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第一天,來看看兩歲的 Cofacts

--

距離上次 Cofacts 發文已經有一年餘了。同時,Cofacts 也在 2018 年的 10 月悄悄地過了它的兩歲生日。這個兩歲出頭的專案,在 2018 一整年有了不少的變化唷,來看看年初到年尾,Cofacts 有什麼變化吧!

3 月:Open data、Chatbot analytics、Landing page

國外有很多假訊息在 Facebook、Twitter 等開放型社群網路上的散佈的研究,但針對 LINE 與 WhatsApp 這種封閉式社群網路的研究則少之又少。Cofacts 專案除了本身開放原始碼、讓大家可以自由運用改作之外,Cofacts 使用者送進 Cofacts chatbot 公開、讓編輯們在網站上回應與闢謠的訊息,更是對封閉式社群網路的第一手觀察。

2018 年 3 月,在蝴蝶的努力之下,Cofacts 資料庫裡的使用者回報訊息、編輯回應、使用者對編輯回應的 feedback 等等,都在去識別化後,公佈到 Github 上

Cofacts Open data (附欄位解說)

另外,從 4 月開始,我們也將 LINE bot 的使用數據公開出來。因為有斌綸所埋的 Google Analytics,我們現在得以回答一些常被詢問的問題,例如說:「文字裡提到『同性戀』的訊息有多熱門?」

有了 Cofacts analytics,我們用一張圖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還能看到隨著時間的趨勢、與熱門的訊息實際上是哪幾篇。

Cofacts Analytics 的 LINE bot Message search trend

Cofacts 不是學術單位,沒有餘力進行研究,但我們非常樂意將去識別化的資料公開出來,讓任何想進行研究的人能自由運用。

另外,也是在 3 月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有了一個可以閱讀的 Landing page。

雙語 Landing page。每重新整理一次,文中的稱謂就會換。

4 月:「列出一個人傳過的文章」、編輯可以改名字

在 2018 年初,我們曾對編輯工作量過多這件事情作出檢討,列了一些能解除編輯疑惑的改變方向。最後,Gore 讓這些方向成真,使 Cofacts 網站能顯示「送了這則 LINE 訊息的使用者又傳了什麼」,以及讓編輯可以自訂自己的暱稱。

「查看該用戶回報的所有文章」功能。有些使用者會傳類似的訊息進來,用這個功能可以快速找出類似文章來回應。

5 月:遊戲化——闢謠等級

作為編輯社群營運的一環,我們在網站上時做了編輯的等級,將大家在 Cofacts 網站上所累積的貢獻能更具體地呈現上來。也感謝 Yumi 改了改程式,讓滑鼠移到編輯名字上時可以顯示該名編輯的等級;升級的時候還會有 Popup 告知升級了唷!

目前等級與進度條。

7月:送出文章的「理由」

這可以說是 Cofacts 在 2018 年最大的功能也不為過了。這個功能 1 月就開始醞釀,目的是為了解決越來越多使用者把 Cofacts 當 Siri 的問題。

當時的編輯常常看到這樣的文章,讓編輯大感困惑:「這些訊息,使用者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在哪」?

  1. 內文就有出處:https://cofacts.g0v.tw/reply/AWBfG4NFyCdS-nWhulMyhttps://cofacts.g0v.tw/article/AWBtW4WUyCdS-nWhulY1
  2. Replies list 查詢「新聞 報導」 https://cofacts.g0v.tw/replies?before=&after=&q=新聞 報導 約有 500 篇之譜,佔 3.8%
  3. 人氣拉票 https://cofacts.g0v.tw/reply/AWCOD5QkyCdS-nWhul0a
  4. 各種美景表演食譜經驗分享 https://cofacts.g0v.tw/replies?before=&after=&q=分享約有 250 篇,佔比 1.9%

處理這些東西已經脫離 Cofacts「連結文章與不同意見」的範疇。闢謠編輯要處理的應該是更複雜的東西才對。

因此,我們希望能在 Cofacts 使用者決定把訊息送進資料庫時,詢問為什麼會想把這則訊息送過來。這麼做希望達到的效益有:

  1. 墊高發文門檻,過濾單純只是想傳進來玩玩看的使用者——根據訪談,這樣調皮的人確實存在。
  2. 明白使用者到底想知道什麼,讓使用者來說服我們說「這則訊息該查」。同時也實作對理由的 upvote / downvote,讓編輯對這則「是否有查證價值」有初步評分的機制。
  3. 透過反問 LINE 使用者「爭議在哪」,希望能促進使用者開始思考並且表述自己認為這則訊息的問題點在哪裡、並且開始對自己看到的資訊產生懷疑。這是媒體識讀的第一步,也是專案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這個功能在 Gore、GGM 與桓誠的努力下,得以在 7 月的時候上線,但效果似乎不是很好,所以在 8 月的時候做了修改、12 月時再修正成現在的樣子。

編輯界面裡,使用者的理由會放在訊息原文之下。左圖的使用者的理由填得超級認真(其實它是複製自 Youtube 下面的評論,代表至少有看影片),給編輯提點了不少回應方向;然而,右圖的使用者理由,則對編輯一點幫助都沒有,讓訊息被延後處理。

在填寫理由的地方填入「我想知道,請查證」是無助於你解惑的唷,最正確的做法是主動把你看到的訊息,找出關鍵字放入搜尋引擎找找看相關的新聞與答案,然後在理由的地方填入你覺得有錯誤的地方。這些都會有助於其他闢謠編輯優先處理你的問題,同時也邀請你加入闢謠編輯的行列,連上Cofacts 網站,一起幫助更多人。

隨著 Cofacts 的使用者數突破 7 萬大關、編輯數量卻沒有隨之增長的情形下,我們也不得不對 Cofacts 送資料進來的使用者提高要求,希望他們能給予編輯更多有用的資訊,替查證出一點力。未來我們仍然會持續觀察,鼓勵願意送資料進來的使用者來更參與編輯的過程。同樣的,如果編輯的數量有顯著的提升,我們也能放寬對使用者的要求,讓大家有一天可以更容易地送訊息進資料庫。

8 月:鼓勵 LINE 使用者把回應分享回去

Cofacts 想要做到的是,讓使用者能把 Cofacts 編輯所撰寫的回應轉傳給發生謠言的地方,讓查核結果能直接呈現在謠言發生的聊天室中,甚至能用跟謠言一樣的方式來傳播。一言以蔽之:

謠言進來,回應出去,媒體識讀發大財。

在這之前,我們都默默希望使用者能自己長按 Cofacts 回應、手動選擇轉傳,但這樣有點消極。桓誠修改了 LINE bot 的回應,在使用者覺得回應有用的時候,直接提供一個「分享給朋友」的按鈕,讓使用者可以一鍵分享。

Cofacts LINE bot 的「分享給朋友」功能。在選擇要分享的對象後,LINE bot 會自動填入中性的引用文字,讓使用者送出回應不尷尬。

10 月:URL preview

有很大部分的 Cofacts 訊息都有 URL,不時會有 URL 不同而內容相同的狀況。經過一年多斷斷續續的 survey 與開發,我們終於實作了自己的 URL scrapper,並且與網站整合,方便編輯一望即知;URL 裡面的文字內容也會被資料庫建檔,因此搜尋網頁內文,也能找得到含有此網頁 URL 的訊息唷!

無論是訊息原文、回應內網址與出處,都會有 URL 預覽功能。

實體線下活動:編輯小聚

2018 年五次編輯小聚的合照

2018 年我們持續辦理兩個月一次的編輯小聚,讓大家可以一起在同一個空間坐下來,花 100 分鐘的時間來回應送進資料庫中的訊息。感謝每一位曾經空下一整個下午來陪伴我們的編輯們!

2019 的第一場小聚將會在 2/16(六)舉行,請大家 save the date,並且留意編輯社團粉絲頁的公告唷!

5 次編輯小聚的 Banner 圖 by Lucien Lee

發行貼圖

從 2017 年開始,Hazel 就在協調 Cofacts 與 SyndAvant 合作推出 LINE 貼圖,讓我們能送給闢謠達標的編輯們,作為感謝編輯貢獻的實體回饋。至今我們免費送出了幾份貼圖給辛苦的編輯們囉!

請大家多多來 Cofacts 看看訊息、撰寫回應,滿 200 篇回應就可以獲得貼圖囉!

合作工作室 SyndAvant 所上架的 LINE 貼圖

採訪報導與國際研討會

過去一年我們接受了十來次的採訪,有學校採訪專案、雜誌、電視媒體,也有不少國外媒體記者,跟我們透過 Messenger 與 email 來進行採訪。下面列出所有 Cofacts有受訪的採訪報導:

Cofacts 團隊在受訪時,若採訪者截稿壓力不大,我們都會建議採取「採訪共筆」的形式。這是 g0v 社群受訪的習慣,讓團隊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能被納入採訪中,同時留下文字紀錄、施以開放授權,讓未來的採訪者能從過去的採訪共筆之中自由參考重製,減少團隊成員需重複回答相同問題的機會。

除了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我們也會在國際研討會上投稿議程,介紹 Cofacts 的眾包事實查核機制,如 RightsCon 2018East Asia Combating Disinformation WorkshopIADA 2018、SEAPA Conference on Combatting Disinformation 等。我們也非常感謝 OCF 開放文化基金會不遺餘力地在國際場合宣傳包含 Cofacts 在內的台灣開源公民科技專案。

我們相信言論自由與 disinformation 的傳播是一體兩面,Cofacts 透過不對編輯身份設限的方式來回應訊息,作為一種以言論自由對抗假訊息的嘗試,無論最後成敗,都能留給其他有相同困擾的國家作為參考。#TaiwanCanHelp 。

編輯與使用人數

2018 年一整年的,每天送出新訊息的量(淺紅點點)與資料庫內的累積訊息數量(深紅實線)。7/16 開始新訊息數量下降,是因為那一週推出了「填寫理由」功能。每日新訊息量在選前一個月回升,卻沒有在選後變少的趨勢。

隨著 Cofacts LINE bot 使用者越來越多,我們想要提醒大家「你們就是Cofacts的闢謠編輯」唷,謝謝大家提供謠言一起建立了可以幫助每個人的資料庫,也希望大家在搭車通勤時、休息時間時、和朋友結束對話時,運用每一段零碎的時間登入 Cofacts 闢謠。實際上你們在Cofacts中得到的回應,可能就是你旁邊的朋友,用他這些私人的時間做的貢獻唷!Cofacts裡就有總是在搭捷運時闢謠的朋友、總是在半夜闢謠的朋友跟一邊工作一邊闢謠的朋友呢!

2018 年每一天的闢謠編輯數。除了小聚之外,每天幾乎都只有 5 人以下的編輯在站上回應訊息,而編輯小聚的人數也比前一年少;相對來說,從上一張圖看來,每天會傳進來的新訊息數則超過 40 篇。

每週會議

Cofacts 團隊每週三都會開實體會議,一整年下來就這麼整整開了 50 場(會議記錄請見 hackfoldr)。感謝 Workis 的老闆每週都捨命陪 Cofacts 到深夜,更感謝每一個被 Billion 與 Johnson 拖來 (?) 開會的團隊成員斌綸、Gore、Lucien、Hazel、桓誠、Rosalind、GGM、張慈、蝴蝶、Yumi 與 Aerin;感謝大家在自己的正職工作之外,無私地撥出自己的時間,為公民科技努力 👏👏👏

感謝編輯社團g0v 社群在 2018 年一年來的支持。2019 年的 Cofacts,將會以改善編輯體驗、引導新編輯完成任務為第一要務,持續推進 Cofacts 的編輯社群成長。請大家多多指教,我們 2/16 (六) 小聚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