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反義詞》-你還記得年輕時,目光炯炯有神的自己嗎?

Shawn Peizei
thebudusu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ul 12, 2020

By Shawn Peizei/ Editor: Judy Chen

書名:《孤獨的反義詞》

作者:瑪麗娜‧基根 Marina Keegan

我們找不到一個詞,來表達孤獨的相反意義。如果有的話,我得說,那就是耶魯給我的感受,那就是我此時此刻的感受。與你們全體休戚與共,一起感受著愛、折服、謙卑,還有忐忑不安。我們不必失去這份感受。

無所畏懼的「年輕」

對22歲年輕的瑪麗娜‧基根來說,一大片美好的未來正等待著她勇闖,她的音樂劇創作即將在紐約國際藝穗節上演,還錄取了知名雜誌社的工作,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充滿著希望,正如她在耶魯大學畢業前夕,發表於《耶魯每日新聞》的〈孤獨的反義詞〉裡面所描述的一樣,任何讓人心臟蹦蹦跳的感覺,那些熱情和嚮往都不該被輕易遺忘,我們永遠來得及成為理想的自己。

然而,這篇〈孤獨的反義詞〉卻成了她最後的文章。畢業後的第五天,瑪麗娜在波士頓近郊跟奶奶吃過了早午餐,男友開車載她前往鱈魚角,參加父親55歲生日宴會。兩人沒有酒駕、也沒有超速,只不過是男友開車開到睡著了,而車子撞到了護欄、翻轉兩次,男友幸運地毫髮無傷,瑪麗娜卻永遠地留在22歲。

車禍過世後,瑪麗娜的父母想方設法地集結她過去的文字創作出版,因而誕生了這本《孤獨的反義詞》,除了用她最後發表的文章作為書名外,本書收錄了她過去寫的短篇小說及隨手散文共18篇,並邀請了她的文學寫作課教授寫序,讓我們從不同觀點切入瑪麗娜的寫作歷程。

當初在臉書上看到有人轉分享這個故事,覺得好奇因此買了這本書,最近讀完之後覺得頗有感觸,雖然自己已經二十好幾,但作者把青春的活力、社會新鮮人的徬徨、人深處的不安全感描述地相當透徹,裡面的一些觀點深深觸動了我,也非常感嘆這樣有才華的作者如此英年早逝。

真正令人難過的是,從這些作品中暗示的潛力來看,她還寫得不夠好。比起她本來可以達到的那些。

如同上述瑪麗娜的寫作教授給她的評語,她生前非常熱衷於創作,並且嘗試各式各樣不同的主題,包括猝逝的曖昧情人、空巢期的父母、駐守伊拉克的軍官、暗藏刺青的老婦、失聯潛艇的船員、擱淺的鯨魚……等,以她獨特的角度刻劃出不同的「孤獨」。

仔細觀察書裡的篇章排序,也可以發現編選者的用心,書籍始於〈孤獨的反義詞〉,是瑪麗娜生前最後一篇隨筆,引發網路上的流傳,被熱烈轉載;而短篇小說的第一篇〈寒冷的牧歌〉,則是面對曖昧對象的猝死,該如何面對現實與糾結的情緒;最後則以〈獻給「特別」的歌〉收尾,寫出年輕藝文創作者對於成名的想像,更反映出瑪麗娜對寫作及文學的渴望,以下就針對這三篇各別介紹:

〈孤獨的反義詞〉-本書的首篇

本書首篇即為與書名同名的〈孤獨的反義詞〉(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這是一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對未來充滿期許和希望的描述,她說:

我們那麼年輕,青春正盛;我們才二十二歲,還有很多時間

『我們找不到一個詞來表達孤獨相反意義』,如果用『愛』或『群體生活』來形容,又不夠貼切;那只是一種感覺,有人 — 很多很多人 — 與你休戚與共的感覺。

內文還提到了在校園裡的狂歡與各種不安、遺憾,但瑪麗娜認為,

那種『一切都已經太遲』的想法很滑稽、太好笑了』。我們才剛從大學畢業,如此年輕。

孤獨的反義詞之於瑪麗娜是對美好未來的渴望,是年輕世代的理想與不安。而對即將奔三的自己而言,孤獨的反義詞會是什麼呢?這時我想到了阿桑的《葉子》裡的歌詞:「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越長大,發現跟自己相處真的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不再有一群人每天跟你混在一起;另一方面則是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能夠好好的跟自己對話,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

〈寒冷的牧歌〉-小說的首篇

這篇短篇小說描述的是女主角的曖昧對象因故猝逝後,她如何處理死亡所帶來的各種情緒的故事,她曾經一度不知道該該站在何種立場,去面對周遭朋友和男方親友,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其實和曖昧對象並沒有那麼親密,但現在卻被當成「遺孀」對待。

雖然在女主角心中,最完美的愛情,就是永恆的曖昧。但諷刺的是,如今她真得擁有了,卻不知如何處理。這一切的難題,在一名神祕的前女友出現後,慢慢迎刃而解……。

原來男主角有一本日記本,內容鉅細靡遺地紀錄了男主角對兩位對象的評論與比較,而且更多的內容著重在對前女友的依依不捨。女主角更像是一時的玩伴,但她現在卻要出席他的喪禮並且致詞,這讓知道真相的女主角更加無所適從。

就在女主角想藉故無法出席喪禮時,前女友寄了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男主角喪禮上的致詞稿,這讓女主角順利地完成了致詞。女主角明白,男主角自始至終都是愛著前女友的,他們才是一對,但她選擇什麼都不說,讓這一切隨著男主角的下葬而被埋藏起來。

這讓我意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就是這樣,有些人是一期一會,有些人註定要陪著走一段。我們在不同的時間點遇到不同的人,彼此產生火花,也或者什麼都沒發生。一切都是因緣際會,沒有對錯,遇到了就是遇到了。我們遇見、產生關聯、分離,然後走入下一段關係。

而小說的劇情,也令人驚訝地與瑪麗娜的境遇有著某種程度的巧合。不過,在現實中,瑪麗娜的家屬要求不要以車禍致死的罪名起訴她的男友,因為家屬認為,「瑪麗娜要是知道男友除了承受此刻的痛苦,還要吃更多苦頭,肯定會很傷心,」最後出庭時,瑪麗娜一家人也陪在其男友身旁,訴訟案最終裁定撤銷。

〈獻給「特別」的歌〉-隨筆的最後一篇

這篇隨筆描述的則是年輕創作者對於名留青史的慾望,「每一個世代都認為自己的世代最特別」,瑪麗娜嫉妒著普立茲得獎小說、奧斯卡得獎電影的創作者,她懊悔自己怎麼沒有這樣的才能,她也嫉妒那些死後還能繼續發聲的人。

埋藏在這廂嫉妒背後的念頭,我猜想是恐懼,恐懼自己不夠特別,恐懼自己不能名留青史,恐懼自己不能留下些什麼。只有在世界毀滅將臨,「他們才乍然明白沒有人是特別的,或者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這是所有創作者的心聲,關於成名、關於成為經典。

關於孤獨,我想說……

看完隨筆的最後一篇,我也不經開始想自己往後能留下什麼,或是自己已經留下什麼,即使歲數即將奔三,這本書的文字仍讓我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帶入,回想年輕時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或者是未來的自己將會如何面對各種掙扎、徬徨與孤獨,認識自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免不了要與自己獨處,也只有這個時刻才能夠慢慢地釐清思緒,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

閱讀完這本書,瑪麗娜的文字帶給我一些勇氣,或許就從現在開始、累積吧,讓生命的養分好好被吸收,直到成長成一個我們也想像不到的存在。書裡面提到「無線電波可以一直朝遠方旅行,漫無止盡的震動著,飛向宇宙。」,希望有一天,我能抬頭挺胸,拿起麥克風爬到無線電塔的頂端,向外太空說:「你好,這是我的名片!」。這就是我,有著歷練在身上留下的痕跡,有著成長在生命留下的溝槽。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得不錯,請按下方的👏拍拍手,最多可拍50下!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分享,請按下左側或上方的Follow鍵,追蹤我們!
感謝支持,你的鼓勵就是我們分享的動力💪

--

--

Shawn Peizei
thebudusu

自由工作者a.k.a.無業遊民,興趣是拈花惹草、戴著耳機、買一堆書卻不看。近期開始經營Podcast,也試著寫作。想嘗試的東西很多,期望能找到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