可以提供我們珍貴的關於首個危重症兒童患者的臨床症狀、病發歷程等;但若想了解「整體兒童患者」的樣貌與資訊,顯然需要靠其他更深入的研究。[註]

▲從標題、摘要都可以看到,這份研究的對象是「首位」確診COVID-19的兒童。

步驟二:查「其他研究」的看法!

在第一篇文章中,可發現其研究的38例確診兒童臨床症狀仍以發燒(31例有體溫紀錄者中共28例發燒)、咳嗽最常見,部分出現乏力、肌痛、噁心、嘔吐、腹瀉;第二篇研究中的9位確診住院嬰兒且有取得症狀資料者中,亦有4位發燒、2位有呼吸道症狀。

必須說,COVID-19是新疾病,研究尚不多,研究兒童的更少,上述兩篇研究的案例數雖比單一個案多,但亦不合適直接當通案看待。不過,作為傳聞「幼兒新冠肺炎主症狀非發燒」說法的反例,已是綽綽有餘。

(兩篇研究也分別提及樣本數限制、強調對兒童感染的了解還需要更多積累與完善)

▲中華兒科雜誌的這篇論文收集38例確診兒童病例,發燒和嗽仍是較常見症狀。

▲JAMA的這篇論文收集9例確診住院嬰兒病例,4位發燒、2位有呼吸道症狀。

步驟三:聽「官方」的回應!

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的當下,我們收到各種聲稱基於研究的傳聞時,記者也常會拿這些說法向官方單位求證。有時間的話,可到WHO官網專區疫情記者會逐字稿美國CDC官網專區疫情記者會逐字稿我國疾管署官網專區疫情記者會直播挖寶求證,或直接用Google指定官方單位的網域搜尋。

▲小技巧:搜尋時輸入「site:(想查的網址網域) 想搜的關鍵字」,

就可以只顯示如WHO官網、美國CDC等官網下的資料~

指定官網網域後利用COVID-19、children為關鍵字,就可以找到美國CDC、WHO官網都有相關說明:美國CDC表示依有限的中國兒童案例報告,兒童感染後會有類感冒的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消化道症狀則出現在至少一個確診兒童上;WHO與中國聯合任務專家組報告則表明,依據現有證據,還很難認定兒童的臨床表現是否與成人不同。

查到這裡,是時候可以下小結了:「幼兒新冠肺炎主症狀非發燒」傳聞引用的是單一個案病例,其他研究與美國CDC官網皆有提出兒童個案有發燒的反例,WHO也表明目前尚無法下定論兒童與成人症狀是否相同

One More Thing:到底該如何正確描述「個案型」研究?

介紹也演練過三步驟後,相信大家已經可以理解「勿把個案當通案」的意思;但,面對許多只有探討個案的研究,到底要怎麼敘述比較合適、不會踩到雷呢?

「把研究對象講清楚」是最大的原則,例如本文提到的三篇兒童或嬰兒相關論文,分別可以描述為:

首例幼兒危重型確診個案:是以消化道症狀開始發病,早期呼吸道症狀不明顯!」

「JAMA論文調查的9位1歲以下確診住院嬰兒,4位有發燒症狀!」

「中華兒科雜誌專題介紹38例兒童確診臨床特點:發燒和咳嗽較常見,另有乏力、肌痛、噁心、嘔吐或腹瀉!」

比較不吸睛,但也才符合科學研究樸實無華、知之為知之的本質。

面對有許多未知的新疾病,有「想趕快知道解法、結論」的心是人之常情,但可別讓這樣的迫切變成超譯,掌握好個案與通案間的界線,才能更正確的認知現況,做出相應對合理的判斷哪!(OS:例如如果誤信原本傳聞的標題,孩子發燒時自行認定不可能是COVID-19,這反而更危險啊……囧)

[註] 本篇探討的「幼兒新冠肺炎主症狀非發燒」傳聞,除了個案當通案的問題外,原研究其實有完整說明病程中該幼兒仍有出現發燒症狀;有興趣了解可見研究原文

※ 備註:本文撰文日期為2020年3月8日,引用的內容為此日期前已發布的文獻與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