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6】新回應分類「個人意見」參上!

--

說來慚愧,距離上一次 5 月的小更新已經 3 個月了。在這期間,我們辦了兩場的編輯小聚、剪了一部招募編輯的宣傳片,還去了一趟新加坡

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小聚的中間,我們搜集了不少意見,最後在 8/12 的小聚之前,一口氣對網站推出了不少的更新:

新夥伴:「含有個人意見」

撰寫新回應時的新分類:「含有個人意見」。原本的「非完整文章或訊息」改名為「不在查證範圍」,更符合現在的使用狀況。

從 5 月開始,我們就有針對平台上一些很難回應的文章來作討論。站上有不少回報的文章其實是落在「個人意見」的範疇;他們所闡述的並不是客觀事實,但不能說他們對或錯,就只是抒發個人的心得或想法。(實例請見討論紀錄

這些「個人意見」很難回答的地方在於:

  1. 主觀上,編輯無法認同該文章的觀點(反多元言論、過度推論等等)。
  2. 但客觀來說,這些回報的文章並沒有不實之處。

其他 Fact-checker 是如何處理的?

一般的事實查核是不碰「個人意見」的。以 Snopes.com 為例,除非訊息有明顯的錯誤資訊來標成「錯誤訊息」,或者是訊息把一個人的話塞到了另一個人的嘴裡。

第一次小聚裡也有編輯覺得,fact-checker 如果還要處理「個人意見」的話,範圍就太大了,應該讓編輯放著不理,或者標示為「不在查證範圍」。

然而,與 Snopes 不同的是,Cofacts 的每一位編輯都是獨立作業的志工。如果我們要求編輯看到個人意見,都像 Snopes 置之不理,也只是將皮球丟給下一個路過這篇文章的編輯。當平台累積了越來越多這樣的文章,只會讓新進的編輯們越發痛苦——怎麼看來看去都是這些無法回應的個人意見?

若我們無法正視這些編輯的困境,仰賴志工來回應的 Cofacts 將會無以為繼。

無法壓抑的編輯個人價值

Cofacts 編輯與記者、法官一樣,可以透過訓練來壓制自身觀點,以自身專業來進行查證。但即使是媒體記者,出產的報導也往往會夾帶該編輯室的立場;法院則是在高等與最高法院、透過多名法官共同決議,來降低單一個體的價值判斷主導最終判決的可能。在希望維持現況、保留編輯裁量權而不採取維基百科模式的狀況下,去要求 Cofacts 的編輯志工的每一個個體在撰寫每一篇回應時,都完全稟除自身立場,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不希望對編輯加諸無理要求、墊高進入門檻,我們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Cofacts 的選擇:加入「含有個人意見」選項

如果難以屏除編輯的個人意志,那不如加以利用。

我們設想的理想狀況是,一篇文章含有個人意見時,贊同與不贊同該觀點的編輯們,都會對其做出回應。贊同該意見的編輯會把自己的回應標示成「含有正確訊息」;反對該意見的編輯,則會想要找尋蛛絲馬跡來把它標成「含有不實訊息」。但若文章中沒有客觀的錯誤之處,編輯們現在有了一個新的選項:把它標示成「含有個人意見」。

如果「含有正確訊息」與「含有個人意見」只是編輯們的立場表態,那基本上就只是一個 upvote 與 downvote 的概念,沒有辦法激盪出更深的討論。因此,當一個編輯標記「含有個人意見」時,Cofacts 要求編輯附上與原文立場不同的文章——這篇文章同樣可以只是一個「個人意見」——來促使讀者接觸不同的意見。

「含有個人意見」的填寫介面。除了要求使用者提供「不同觀點」之外,140 字簡單說明也提供了常用樣板,讓編輯能少打一些字。

換個角度對 Line bot 使用者而言,當他們選擇將在 LINE 上看到「個人意見」轉傳給 bot,背後的動機大概也是「這是真的還假的?」「希望看到不同的意見」。因此,要求編輯標記「個人意見」時附上不同意見的文章連結,也是投其所好。

既然要求編輯稟除個人立場是不切實際的,那我們就試著透過設計,把編輯們的個人立場,轉化為「客觀事實」與「主觀不同意見」的交流,讓讀者能有更全面的資訊來進行價值判斷。

這麼有意義的話,那為什麼 snopes.com 不這麼做?

我們猜想 Snopes.com 等現有事實查核網站不會想要處理個人意見的理由為:

  1. Snopes.com 已經存在了十數年,算是一種權威;若 Snopes 的闢謠文內參有編輯的價值判斷,會有帶風向/打壓弱勢異己的疑慮。
  2. 可能激怒不同立場的讀者,降低平台聲譽。

相對地,Cofacts 是個實驗性甚高的新事實查核網站,而且若讀者對現有回應不滿,可以送出一則新的回應,每個編輯的回應都有平等顯示的機會。因為如此,cofacts 才得以嘗試傳統事實查核所不會涵蓋的範疇。

從「非完整文章」到「不在查證範圍」

在很久以前,我們將文章分成三類:

  1. 含有正確訊息
  2. 含有不實訊息
  3. 非完整文章或訊息

第三個選項特別突兀。當時的想法是,傳進來的文章應該至少都有可以查證的地方,所以應該都可以被放進 1、2 分類中;而不能查的應該都「不是文章」,可能是使用者手動輸入的訊息,所以取了個饒口、但還算是貼近原本想法的名字。畢竟若名字取不好讓編輯誤會,而將所有文章都被歸類到 3 裡頭,那麼系統就沒有用了,尤其這個分類只要填一個格子就能送出。

然而,隨著文章數從年初的 3000 篇增加到現在的 8000 篇,現在的我們比較能分出所謂的「查證範圍」了。經過幾次會議的討論,我們決定將「非完整文章或訊息」改名為更貼切的「不在查證範圍」,並且在常用樣板中補上常見的類型。

更新過後的「不在查證範圍」以及其樣板。下方增加編輯規則連結。

其中,新增的「商業促銷」樣板是針對平台上的廣告訊息設計的。雖然幫忙查證一則商業活動的活動時間不會花太多精力,但讓編輯們花太多時間在標記活動類訊息的公益性極低。因此,我們讓編輯能將這類訊息歸類於「不在查證範圍」,希望能透過這樣表達「Cofacts 認為商業促銷訊息不在查證範圍」這樣的立場。[註]

刪除回應與恢復回應

連結回應的人,可以刪除自己連結的回應。若誤刪也可復原。

一直以來都有編輯向我們反應希望可以編輯自己過去的回應,有些是打錯字、有些是希望再補充些資訊。我們在這裡先把「刪除」與「復原」做好,至少讓編輯先能自行刪除重發,編輯功能就待日後補上了。

其他的小小變更

Coming Soon:回應列表

過去曾經有編輯反應想要搜尋自己寫過的回應但遍尋不著。因此,接下來將會推出編輯列表功能,預計會有:

  1. 列出編輯自己寫過的回應,以及站上的所有回應。
  2. 回應列表像文章列表一樣可以變更排序、過濾回應種類、關鍵字搜尋。
  3. 回應頁面:每一則回應會列出它被用在回覆哪一些文章。

以上,敬請期待 :D

[註] 於「不在查證範圍」增加「商業促銷」樣板,不代表所有廣告訊息都應該使用這個分類。一個例子是台電的節電活動被訛傳為釣魚網站,就屬於應當要闢謠的範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