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情緒背包》 — 你身上背的包袱究竟有多重?

Shawn Peizei
thebudusu
Published in
17 min readAug 18, 2020

by: Shawn Peizei/ Editor: lee tzuhsien

書名:《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作者:薇薇安‧狄特瑪 Vivian Dittmar

你我的肩上都背著一個「情緒背包」,當你感到情緒波動、崩潰易怒時,代表背包裡的情感負載需要被處理,重新檢視肩上的背包,梳理所有情緒源頭,然後,重新出發!情緒背包並非是個垃圾桶,讓你將不想要的情緒包袱通通丟棄;情緒背包更像是個「花園堆肥箱」,需要充足的陽光和空氣,讓你的情緒成為「有機肥料」,你才有機會成長茁壯。

安能接受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情緒背包,而情緒背包時不時會被觸動,而且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並不想為自己的情緒揹揹包負責,這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在面對許多不成熟的人事物以及情緒負載觸動的情況時,這樣的中壢觀點能賦予我如水般沉著寧靜的心境。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摘自 — 洪仲清的貼文

這段文字,是閱讀這本書的契機,唯有當我意識到我身上所背負的是什麼?我的情緒來自於什麼,而我又該如何安放?我才能與自己好好和解,推薦這本書,用另外一種角度了解自我的情緒,以及他人的情緒,書中還有許多覺察和釋放情緒的小練習,如有興趣可收聽下方的Podcast。

一、情緒背包(什麼是情緒背包?情緒v.s感覺?情緒背包有大有小?情緒背包的分層?)

二、情緒負載觸動(情緒負載、情緒括約肌、戲劇三角與絕對權力訴求)

三、情緒負載釋放與處理(情緒癒合的關鍵、有意識的情緒負載釋放、他人情緒負載被觸發)

四、情緒衛生(同情心可以學習+小練習)

一、情緒背包

什麼是情緒背包?

情緒背包是人生的負重,也是一生所遭遇的經歷,無須甩開,也無法甩開

每個人都有情緒,而這些好與壞的情緒,全都裝進我們每天背在身上重量不一的「情緒背包」,背包裡塞滿了憤怒、快樂、悲傷等各種複雜情緒。無論在職場、人際關係、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背著這些情緒行走。尤其是負面情緒,若不曾進一步處理它們,就會蟄伏在內心深處,一旦遇到觸發的契機,或是有人按下了觸發鈕,我們便可能突然情緒失控、暴怒崩潰……

情緒 v.s 感覺

「感覺」是一種訊息接收的方式,當針對「某一個時刻的個人詮釋得來的訊息」,這個個人詮釋在特定時刻發揮了一定的效用。舉例來說:媽媽回家看到髒亂的家裡都沒人收拾而感到的「怒氣」,這時可能找家裡的人開刀,也可能自己邊碎念邊收拾,但事件過後沒有任何剩餘的感覺留下,因為所有精力都隨著因怒氣(感覺)產生的解決措施而消耗殆盡。

「情緒的產生是指過去某一個時刻經歷了一個狀況,而在當時的狀況下,我們不願意去感覺,或者說,我們並不能夠去感覺。」

「情緒」是來自於過去的時空,沒有被察覺到的感覺,也可以稱之為「情緒遺毒」。情緒的產生是指過去某一個時刻經歷了一個情況,而在當時的那個情況下,我們不願意去感覺,又或者說,我們並不能夠去感覺。而這些經歷都會留在某個地方懸而未決,然後與其他沒有被察覺到的感覺一起走進我們的情緒背包。假設未來我們遇到了相似的狀況,因而提醒了我們的過去時,我們的情緒就會被觸動 。

情緒背包有大有小?

是什麼決定情感負載的多寡呢?這邊有一個公式可以參考

  • 人生經歷的強度:我們生命中至今經歷過多少關卡,會影響事件的強度。
  • 個人的敏感度:每個人對不同事件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有些人天生高敏感、心思細膩,對萬物有細膩的感受;也有些人比較粗枝大葉,也可說是大而化之,對事情抱持的態度比較輕鬆、泰然。
  • 內在或外在的支持度:支持度可以降低負載尺寸,即一個人能獲得多少支持來處理他正在經歷的變故。

除了外在的支持外,你有多幫你自己?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當然永遠是幫自己的?」,但其實仔細觀察,有些人在遭逢變故時仍不願對自己伸出援手,讓自己深陷進退不得的窘境。像是明知道有一些資源可以利用,或有些朋友可以傾訴,但不願放下自尊,不願放下身態,去尋求外部的協助。或者是同樣的情況發生時,你會指責自己要趕快振作起來,這樣也不能算是支持自己。

情緒背包的分層

情緒背包提供了緩衝的空間,好讓我們在遇到超出能力範圍的挑戰時,不會立刻被壓力摧毀。

  1. 過去的情緒遺毒:當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情緒高漲到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時候,或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的大腦直覺不願意去面對情緒的時候,所產生的就是情緒遺毒。修復情緒遺毒時,最重要的就是將當時刻意被忽略的感覺再次從潛意識理喚回,重新去感覺,並試圖將過去餘留的感情消化處理乾淨。
  2. 夢魘/心理創傷:在事件發生時,產生的情緒遠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相較於上述的情緒遺毒,創傷是一種無法擺脫、無法重新設定的生理機制,例如:杯弓蛇影/看到黑影就開槍。夢魘的形成來自於在某一個情況下生存機制被啟動,而沒消化完的機制也被留了下來,等待以後的時機再繼續被消化。例如:創傷症候群(車禍); 發展性創傷症候群(受虐兒 — 這些兒童由於慢性的痛苦,長期處於生存機制啟動的狀態下 )。由於生理機制儲存與超理性的神經層面中,夢魘的修復必須透過身體行為一起消化處理。我們也可以說,有夢魘的人必定有較大的情緒遺毒。
  3. 集體情緒負載:指的是那些尚未被處理完畢、遺留下來的整體社會共同問題。例如:韓國女權問題、WWII的德國、女性皆背負著對性侵害問題,以及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

二、情緒負載觸動

是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能成功的事先察覺它,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它。

情緒負載觸動,指的不只是當下被觸發的「時刻」,同時也指的是被觸發時的「狀態」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負載觸動方式,例如:崩潰大哭、驚嚇過度、暴跳如雷、自我厭惡或激動高昂,還有一種是將自我抽離,內心世界呈現麻痺狀態,會將感覺吞噬掉。大部分的人不會永遠只有一種反應,而是固定在不同的反應模式中游移,並參雜著令人難以辨認的情緒遺毒。

情緒括約肌

許多在父母身上得到完善情緒支持的孩子,大多都要歸功於他們成長時特別喜歡在爸媽身上發洩自己的情緒。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除了不斷地增強他的情緒作業容量,隨著年齡的成長,另一個心理行為也會開始發展,「情緒括約肌」負責管控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來釋放情緒,而這塊肌肉會隨著年紀、社會經驗而隨之增長,允許我們在每個發展階段收斂自己。換言之,在括約肌的指導下,我們不會隨時隨地、隨機釋放情緒,直到回到親近信賴的人身旁。

透過發展掌控放鬆情緒括約肌的能力,以及學會讓情緒括約肌在可預期的安全環境裡,釋放所累積的情緒負載。透過這種方式,有機會達到情緒癒合,反之,若是放任情緒負載隨意發洩,不管如何釋放都難以達到癒合的目的。

舒適圈,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或是狀態,人會在這裡安逸的環境裡,因習慣而感到舒適與安全。在不同發展階段,每個人的舒適圈不盡相同,而舒適圈的塑造不只受到人生經驗影響,也會因為個人自身經驗的消化良好與否,也改變舒適圈的範圍大小。隨著我們改變成長,舒適圈的範圍也會改變且進化。

伸展圈,是我們感到被鍛鍊、挑戰的事情,這些挑戰的情境會將我們帶到整個圓圈的邊際線,並促使我們鼓起勇氣面對他。雖然這圓圈挑戰我們的極限,但絕對不會超出無法負荷的範圍,例如:學習新的領域、和朋友發生口角時。透過循序漸進的挑戰,我們會慢慢拓展自己的舒適圈(至伸展圈)。

恐慌圈,在這個區域會感到被過分苛求,赤裸裸的感受到自己完全還不夠承接新的任務,而且無法在周遭及時找到幫助。例如:年邁的親戚得了絕症,將不久於人世、或他久病不起需要長年照顧。只要眼前的困難情況太過激烈,以致無法獨自招架,那就是自己的恐慌圈 。

在恐慌圈裡,身體裡的情緒和憂慮,以及內心感覺的聯繫完全中斷,不能再即時同步來感受自己。而原因在於心裡想要處理的需求量,和正在發生的情緒量相差過大,而當情感作業容量完全超載,供給需求失衡時,為了應付這樣的狀況,我們體內自動設定「保險絲」將過多的情緒自動被忽略,要不然至少也有意識的故意不去接收它。比稱呼「保險絲」來得更貼切的說法,就是「情緒括約肌」

這三塊模組,應該是以一個舒適圈與伸展圈不停交錯、重疊的圖樣,人的一生都將如此循環發展下去。沒有進入伸展圈,就不會成長,沒有回到舒適圈,舒適圈的範圍就不會持續增長擴大。而當我們突然被拋到恐慌圈的經驗,也才能藉機在人生發展上成功向前躍進。

戲劇三角與絕對權力訴求

戲劇提供了釋放情緒負載的空間、而核心是權力訴求,定位了我們的角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劇情,與情緒背包有極大的關聯性,也因此當這些內心戲連結到我們未處裡的情緒遺毒時,我們的情緒負載就被觸發了。而內心戲的劇本,根據「卡普曼三角形」,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斷扮演著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角色,藉由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在不斷累積/釋放情緒負載,例如:加害者會施暴在無辜的受害者身上,而拯救者會出手幫助受害者。每個人都扮演自己內心戲的受害者,累積情緒直到爆發,而爆發的那一刻釋放了情緒,就成了他人劇本的加害者。

戲劇的核心稱為「絕對權力」,不儘塑造了內心戲碼,也是情緒背包的問題關鍵。「絕對權力」指的是「一股相信的力量、這個相信的力量可以套用在一種特定的願望或是請求,有時也可以套用在某些宣言上」,例如:每個人想要的東西、需求等。對當事者而言,此權力訴求的存在是絕對正當、合理,所以當任何他者或原因的破壞,而導致權力不得伸張、訴求不被滿足時,受苦的人就是受害者,破壞的人就是加害者。

「絕對權力」也可以比喻為自尊心的基石,因為他與我們的身份認同一樣強烈,唯有當我們先了解自己的絕對權力影響範圍之後,一步一步的釋放它,才能慢慢擺脫它,使我們的情緒癒合,也才能真正處了情緒背包的課題。同時,絕對權力也是情緒盾牌,保護我們不被刺激的情緒經驗鎖害,當情緒負荷超載時,絕對權力訴求會告訴你發生的一切都不存在,藉此讓你不去經歷這個情緒事件。一方面,絕對權力訴求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情緒負載超載,但並沒有使我們面對眼前的困境,只是藉由逃避來讓情緒緩解。只要我們不面對問題的癥結點,我們就必須一輩子背著情緒包袱,唯有當我們放棄絕對權力訴求,才能甩開連結在一起的情緒負載。

情緒背包的存在不是為了讓生命變得困難,恰恰相反,他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更為堅強、睿智、更能充滿關愛、更勇敢集重滿感恩的來看待一切

情緒背包是為了將超載的、困難的、寶貴的但沒有能力處理的情緒事件,暫時保存下來等待日後再消化處理成養分。也可以把這個背包想像成一個花園堆肥箱,而情緒遺毒、情緒創傷就是我們的肥料,需要氧氣才能在時間的催化下變成成長的養分。「意識」就是能對我們心裡提供氧氣的東西,「感覺」就是領著「意識」進入「情緒遺毒」的最佳媒介。

三、情緒負載釋放與處理

其實我們該好好感謝那些不停誤觸我們警報器的人:要是沒有他們,我們還真的沒有機會和自己的情緒負載重新聯絡

將情緒負載視為轉機,我們必須學習好好的與這個包袱相處,並務實練習情緒負載釋放,且將情緒的觸發視為人生的轉機,重新面對過往忽視的夢魘,或者故意掩蓋的創傷,唯有直視情感的陰暗處,坦誠處理負面情緒,人生才能繼續往前走。

但我們不需要認為上述的處理方式都是錯誤的,反之,這是一種內心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處理情緒附載的方法,一定程度(範圍)的存在,是必要的。只不過有些治標不治本,有些如果發展面向過於極端,只會導致更沈溺的現象,於是可以分辨自己正處在什麼「位置」與「狀態」,才能夠更冷靜地去解決困境。

情緒癒合的關鍵

為了要達到情緒癒合的效果,我們不應停留在理解、認知或者是分析的狀態,而是需要將這些誘因一個一個放下,才能順利地讓自己專注內心的感覺

情緒癒合需要同情心支持, 第一個關鍵是自我關懷的力量 ,我們真的在關懷自己嗎?還是我們將自己陷溺在自怨自艾中?現代人的普世價值就是追求獨立自主,認為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克服情緒問題,彷彿獨立自主就等於成熟、就等於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在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也有可能會到達極限,這一類的人通常強迫將生活一環境維持在特定的狀態上,讓自己孤立無援不需要依賴他人, 這樣獨立的生活方式會擴大生活的真空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互動減少,倘若這時候缺少自我關懷的力量時, 情緒永遠無法癒合。

為我們的情緒背包負責,並不代表你要為過去所發生的一切錯誤扛下罪責

再來,我們需要彼此、我們需要他人的關懷與幫忙,才能順利地達到情緒癒合。他人的同情心,提供了我們一個擺放過多情緒負載的空間,是我們得以喘一口氣,得以共同與他人承受獨自撐不住的情緒。「同情心」是一種心的能力,滿足了我們想要自己的難過被看見、被理解的需求,所以當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同情心時,就彷彿在空氣中另闢一個溫暖的空間,而我們可以選擇相信、選擇踏入,然後安心地將我們的情緒放下一些。

簡單陪伴,就是將自己的一段時間,全神貫注地將關注放在對方身上,而這個過程,就是在提供一個空間給他,讓他在這段時間可以自在的做自己,放鬆自己,並且好好地感受經歷當下的情緒。唯有這樣的狀態,情緒附載才能被釋放,情緒也才有癒合的機會。舉小孩子為例:當小孩遇到挫折時,父母親通常會環抱小孩,不太需要用言語去照顧,關愛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的、被安慰的。

他人情緒負載被觸發

真正的安慰不會讓人一掃悲傷,反而能帶給我們力量,將他人情緒壓抑下來反而是在幫倒忙。對方不需要你來告訴他事情沒那麼遭,他需要的是陪伴與支持

  1. 提供情感支持的空間
    建立並提供一個充滿同情心的情感支持空間用非言語的方式提供給對方,內心觀點自然就會開始改變。就算我們當下也被觸動情緒負載,藉由自己正在提供的這個情感支持空間,把自己這份被觸動的情緒負載先擱置在裡面,稍後再處理。
  2. 給予同情心
    提供足夠的同情心給對方,不需要訴諸任何文字表達,只需要親切和藹地關注對方並真心認可,另一種就是主動式聆聽。藉由主動式聆聽輕鬆進行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情緒,不管現在對方的這個感覺是不是和事實相符,在情緒負載釋放的這個時刻並不重要,因為在一個人情緒負載被觸動時,他的感覺不是建立在理性和真實上,反而是建立在他所感受到的感覺上。
  3. 保持距離
    由於對方可能會將過多的情緒都釋放到你的身上,所以學會與他們保持距離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並且將自己與對方的觀點清楚分開,也是保持安全距離的重要方法之一。就算對方願意從我們的出發點來看整個情況,由於他的感覺已經受到情緒負載的牽引與扭曲,最終他也只會看到自己心裡想看的那個故事版本而已。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提供對方足夠的同情心,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對方的故事。
  4. 讓對方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上
    人們在情緒負載被觸動的狀況下,絕對權力訴求通常會占據整個腦袋,人們只會堅持自己的絕對權力。但有時,絕對權力訴求又是個救命的盾牌,保護他們以免情緒亂成一團。而旁人能夠協助的事,引導他們把絕對權力訴求轉換成需求,然後我們去理解他的需求。
    透過直接詢問:「那麼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能讓多數人開始正視自己的需求,或者在對話過程中,試著感受與察覺對方的需求,用言語替他表達出來,並且將所察覺的需求以問句形式告訴對方,請他確認
  5. 尊重並贊同對方的需求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別人接受與尊重,這股渴望甚至比渴望需求被滿足更為強烈。假設有一個需求,這個需求既沒有人願意聆聽,也沒有人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支持,更別提能被實現,那麼這個需求到最後,通常就會轉變成情緒背包的一部分。承認對方這個需求的存在,並且清楚地表達這個需求被聽到了,藉著給予對方同情心以及提供情感支持的空間,就像發出一個邀請訊號,讓對方開始去感覺創傷帶來的痛楚,而被觸動的情緒負載也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釋放。

四、情緒衛生

我們都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懂得消毒以預防自己生病,但在我們的情緒上,我們是不是沒有這樣的意識呢?相較於生理衛生,治理於避免任何病原體的擴散,而情緒衛生,則是盡量阻止情緒連鎖反應的產生。透過消化情緒背包裡的情感小包袱,情緒的免疫系統就可以順利阻止情緒連鎖反應的產生,而我們也才能變得更加強壯不受病毒入侵。

情緒衛生基本原則:

  1. 辨別情緒負載觸動
  2. 為自己的情緒背包負起責任
  3. 區分情緒負載引爆者與情緒負載釋放
  4. 規律的情緒負載釋放練習

過往的情緒遺毒其實就是曾經經歷過的人生事件,而我們還沒有辦法好好的消化處理,也因此絕對權力訴求就永恆地存在著一般而言,我們打包我們的情緒負載,所以每當我們再次回想起某件事件時,仍能感受到情緒負載的重量或感覺真空(麻痺處理),這樣都不算好好消化過去的包袱。真正消化後的感覺應該是,內在空間是流通的,回想起過去時所擁有的是和平祥靜的氣氛,通常會伴隨一股淡淡的憂傷。

(摘自:情緒背包)
當情緒負載觸動後,感覺律動道路的過程,最終都會匯流—「情緒癒合」。摘自:情緒背包

感覺的正面與負面力量(陰暗面 &光明面)

同情心可以學習

音樂、大自然、冥想都是處理情緒的方式,但要情緒癒合,需要同情心、陪伴和一個可以釋放情緒負載的空間。正念減壓練習或專注力練習,都是強調練習者應該學習如何專注於當下,並練習培養不帶任何評判的觀察意識,學習如何不帶任何偏見與雜念,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觀察。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的內在能生成一個較大的內心空間,處理周圍的所有事情及自身情緒。

LKM叫做慈心禪練習,字面上可理解為「愛的 — 善意 — 冥想」。慈心禪的來源就像冥想一樣,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練習,不過慈心禪著重在練習給予無盡關愛的同情心。

【小練習】1. 閉上雙眼,並試著回想一段生命中你曾經誠心祈願對方一切安好的時刻。
2. 隨著記憶試著重現當下心裡所產生的感覺,將這股感覺當作同情心感覺的標準。在腦海中 記下幾句簡單祝福的句子,只要是祝福別人一切順利的句子就可以,在心中反覆念誦。例如: 「願萬物皆幸福,願萬物皆健康,願萬物皆安好。」
3. 給自己足夠時間讓身體感受這些字句的意涵,然後感受這股感覺在身體裡漸漸發揮作用。
進階練習:將上述練習改成對特定人的祝福,在腦中想著他/她,在心中祝願他/她一切安好。

慈心禪練習並不像正念減壓,會降低大腦杏仁核對暴力性圖像的反應。相反的,慈心禪練習會大幅提高杏仁核對這種圖像的反應。這種效用會發生在當我們剛好不是在進行冥想的狀況下。難道,慈心禪的練習會讓我們比以往更容易感到壓力、感到不愉快嗎?當然不是,畢竟透過慈心禪和冥想訓練的是同情心,並不是同理心。杏仁核的高度反應,在這裡能幫助我們將練習時所激發起的洶湧情緒緩和下來。

你今天整理過情緒背包了嗎?你有好好檢視自己的情緒背包嗎?沒有做過的話,不妨從現在開始,好好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整理過往的情緒遺毒。如果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處理的話,就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吧!相信他們會很願意拉你一把並消化情緒遺毒。每個人都該好好了解自己的情緒背包,置之不理只會越來越重,最終壓得你喘不過氣、無法前進。人生路漫長,所以,就從現在開始著手,培養好的情緒衛生習慣,你會走得比較輕鬆!

延伸資料: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373393132676973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得不錯,請按下方的👏拍拍手,最多可拍50下!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分享,請按下左側或上方的Follow鍵,追蹤我們!
感謝支持,你的鼓勵就是我們分享的動力💪

--

--

Shawn Peizei
thebudusu

自由工作者a.k.a.無業遊民,興趣是拈花惹草、戴著耳機、買一堆書卻不看。近期開始經營Podcast,也試著寫作。想嘗試的東西很多,期望能找到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