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有用」的服務,是值得媒體探索的好主意

Hazel Wei
真的假的 — 轉傳查證機器人
5 min readDec 15, 2017

前情提要:真的假的受邀至今年的Media Indaba Africa分享謠言查證的經驗。這場活動邀請來自奈及利亞、肯亞、摩洛哥、牙買加、美國與法國等投身公民科技社群與媒體組織,分享他們運用的成果,也討論了資訊傳播模式改變與現代社會因應方法,包括讀者/媒體人對於資訊定位的新探索、假新聞顯現的資訊被信任度與傳播度,還有社群媒體與新機器怎麼影響表現形式的變化。本篇為此次會議的系列觀察整理之一。

「有用」是這次會議上許多案例分享的共通點,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解決讀者可能碰到的問題,讓資訊不只是在使用者生活中一閃即逝。

憤怒的公民與奈及利亞空污監測

第一個案例來自奈及利亞首都拉格斯(Lagos),人口超過千萬的奈及利亞首都拉格斯,空氣污染的議題是個重要但難以監督的領域。與許多新聞機構合作的非營利組織Code for Nigeria,主動發起設立空氣與水源監測的即時回報系統,以彌補政府監測資料的不足。

奈及利亞污染因為近年人口快速增長,許多污染因為沒有妥善規劃而產生。圖片來源

OECD警告空污每年造成約33萬非洲人死亡。CfN為了獲得品質一致的監測資料,他們利用3D列印機製作了監測設備,並且透過實地安放設備,串起整座城市對於空氣品質監測的重視。(他們怎麼做?)

空氣的監測是其中一項行動,他們應用同樣的方法,監測水源、肉類,在公民健康議題持續著力。

這是「監控式新聞 (Sensor Journalism)」的展現,不同於資料新聞應用現有的資料,而是透過自行搜集、持續更新的方法,維持資料的最佳狀態,達到接近即時的資料呈現,是科技與開源技術結合的好案例。

台灣也有類似的空氣品質監測計畫 — — 空氣盒子-城市PM2.5、溫濕度環境感測器,也是透過降低儀器成本,達到佈點普遍,監測更精密、準確的效果。

安全割禮所APP 科技介入傳統帶來的新生命

另外一個工具極度貼合非洲的風土民情,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將資料工具化的服務:EZOLWALUKO。

EZOLWALUKO APP的官方介紹,同時提供方言XHOSA語和英語版本

在非洲,許多人還是保有成年割禮的習俗,但不是去找現代化的診所,而是習慣找傳統的非洲醫師,不過這些地方多半缺乏足夠的消毒與醫療設備,讓割禮安全無虞的進行。

既然割禮在傳統觀念中是精神洗禮上不可切割的部分,那何不提供更多讓割禮安全進行的資訊?一群記者與社會創新家,他們打造了一款APP,記錄傳統割禮所的資訊,並給予衛生評估,希望能降低因為不合規定的割禮,造成年輕生命不可回逆的傷害,甚至喪失生命。

除了工作團隊的紀錄,他們也開放使用的大眾回報非法的割禮所與自行登記為合法割禮所,是涵納社群力的嘗試。

墮胎地圖? 在沒人做的領域弄髒手

這次會議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地圖資訊服務,也是因應當地文化而生,是一個墮胎地圖,希望讓女性取得安全、免費的墮胎地點資訊。在台灣,墮胎不是到診所或醫院去,醫生就會幫忙做評估嗎?

但在南非並非如此,墮胎一直到十多年前才在南非合法化,到目前為止,整體社會對墮胎的觀感依舊負面,逼得女性必須偷偷的取得資訊、進行墮胎手術。過去的非法地位,讓有墮胎需求的女性只能選擇私人診所,但這樣的地方存在許多醫療風險,在沒有任何監管的情況下,所有風險都要由個人承擔。

利用Google Map做的檢索服務

長期關注醫療議題的Bhekisisa.org,認為女性難以公開自在的談論墮胎資訊,讓小道消息主導市場。因此他們建立了一個「墮胎診所地圖」,這也是第一個在南非公開的線上墮胎資訊搜尋服務,希望讓更多女性透過網路就能輕鬆的找到需要的資料。

參與這個計畫的記者Joan van Dyk從政府的衛生部門取得初始資料,但許多資料一比對,才發現這些診所資訊殘缺不齊、過期的狀況太多,只好跳下去一筆一筆查證,將259間診所的資料一一確認完畢,而整個地圖從計畫到完成耗費近五年的時間。

在聽完他的分享,午餐時間我問了他:「你們當初真的相信政府提供的資料嗎?」「當然不相信啊,只是沒有想到拿到的資料居然這麼殘缺,要花這麼多力氣處理。」

「那政府看到你們做的這個地圖,有沒有找你們合作,投入更完善的資源追蹤?」「多少有點推力,不過還是相對被動,我們要什麼他們就提供什麼。」

「咦?可是這個有需求啊,為什麼他們對更新這筆資料這麼不積極?」

Joan笑了笑說:「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南非政府有拿美國補助,而美國基本上反對墮胎。我們算是去做了政府無法公開做的一件事吧,但這麼做的結果,也僅止於他們知道、願意被動地提供協助而已。」

最後那一句話,是許多時候看案例時,經常會忽略的脈絡,殊不知有深深的國與國的權力拉扯埋藏其中。見微知著,這也是他們為何願意去扮演政府無法滿足的角色,最終找到潛在需求的原因。

資訊工具化、服務化的呼聲在數位時代聲音沒有小過,但對於媒體(無論個人或機構)來說,是一個跟過往運作模式完全不同,但很值得進一步思索的方向。所有人都還在嘗試,包括類型、方向、形式尚有許多未知等待被探索,但從上面三個案例來看,「決心投入」會是最大的門檻,但可能創造的使用需求卻也是未來的突圍機會。

--

--

Hazel Wei
真的假的 — 轉傳查證機器人

全身最挑剔的部位是味蕾,自學廚房技藝,有一個藉口邀人入座,走進以酒食帶出忘記時間的魔幻時刻|從媒體內容終跑至餐飲科技,從人開始研究需求構成的世界運作邏輯|旅行不只看名勝,最愛跑進在地人的家與日常市場|https://instagram.com/puchou_haz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