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我跟你談精神壓力,你跟我聊家務分工?

lee tzuhsien
thebudusu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Oct 5, 2020

--

by lee tzuhsien

書名:《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Fed Up: Emotional Labor, Women, and the Way Forward
作者:潔瑪‧哈特莉Gemma Hartley

攝影師:Ketut Subiyanto,連結:Pexels

「女性比較可能是負責以『親切的態度』去處理憤怒和挑釁的狀況。對男性來說,社會認為他們應該積極對抗那些破壞規矩的人,這種社會觀感創造出他們必須處理害怕及脆弱感這種私人任務。」男性習慣維持權威,女性習慣展現順從。

「情緒勞動」就是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

包括成為傾聽者、忠告者、照護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這些工作單獨來看或許都不是大事,但每件事都勞心耗神,並且相互交集,火上加油,終至令多數女性抓狂沮喪。而且,「情緒勞動」不僅無償,而且長期不被多數人(尤其是受惠的家人)所重視、肯定與瞭解。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自己每天做著吃力不討好的情緒勞動開始談起,進一步闡述那些導致我們走到這步田地的文化因素,以及情緒勞動如何限制了女性的機會,偷走女性的時間,並對女性的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只想著「平分」情緒勞動,或是全面捨棄它,而是應該把「情緒勞動」變成一種人人都該擁有的寶貴技能,因為它能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以關愛為出發點的世界。當女性肯定自己從事情緒勞動的價值,找出平衡點,男性也能學會自己營造更充實的生活,及如何關心身邊的人,這樣才能邁向真正平衡的家庭與人生。

什麼是情緒勞動?

勞動不僅是付出體力、腦力,「情緒」也是勞動非常重要的一環!

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又稱情緒勞務,是由美國學者霍奇查爾德( Arlie Hochschild ) 於 1983 年提出,主要定義: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正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這句話的意思是身為一名勞動者,可以深層和淺層方式管理情緒。

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際互動,員工都可能需要進行情緒勞動,它影響的是所有人。如同體力與腦力的勞動工作,服務人員從事情緒勞動換取工資,因此具有經濟上的價值。— Hochschild《組織中的情緒》

在霍奇查爾德的論點中,情緒勞動可視為一種商品,是具有經濟交易價值的,藉由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達到組織的規定、照顧客人的利益等,這些都屬於情緒勞動的一種。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涉,必然會有情緒勞動的產生,組織也必須設立好一套標準,有關於如何控制及在顧客面前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為了要符合外界對於人們的工作印象及期待,表現的樣貌會加深情緒勞動的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種族、性別,在情緒管理上面也會有所不同,壓抑的程度也因人而異,這些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都沒有正確的答案。

Surface Acting & Deep Acting

這些表達方式細分為「表層演出」「深層演出」,顧名思義,表層的意思即為工作者仍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但外表卻展性出符合組織期待的情緒。深層演出則是工作者身心一致,採用感同身受的方式調整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符合組織的期望。

表層演出是指在表情或姿態上的情緒表達以「放上去」(put on) 來呈現,不屬於員工自身的一部分。深層演出是發自內心改變情緒,「由內而外」(inside out)的影響外在情緒表達(Hochschild, 1983)。

強迫自己不能讓情緒影響工作,工作中的自己不是自己,在工作狀態下所呈現出來的和真實自我不一致。長期處於情緒勞動中容易發生工作倦怠,過度的情緒勞動會導致「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意思是:「情緒資源被耗盡,使他們覺得心理層面上無法再給予自己資源的狀態」(Maslach & Jackson),也可說是承受壓力的心理表現,屬於工作倦怠其中一個環節,與其他面向也有相關聯。有其他學者 ( Freudenberger,1974 )將情緒耗竭定義為「工作本身對個人的能力、精力及資源的過度要求,致使工作者感到能力耗盡,精疲力竭,而在工作上束手無策以及情緒耗弱的一種狀態。」

工作倦怠Job Burn Out
又稱職業倦怠或職業疲潰,包含衰竭(exhaustion,心理資源的損耗,缺乏激情和動力、精力耗竭)、沮喪和怠慢(cynicism),其中,情緒耗竭屬於工作倦怠中最核心的部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認為職業倦怠包括三個維度: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低成就感 (low personal accomplishmen)。

IS “BURNOUT” REAL? by HAPPIER.WORLD

情緒耗竭:過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資源的耗竭感;壓力過大,能量感缺乏,易疲勞

去人性化:對他人消極、冷淡、過分隔離、憤世嫉俗等態度和情緒

低成就感:對自己消極的評價,伴隨無力感、抑鬱感

消耗太多的能量導致情緒耗竭;為 了保護自己不受情緒干擾,會以去人化的方式因應,最終,個人成就感將會降低(Leiter, & Maslach, 1988)

上述三者維度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個別單獨出現

家庭裡的情緒勞動

《紐約時報》寫到,情緒勞動指的是「別人對你的工作有所期待,但又不太注意到你的工作」;美國作家赫特利(Gemma Hartley)則認為,情緒勞動結合了情緒管理和生活管理,只要是為了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快樂、無償又不被看見的工作,都屬於情緒勞動的一種。

在日常生活上最常見的情緒勞動就是家務勞動,美國作家赫特利(Gemma Hartley)認為,情緒勞動結合了情緒管理和生活管理,只要是為了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快樂、無償、無形又不被看見的工作,都屬於情緒勞動的一種。這樣的照護型勞動又可解讀為情緒工作、精神負擔、精神重擔、家庭管理、事務勞動、無形勞動等。

試想:你是否曾有下列的狀況呢?情境A:
你是個家庭主婦,你在家裡辛苦忙碌一天,無人目睹,期待伴侶休戚與共,對你展現同理心,但他下班回家卻對你的勞動視而不見,更視為理所當然?
情境B:
你是個職業婦女,小孩的家庭日你需要出席,雙方的家長也在邀請生日聚會,還有下個月安排的旅遊都還沒有規劃,家用品快要用完了但沒有人去買,垃圾快要滿出來卻沒有人去倒,你期待有人主動發現這些事情並分擔你的事務,但大家都覺得你可以做得很好,只要跟你要一個明確的答案就好?
情境C:
無關你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在需要幫忙的時候,該怎麼開口向他人尋求協助又不傷及對方的面子?在他人情緒低落時,該如何伸出援手比較能夠安慰到他人?我該怎麼做,好讓大家皆大歡喜?

上述的例子是不是都發生過在你我的身上,會有這樣的情緒勞動可以追究於我們的社會文化教育,潛移默化的將男女性別的社會價值觀,灌輸到我們的腦海中。例如:男性的社會包袱必須是在外工作,具有實質的生產力,其餘的照顧行為、家務等都必須由女性來執行,雖然說這樣的價值觀隨著性別平等有逐漸轉化,家務事並非只有女性會做,現代也有許多男性的家務做得比女性還好。

不過,在書中作者也有提到,當男性把家務事做得很好的時候,他人會給予這位男性格外的稱讚,認爲這是一件傑出的行為,但當女生把這些家務事做得很好的時候,並不會得到一模一樣的稱讚,反而賢慧是女性理所當然的特質。社會教育也根深蒂固地存在許多女性心中,作者在書中訪問了不同的女性,是否曾遭遇像他一樣混亂困頓的狀況,大多女生都有同樣狀況,卻無力改變,有部分女士將這些精神壓力、家務事、情緒勞務作為身為女性的價值,認為這是自己被需要的象徵,是這個家庭重要的核心。

會有強烈的情緒勞動,有時候也是源自於「女性的完美主義」,就像是A型人格,凡事只按照自己的標準行事,不大信任他人可以把事情做到跟他一樣好。但換一個角度想,也可以說高敏感的人特別容易受到情緒勞動,因為他們容易覺察到身邊的人、事、物的需求,並即時作出反應行動。

舉上述的例子B,看似簡單的家務分工,但所有的狀況是因為覺察者發現待辦事項有多少,如果完成了可以對大家帶來更多友善且舒服的環境。這是立基於「關心他人為基礎,所產生的勞務」,或許旁人也會認為這些事情是沒有必要去做的,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如果做了會更好,為什麼不做呢?也或許會有人說:那你覺得累,那你就不要做啊?沒有人要你做這些!是你把自己逼成這個樣子的!但你知道他們心裡沒有不想做啊,他們是想要做這些勞務,不管是讓大家更輕鬆或者讓大家更高興,但在這段過程覺得很累,需要的是被看到跟協助,而不是任由大家視而不見地將事物和情緒一件又一件堆疊上來。

長期下來,情緒勞動容易帶來疲憊與倦怠,進而造成情緒耗竭,他們會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耗竭照顧他人的情緒資源,更糟的是這將造成他們失去自我價值、低落的自我成就感及負面情緒。

情緒勞動者該怎麼辦?

妳必須決定留住什麼,放棄什麼;妳必須決定什麼是值得的

大多數的人以及這本書,都不免俗的要求「情緒勞動者」必須放下自己身上的重擔、完美主義、超高標準,必須釋懷那些外在不可改變的環境與他人,唯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調整自己的心態,情緒耗竭才有可能改善。在某些層面上,我認同作者的觀點,例如:「勇於設定界限,就是勇於愛自己,即便冒著讓人失望的風險」選擇性放手不要管,必須接受事情放著沒人做也沒關係,放著那些事情不做不會怎樣,必須思考哪些事情列為優先要務,找出「價值觀的清晰明確」及「行動的清晰明確」的交集所在,讓從事的情緒勞動發揮最大的效用。畢竟沒有人可以兼顧一切,但我們可以選擇最在乎的事情,把那些事情做好。比起一肩扛起全部的勞務與責任,我們其實可以選擇部分承擔就好。上述皆是針對情緒勞動者可以做的改變,但對於外在環境與他人,難道他們沒有看到情緒勞動者的無形勞動嗎?他們不需要做出改變嗎?

你看到他們在求救了嗎?

他們想要被看見,他們想要自己的勞動有價值

那些主動將事物都打理得很好的情緒勞動者,通常不會主動去尋求協助,也正如同上述所說的,這些事情都是不做可能不會造成太大負面影響,但做了會讓整體事務運轉的更順利的簡單勞動。而累積下來卻是驚人的壓力,尋求協助的口吻,就彷彿這是他的工作必須請他人有空閑來幫忙做,而像是施予恩惠般。我認為無形中受惠的人們,是否可以提高自己的意識,主動行動、主動參與呢?書中作者也有提到:平衡情緒勞動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過更充實、也更真實的生活。通力合作的夥伴是指不需要指派工作,那也表示我們對於「誰該做什麼」的觀點有重大轉變。那拋棄了「幫忙」的概念,並以一種平等的方式承擔責任。

如果他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意識,情緒勞動者就可以重新取回自己的精神空間和時間,達到雙贏的局面也不會有情緒耗竭的狀況再次發生。又如果,無法積極地有所作為時,是不是能夠看見這些無形的勞務,並非理所當然,無論是表現出有注意到或者是感謝的言語,都可以讓情緒勞動者的心情、情緒更加堅定,他的作為是有意義的,而並非無價值的任由他人無情踩踏或堆疊壓力,他們不是沒有辦法處理家務事,他們是被喘不過氣的精神壓力,壓到窒息結果也沒有人可以看見他們的處境。

書中特別側重於女權主義,並延伸至種族歧視問題,在閱讀時太多議題會使焦點模糊,但可以明確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女性」的「情緒勞動」,而並非單純討論「情緒勞動」。以我個人的觀點,情緒勞動並無關性別,可能和先天性格、後天教育有更密切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社會助長了「女性」與「情緒勞動」的關係。書中用故事敘述的方式,帶領讀者領會其中的問題,大致上都是同一個故事 — 家庭的情緒勞動,頭尾貫穿的故事使讀者吸收較快速,但也使得論點實證較少,在其他方面的著墨較淺,且作者的家庭故事解決方法並沒有使我感到特別驚艷,在前後的個人態度有點矛盾,對於如果有同樣經驗的讀者,可能幫助沒有那麼大,也期許可以有對於身邊有情緒勞動者的大眾給予一些呼籲。

情緒勞動最常見於照顧者的心情,長照的壓力、照護者的心態轉變,無論是身處在哪個年紀,身邊一定都有這樣的人,他可能是同時要照顧老幼的青壯年、也可能是長照的看護、或者是身邊的朋友、家人、手足等。這一類的情緒勞動與壓力,看似無形卻沈重地壓垮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的精神呈現衰弱且日漸耗竭,期許行有餘力且心態健康的人可以多觀察到身邊這樣的人,給予支持與鼓勵,肯定他們的無形勞務,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基於關心和愛,希望讓事情更圓順地完成,他們希望可以被看見。

最後,附上近期具創意且受歡迎的廣告,媽媽的新生活—「從現在開始,我想要當一隻貓」,其實媽媽也可以過著他們想要的生活,而旁人是不是可以像看這支影片一樣,也用可愛的態度去欣賞、認同媽媽的新生活呢?

IKEA 2021 新型錄上市廣告影片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得不錯,請按下方的👏拍拍手,最多可拍50下!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分享,請按下左側或上方的Follow鍵,追蹤我們!
感謝支持,你的鼓勵就是我們分享的動力💪

--

--

lee tzuhsien
thebudusu

嚮往成為像三毛一樣的女子,冒險成癮,任由敏感情緒在每一座城市氾濫成文字,矛盾的個體,停不下腳步張大雙眼望穿生活裡的一絲一毫。 相信分享與理解,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幸福。http://tzshar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