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學|《專注,是一種資產》-覺察自我課題,從小地方做起

不讀書也成立的讀書會
thebudusu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31, 2020

by Shawn Peizei/ editor: lee tzuhsien

書名:《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作者:柚子甜

底圖 Photo Credit : The Devil Wears Prada

你的「多工」是真的有效率,還是在原地空轉?

無痛的改變!只要專心投入日常 7件小事,就足以重寫人生軌跡。

工作效率提升、接案更得心應手,身材變苗條、氣場穩定、精神飽滿,連愛情、親情、友情也紛紛產生正向變化,這一切,都從為期一年的「專注」實驗開始!

「一心多用」是新技能?還是沒效率?

「多工 ( Multitasking )」聽起來是一件很有效率的事情,代表你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但真的是這樣嗎?對電腦而言,多工的確很有效率,因為它有足夠的記憶體,進行高速的運算;對於人類而言則不盡然,研究顯示,普遍而言,人腦最多可以同時處理七件事情,超過七件事情,大腦就超載無法運行了,因此多工對我們來說不完全是件好事,甚至會降低做事的效率。

「多工處理」( Multitasking )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下圖將多工行為的可能原因分為無聊型及恐懼型,且列出了這項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有哪些。看似很有效率,但其實暗藏許多耗損,反而降低了工作效能。透過檢視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多工處理,可以有效釐清工作脈絡,改善多工帶來的耗損,提升自己的效率。

概念摘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圖:Shawn Peizei (Podcast 裡有更詳細的說明哦!)

Part 1 累積專注力的三種小方法

七件事練習法

此練習法並不侷限於下圖的七件事情:吃飯、閱讀、運動、通勤、走路、使用手機/電腦、與人交談。實際上,這七件事,可以依照個人需求予以抽換。例如:如果你是個每天要煮飯的人,不妨將煮飯納入你的練習法中,全心全意地在煮飯這件事上,不要想著還要一邊追劇或是聽音樂!

七件事練習法摘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圖:Shawn Peizei(Podcast 裡有更詳細的說明哦!)

「主程式/背景程式法」

「善用零碎時間」是好事,但要把握一個訣竅,才不會讓它成為散亂滲透的縫隙

每個人的知覺有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會運用1~2種知覺做為你的主程式,這時候就可以把其他沒有用到的知覺拿來做其他事。譬如通勤的時候,你只要注意什麼時候換車、會不會搭過站就好,因此聽力變成你的背景程式,注意廣播的到站資訊。此時視覺就可以拿來當作主程式用來閱讀,兩者互不干擾亦不衝突。因為專注力放在不同的知覺上面,因此不會造成資源的掠奪,可以用來培養專注力。

7x7天調養週期

7x7天調養週期

練習從第一週開始每天專注做一件事情,例如第一天認真吃飯、第二天認真運動、第三天認真閱讀......。每過一個禮拜,每天就多做一件事,循序漸進,到了第七週就專注在七件事練習法上,你會發現效果驚人!

Part 2 覺察生活中的「衝動&滿足」

如果早上起床第一時間就滑手機,等於在回應每個人對你的要求

你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滑手機嗎?是不是想要確認前一天有沒有遺漏了什麼重要訊息?是不是查看信箱,客戶又寄了什麼重要的信件給你?或者,打開新聞頻道,等不及要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大事情呢?其實這樣的行為,就是在顯示你焦慮的特質,以及急於回應他人要求的衝動與滿足感。

起床一小時不要滑手機

「看到什麼做什麼」強迫症

使用手機/電腦之所以難纏,在於他是唯一能高速與反覆達到「衝動 — 滿足」的循環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依賴著手機,上至八十爺奶,下至學齡前的幼童,似乎只要有了手機,一整天的時間都好打發了。因為一個小小的螢幕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快感,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現在,太多媒體充斥在周遭,我們不斷且快速地陷入衝動→滿足的漩渦當中無法自拔。於是頻繁地使用科技產品導致「科技冷漠」成了我們日常的一部分。

你不是吃飯快,而是對「滿足」飢渴:吃飯的速度,反應「沒耐心」的焦慮

這也是為什麼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情緒性的暴飲暴食,因為那是用「口腔」,在為「心靈」追求速成的快感。

如同先前所說,相對於進食的快感,咀嚼是相對無聊且呆版的動作。無論再好吃的東西,色香味俱全且口感絕佳,在放入口腔的瞬間你已經體驗完畢,剩下的只是咀嚼與吞嚥。因此為了不斷滿足快感,很多人總是三兩下的就把食物嚥下肚,沒有充分地咀嚼。

試試看:在起床後的第一個小時不要滑手機,好好沖泡一杯咖啡品味起床的美好 ; 減少在社交場合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於生活中專注眼前的人、事、物,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在真實世界中,用心的相處與互動 ; 最後,慢慢地品嚐餐桌上的美食,一口一口細嚼慢嚥,感受廚師對食材的處理及調味的用心。

Part 3 「專注力」延伸,所覺察的課題

對自己的「縱容」與「溺愛」?有一種錢包破洞,叫做「難得嘛!」

「難得嘛!」因為花的並不是大錢,所以非常難察覺;同時他縱容了享樂,讓人因此更不想制止他。這三個字是一種「縱容」,一種「溺愛」,是把自己從禁錮中放出來的一句咒語

小時候大人逢年過節總會給我們一些特別的縱容,紅包、禮物、零食。我們常常會用「難得嘛!」這三個字來帶過,因此也造就我們允許自己在某些時刻對自己特別好。「今天難得加班這麼晚,吃個消夜吧!」、「今天難得跟好友出遊這麼開心,買個紀念品好了!」都是我們對自己的溺愛。正因為我們無法將專注力放在我們自身或當下,需要藉由外在物質或特殊待遇來提高當時的滿足感。

「焦慮型依戀」特效藥

「專注力」給予了焦慮型依戀者最需要的「在乎」與「關注」,且來源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焦慮型依戀」者最需要伴侶或被依賴者的全神關注與關心,屬於比較沒有安全感的群體倘若有這樣特質的人開始練習關注自身的需求,專心自制地、全心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或許就會減少依戀他人給予的關注,進而不再焦慮。簡單來說,焦慮型依戀的人需要的並非他人的高度關注力,而是自身對於自己的專注力,倘若可以稍微調整自己的重心,對於人際關係上會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畢竟,每個人都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太多的依戀,只會讓對方喘不過氣。生命從來不需要控制,我們卻總是用控制來折磨生命,就像那些未能圓滿的關係。

拖延症,是在對自己生氣

生什麼氣呢?與其說是生氣,倒不如說是憂慮,擔心自己不夠好,所以給自己找藉口—「如果我早一點開始,我就能做得更好」。

是否曾經有類似的經驗,當你準備做一件代辦事項時,心底產生一股反感,讓你不斷拖延,等到最後一刻才動手,然後「因為時間來不及,所以我只能交出這樣的作品」。作者在這本書裡,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因為開始練習專注力,所以檢視過去當拖延症發生時,那樣的他是在反抗壓力,像是叛逆期的青少年,你越要他做什麼,他就偏不,作者其實是在對自己生氣。而有足夠專注力的人,會進一步探討那個反感的情緒是什麼,是害怕自己做不好?還是在給自己找藉口?除了練習專注力,也學著對自己多一點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做的到,而且還可以做得很好,拖延症就會離你遠去。

Postscript:專注力,是本精神存款簿

專注力是體質,也是一本精神存款簿,平常我們不斷透支他,每個人幾乎都有高額負債

說了很多專注力的練習法,但也不需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專心。書中有一個很好的概念,將專注力想像是一本存摺,平時的專注力練習就是收入,當生活被壓力逼得喘不過氣時,不妨放縱一下,借用一下專注力的存款,放鬆自己,吃個消夜、追個劇,或是什麼也不做地耍廢放空。透過日常的練習,保持游刃有餘的平衡,重點是讓這本精神存摺餘額保持正數,並學習讓自己可以隨時回到專注的狀態。

當人無法克制分心的時候,就是挖掘課題的最佳時機。

當無法專注、什麼事都可以使你分心時,就是進場了解自己並挖掘課題的最佳時機。相信每個人都有煩躁到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的時刻,靜不下心來,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這時就可以好好的思考,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自己如此失控?究竟在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除了職場工作上的壓力之外,很有可能在家庭、感情、人際關係或是性格因素上出了點小差錯,唯有在此時,你擁有挖掘內心底層的能力與動力,更進一步更了解自己,也才能關心、覺察到自我的身心靈狀態是否安好。可以透過上述的專注法練習找回安定與專心,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幫自己找到一個最適當解決方案。

練習並培養專注力,不只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解決自身的生活課題。

--

--

不讀書也成立的讀書會
thebudusu

讓你不讀書也能漲知識,讓你不讀書也能跟上大家的話題。地球在轉動、太陽東昇西落、一成不變的日子,小小上班族也有話要說。在這裡分享一點生活、分享一點心情、分享我們的閱讀手札。一起來(不)讀書吧!我們的Podcast在這裡→https://reurl.cc/qdaK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