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所有的故事都是唯一

lee tzuhsien
thebudusu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Jun 29, 2020

by Lee Tzu-Hsien

書名:《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作者:任明信

接觸任明信的契機,來自於一位很溫暖的學姊,海外生活時常挫折、時常迷茫,而當脆弱的自己無處安放時,便由任明信的文字療癒。在誠品敦南閉館時,挑選了這本書作為一種紀念,一系列的作品有著一樣風格的書封,簡單卻十分有質感,配上書名《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彷彿在召喚我打開這本詩集,而開卷後第一首詩 — 索性,就讓我眼眶泛紅,命中自己兩三年前的心境。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分成四輯,分別為「成為影子」、「末日遠行」、「更好的命運」、和「有神繁生」。這四輯分別象徵著自己四種不同的創作歷程,各自有其企圖與嘗試。

  • 輯一「成為影子」主要為情詩,以對自己呢哺的方式作抒情練習
  • 輯二「末日遠行」企圖用詩反映社會上的時事群像,針對性的思辨與自省
  • 輯三「更好的命運」最親近現實,為自覺、情感與創作狀態的摹寫
  • 輯四「有神繁生」則是對世界、神話、可名或不可名的神祇的叩問

關於任明信

作品
2013 詩集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2015 詩集 《光天化日》
2017 散文集《別人》
2019 詩集 《雪》

部落格_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三餘書店

文本

輯一【宇宙學】—【日心說】【宇宙】【光年】、【索性】
輯二【好命】
輯三【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念念】

日心說】【宇宙】【光年

「宇宙學」是由許多篇幅較小的詩,集合成章,總體的主題性強烈且完整。每一則以詩意的手法,描繪宇宙中的自然現象,例如:日心說、宇宙、黑洞、光年、星體等等,還暗喻著作者的情感波動,作移情將感受投射到描述物上。整篇讀起來相當趣味,也十分有任明信的味道,透過文字讓自己在和宇宙作對話。

宇宙學呼應到本書的書名—《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命運」即「宇宙」,都是無垠無涯不可預測,具宏大觀,也間接地顯現了作者的人生哲學—道家思想中的無為、崇尚自然、無神進而探討世界起源的哲學。

作者在輯一部分,呈現出了自己很浪漫、很專情的樣子,詩中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沈的情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敏感的觀察力。

【索性】

前段與後段強烈的對比,更加凸顯後者的悲慘與孤寂,以旅行作為對方離開的意象,且用「另一個家庭」呈現對方的的幸福感,而這樣的幸福並不屬於我。再以自身的散心「旅行」,表達想離開的意念,想脫離悲傷的場景,卻意外地以最後一句「站在雨裡」的落寞感作結,而且是「一直」都禁錮在這樣的狀態,以「雨」一字具有美感和詩意,不僅是表達視覺上的淒涼,以及心境上的絕望,既逃不出這個空間也脫離不了那段時間。

很簡單的文字卻道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勾起我多年前在英國曼徹斯特的回憶。這是一座愛下雨的城市,猶記每天都穿著同樣的防水外套,那種毛毛的細雨總飄在陰暗的天空裡,看不透是烏雲還是濃霧,穿梭在不知道該不該撐傘的天氣裡,低落的情緒都無限被放大。傘,索性就不撐了,任由雨水滴落混雜著我的淚水,和在我的臉龐或衣裳,也不在意,反正目的只有一個,好好唸書好好的活下去。日復一日,時不時想去其他地方走走或旅行,好不容易都在歐洲了,要讓日子過得更開心一點,但無論去了多少地方,都好像困在雨裡,都好像困在悲傷的情緒裡,每每回過頭時,都會覺得很生氣。

讀詩有時會喚起回憶,有時是療癒自己,也有可能同時發生,然後被拯救。

你看見
路上的人認領好自己的死亡
靠著安全的一側,順服地
繞著刻度移轉

— 節錄自<盲城>

輯二記錄了作者對於社會寫實的所見所聞,【盲城】描繪出在城市裡沒有靈魂的人,過著庸庸碌碌而穩定的生活,人們朝向著同一個方向,規律的、無感的度日子,反正最後我們會前進到相同的終點 — 死亡。【】 記錄了社會事件—工人臥軌事件,而【求死】 則將當時討論得沸沸揚揚的社會議題—死刑廢除,以詩的方式呈現出來。【傳訛】 將近期的社會現象,有關不負責任的輿論、鄉民、網軍、甚至是八卦媒體等,血淋淋又真實的描述出來,這些是作者有感且想要抒發的,在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於社會議題的看法,也道出這些社會事件,難以被好好處理的無奈。

【好命】

以童趣的寫法描述社會事件—父母親虐童案,「偶爾母親會陪他,拿美工刀在手上畫畫」,可見這位母親並不時常陪伴孩子,但他對孩子的作為,仍舊讓小孩感到歡欣。「寫父親的名字」、「母親和她的男人」都間接地描述孩童父母親離異,可是母親在孩童的身上總看見父親的影子,無論是出於想念還是怨懟,這位母親都不適當地,在孩子手上留下印記。「把菸熄在他的身上,因為家裡沒有煙灰缸」,間接表現了家裡的經濟狀況不甚富裕,而且母親與他的男人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不僅是無法感受到孩童的疼痛,反而習慣於在孩童的身上製造一些皮肉之傷,還將此作為一種樂趣。

最令人難過的地方在於,孩童仍舊視母親如親,母親的所作所為都是小孩的恩惠,在沒有思辨能力及反抗能力的狀態下,那些都是小孩期盼已久的陪伴與關愛。作者使用的敘述手法讓情緒和感受拉高一個層次,相較於平鋪直述的事實報導,這一首詩以孩童天真善良的角度和童言童語的口吻,敘述母親不負責任、不成熟的行為,加深加重了心疼的感受。

念念

讀詩的角度時常取決於讀者的心態與自身經驗,這一首詩,呈現了「命運、死亡、離開」,至於離開的角色是誰?詩人沒有解釋,我們就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你教我識字,讓我懂得寫」可以知道這個角色會是個教育長者的位置,可能是父母親、祖父母亦或是老師,「關於人的ㄧ生折磨,懂得為別人哭,邊笑著說好死不如賴活」呈現了這個角色的詼諧幽默,還有敦厚人心的溫暖,第一人稱的角色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於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的不捨。「對你唱了我們好愛好愛的歌,最後也是泣不成聲」,想必是過於悲傷以致於在吟唱過往歡樂回憶時,沒有辦法持續下去,因為已經可以預想未來這樣的快樂不會再回來,也鋪陳「死亡」的來臨。

「說了什麼很輕很輕我 差點無法呼吸」這邊交由讀者自由想像,究竟在耳邊說了些什麼話?以自身的經驗來作詮釋,就聯想到祖父離世的場景,與這首詩的情景不謀而合。從沒看過父母親那樣悲傷的模樣,沒有人看見的時候都是眼淚,告別式的當天和前一天夜晚,眼淚像失控的水龍頭一樣,怎麼樣也鎖不起來。「在心上打了結,心一跳就變成蝴蝶」這邊用蝴蝶作為比喻「死亡」,以一種唯美、浪漫卻又充滿希望的方式,死亡後的靈魂會繫在我的心上,而當我心一跳時,想起過往的回憶仍舊是翩然起舞的喜悅。以蝴蝶作為象徵地在多數的文本作品都可以看見,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最後成為雙雙對對的蝴蝶,一部法國電影—蝴蝶(Le Papillon)講述一位年邁老爺爺和小孩子的故事,電影中也有許多隱喻,以及一首日文歌「結」(むすび),也是利用蝴蝶和結,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Aimer — 蝴蝶結 中文字幕版 MV (岩井俊二執導)

前半段的創作 如同情詩對於情人的呢喃,困住自己繞不出圈,在所有發展出去的敘述,最終都會拉回到自己情緒最澎湃的時候,創作文字圍繞著自己的感受。而後有關社會寫實的部分,筆法平淡輕鬆寫出不可思議的社會事件。有些情緒激烈,有些看似無奈,像是在說故事,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說話。而神話部分,是想像力的發揮,也在呼籲「命運」這件事情,不禁聯想到屈原《楚辭》中的<九歌>,一部中國古代詩歌集。《九歌》中的詩歌原為楚國民間在祭神時演唱和表演,屈原在其基礎之上再創造的一組帶有「巫風」迎神、頌神、娛神、送神色彩的祭歌。

「 三餘 」

在詩中,不斷地有幾個元素重複出現:「大海」、「冬天」、「夜晚」、「雨天」。有關大海的部分,必須回溯到任明信的故事,他說某一天在他出走的時候,感受到大海的召喚,而大海也扮演著一個使他平靜的朋友。而冬天、夜晚、雨天,其實就是三個讀書的閒餘時間,俗稱「三餘」。典故來自於《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也因此有了三餘書店的誕生。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 命運 」

「在我說命運之前,它就是命運了。
現在我可以說命運是神,命運是宇宙,是老子說的道。」

對於「命運」的探討,亦可視為道教的「道」,若以西方的概念來談論,即為對於上帝的信仰、信念。有幾篇詩篇表達了命運的概念,例如:宇宙學、倖存以及神祇的部分,都在探討所謂人生的命運、人生的意義。對於神的定義,輯四的討論看似信神又似無神論的概念,其實「祂」可以有任何名字,譬如,任明信過去常談的命運。談論「死亡」:例如葬天、葬海 — 對於死亡的想像與敘述。在後記中特別以一段文字敘述在死亡的手中,被命運救贖。

這個世界沒有他者,不管怎麼樣我都只可能走在我自己的道路,道路上所有的分歧都是我自己。我會與他人有際遇,但那不會是我生命的核心。

作者在整理這本書的時候,找到了一篇最屬於自己的個人狀態,思考的轉變,經歷過的故事,保留著自己的信念。每一個段落都像是,針對「自我」闡述不同的切入點,然後最後會給自己一個期望,要自己走的這個部分。

「你自己走
遇到善良的人為你開門
你要說謝謝
確認好門的位置
自己走進去」

任明信談「創作」建立於孤獨之上

(參考其他專訪)

「有時候受到社會某些事件的衝擊撼動,例如臥軌工人事件、學運騷動,以及對於神是否存在的質疑等,自然也會提筆記錄心情,詩所傳達主題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藉由思考與書寫沉澱,逐漸體會各種事物存在矛盾是常態,即使尚未能理解。」

任明信分享了許多自己創作過程的心境,他認為「創作必須建立在孤獨之上,以孤獨為根基,因為只有在那個狀態,我們才能聽清楚自己內部的聲音以及外部的聲音。」不僅是文字創作,創作的範疇可以至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更甚至餐飲等菜單的創作等等,只有讓自己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才能好好梳理自己的想法和靈感,將創作能力發揮到極致。

但寂寞跟孤獨是一樣的嗎?任明信認為「孤獨比較像是狀態;寂寞比較像是情緒。寂寞是寂寥落寞,是一種渴望陪伴的感覺,但孤獨不一定需要別人的東西,不一定需要其他人的給予」。知名美學大師蔣勳也說過:「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孤獨六講》。

「只有在悲傷的時候我們才會注意到反應的光景,快樂的時候只會想要享受那樣的當下。」

《末日遠行》計畫

如果意識到今天就是最後一天,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想做哪些事情?

「我好像一直活在看不到的未來,我認為現代人都是這樣,早上起來開始想今天要做什麼,下午要做什麼,晚餐要吃什麼,明天、下個禮拜、下個月、明年要做什麼。我在那樣的過程中,一直忘記現在,我只是一直在期待、排程,讓事情發生,然後過去。」

任明信嘗試在東部的海邊生活,以最原始的方式度過每一天,嘗試在「沒有明天的生活」裡體驗、思考再創作。這樣的企劃激發我(及讀者)們思考,在他一系列的創作中,我們會如何選擇末日該如何度過?我們想跟誰度過?我們想做些什麼事情?任明信將他的創作以寫日記的方式,有詩文、有影像紀錄都放在他的部落格裡面,分享給所有的讀者。他認為:「每一日都能轉化為一首詩作,只因生活本來就是詩」

任明信部落格_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生命的意義

「如果有一天有人失去了自己的意義,那會不會不知道如何活下去?但是如果生命可以沒有意義,那麼得到什麼都是多的,失去什麼都不算是失去。」

這是屬於任明信的信念,他對於生命的態度以及對於自己的期待。如果我們可以無為、無求,那是不是在無欲無念的人生中,可以獲得更多?以往人們總在貪婪、期望之間,獲得或失去而造成許多情緒上的起伏波動,無法完成期待而挫折更甚至怨懟,人生如果在這樣的迴旋之中,是不是太過可惜而錯過了更多有趣的過程?或者在尋找「人生的意義」時,為了尋找最正確的那個答案,得到與失去都變得更加的強烈,但如果我們可以沒有預設期望值,是不是在得到或失去都會是感激且平靜地接受呢?

在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可以使心情平靜與情緒穩定,可能是件人生重要的任務。有時當我處在一個非常易怒、焦躁的狀態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顯得特別浮躁,沒有耐心也沒有辦法專注的完成任何事情,但當我開始投入在文字裡面,不管是讀詩、讀文章,或者是書寫的時候(創作亦是),我的心情往往會安靜下來,情緒也會平靜下來,覺得這個世界的轉動緩慢,空氣中的溫度也都清爽起來,就好像坐在窗邊有一股微風吹過一番,很舒服的很悠閒的,準備好可以迎接所有挑戰。

作者專訪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得不錯,請按下方的👏拍拍手,最多可拍50下!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分享,請按下左側或上方的Follow鍵,追蹤我們!
感謝支持,你的鼓勵就是我們分享的動力💪

--

--

lee tzuhsien
thebudusu

嚮往成為像三毛一樣的女子,冒險成癮,任由敏感情緒在每一座城市氾濫成文字,矛盾的個體,停不下腳步張大雙眼望穿生活裡的一絲一毫。 相信分享與理解,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幸福。http://tzshar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