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雇用的一代》全球化及資本主義下的勞工剝削

lee tzuhsien
thebudusu
Published in
Dec 15, 2020

工作如何從一種驕傲淪為無情無人性、對尊嚴的踐踏,也點出了生活在後工業經濟時代,每一個人已經或終將遇到的困境。這本書突破了同溫層,讓我們看到勞動階級不為人知的一面,也提醒我們在終身雇用制式微,AI即將取代人工的時代,得好好思索自己的未來。

書名: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Hired: Six Months Undercover in Low-Wage Britain)
作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 James Bloodworth

攝影師:Maarten van den Heuvel,連結:Pexels

作者為一名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 James Bloodworth,今年才37歲的他,在2016年時,在英國不同城市做過不同的工作。整本書可分為四個部分,在這六個月的臥底觀察中,作者先後應徵亞馬遜撿貨員、Uber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等職,挖掘出這些工作儘管在大企業或「創新趨勢」的名聲加持下鍍了層金,其實暗藏著諸多陷阱和謊言。

有錢人想的是:「我要怎麼活出意義,不枉此生?」窮人想的卻是:「我要怎麼活下去,討口飯吃?」

勞工並非不努力,而是工作型態完全無法負擔改變,甚至無力改變

今年討論度很高的台灣本土劇《做工的人》,講述的就是在營造產業工作的勞動者,由這本書的作者林立青為《沒人雇用的一代》寫序,再合適不過了,兩者討論的都是相同的問題,只是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城市,只是有沒有人看見了呢?「有一群人,在全球化後出現但並不一定會被看見:工作不穩定薪資偏低,並且所拿到的薪水只夠付房租和水電及便宜的食物時,人是看不到美好未來的 。」

什麼是零工經濟?

地上的人是「都有的人」,忙著追逐快活、舒適和美貌,地下的人是「沒有的人」,不停做工,漸漸習慣做苦工的日子

在自由市場體系中,臨時職位是常見的,企業組織與獨立工作者簽訂短期合約,這樣的產業生態被稱為零工經濟(英語:gig economy)。「零工」(gig)是英語中的的一個俚語,意思是「特定時間的工作」,常用於音樂表演或舞台表演。在一般的產業中,零工經濟的例子包括自由職業者,獨立承包商,派遣工以及臨時或兼職的企業僱員。相關的概念如斜槓青年、自由工作者、數位遊牧民族等等,不同之處在於零工經濟著重於描述這些工作所參與的經濟圈。(by Wikipedia)

零工經濟、斜槓人生、共享經濟的現實與問題

這世界充斥著一種社會風氣,對貧窮人的態度:「窮人之所以過的慘,是因為他們道德淪喪,也對人生重大決定不痛不養,毫無責任感 。」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他們是資本主義下的玩具和犧牲品?

本書的作者選擇了四份在英國當地的工作,多為外移勞工的職缺:亞馬遜撿貨員、Uber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這樣的現象除了在英國,其實在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或較為進步的國家都有一樣的狀況,因為所得較高,所以在全球化的移動下,大家會選擇跨國勞動賺取更高的薪資。這聽起來不僅合情合理,看起來也是在互相幫助。

作者本身作為一位英國人,看見了許多的對於移工環境的工作現象與狀況,對於他們來說不可能接受的,如果沒有看到這本書我們或許不能想像,因為我們也處於屬於我們自己的同溫層裡。作者提到「本國籍的知識份子,更少接觸到這些被雇用者。」在英國的外移人口多為經濟較為落後的東歐,如羅馬尼雅、保加利亞人,他們想要到英國工作必須透過仲介,而從中再被剝削一層,居住在比較差的環境,領到的薪資連當地最低薪資都沒有,也沒有明確的合約及員工保障,這樣的條件卻仍舊有多數的外來移工願意前來工作。

除了工作環境的問題,英國高物價的開銷,因為他們毫無保障的底薪,再加上佔去將近一半的房租,並無多餘的部分可以投資自我,只能跟著時間與金錢不斷地賽跑。再加上文化、語言、背景及價值觀的不同,也會有許多族群衝突、認同的問題,就業環境有多為當地英國人作為主管,儘管看似平等的兩個個體,卻存在著上對下的關係。如果要再加上頭腦精明的投資者,不管是做人力仲介、或是做房地產投資,這些外移人口都是他們的客群也是他們的產品,這樣的問題看似自願、看似無爭議、看起來就是自由市場機制下的現象,但有沒有可能給予這些「看不到的人」更多的支持呢?

我不是人,只是數字

  • 地點:魯吉利
  • 工作:亞馬遜撿貨員 (待遇:245GBP/week) 每天10.5h

作者提到在這份工作的人多為多為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東歐人),因為在當時的月收入可達到412GBP,相較於當地可能只有100GBP,這樣算是很不錯的待遇了。不過,作者卻認為這是一件相當不人道的工作,有非常多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合理的規定,例如:上班的時候不可以帶手機、休息或上廁所都需要通過一個安檢門,但從揀貨的物流中心走過去就需要10–15分鐘,所以來回常常就要花上很久的時間。依作者所敘述,整個「物流中心」(特別強調不可以稱為「倉庫」)約有約十座足球場那麼大。

其中最不人性的部分,就是對於每個人的時間及行蹤的掌控,亞馬遜會在每個人的身上裝上一台裝置,會不時的紀錄你的工作績效,藉以提醒你要加快你的腳步或者提高你的效率,也會指示你的行動,紀錄你的休息時間。作者說整天下來的身體疲累程度爆表,走路的路程如果累積一個月就可以走到比利時了。這樣不人性的勞動,是英國人自己不願意也不想做的工作,但當地人卻也有個矛盾的心結,主要是當地人原多為礦工產業、工業勞動者,隨者工業時代的結束、科技時代來臨,他們的工作也就不再被需要,於是導致待業人口多,現有的職缺認為是被外來的移民所搶走的。

在如此惡性循環下,當地人與外移人口形成了一種莫名的且模糊的矛盾高牆,沒有人願意打入(或進入)另外一個群體的圈子里工作,因為就算進入了,可能也較難有歸屬感和屬於自已的社交圈。

James Bloodworth slams working conditions in Amazon warehouse

信任,被信任的交換遊戲

  • 地點:倫敦
  • 工作:Uber司機

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消費者體驗到越來越多方便的服務及商品,Uber共乘和Air BnB就是最著名也最成功的公司。在他們的平台提供給雙方的都是服務,這種稱做雙平台的公司,為了要助長主要消費群眾的市場,會透過多種方式來博取他們的消費習慣(及需求),但這背後卻有許多是提供者必須承擔的成本。

首先,要成為一位司機必須要先到公司考試,確定是一位合格且安全的駕駛,再來,公司規定車齡必須要八年以下,所以超過八年了司機就必須要重新買車或者是租車?那這就是第一筆要承擔的成本。再者,當供過於求的時候,在城市裡空轉的司機,就是被浪費的時間成本,導致他們的上班時間常常必須是最需要車子的熱門時段:週末、晚上、深夜。

在深夜坐陌生人的車子,對消費者而言是會擔憂的,但對於司機而言,又何嘗不是呢?這是一場必須彼此信任的交易。在書中,作者有訪談其他同業,他們曾分享過因為接到酒醉的乘客,為了要勸架就深受其害,也可能遇到車資因為深夜加成,乘客對司機惡言相向,態度及情緒不佳。我們往往從消費者的角度為我們自己著想,但從司機的角度,是否要吸收的隱藏成本我們都看不到?

當然,因為沒有雇傭關係所以彼此之間也沒有稅務關係,這對司機來說就是一項額外的收入,聽起來很美好,平台也會以一種話術,稱作所有Uber司機為企業的「夥伴」,並以「自由」及「彈性」的工作時間,吸引更多更多的人加入司機的行列。

究竟是自由還是被評比(Review)給綁架了呢?
可能沒有人知道司機是不能夠拒絕演算法給他們的派單的,當他們拒絕接單累積約三次,他們可能就要進公司約談了解狀況,也會影響未來公司派單給他們的頻率。而乘客給予的星號,只要低於4.7顆星,也會進公司約談了解是否服務不周?(但對乘客而言他需要提供的不是只有行駛的服務嗎?)於是越來越多司機祭出花招,在車上作漂亮的擺設、香氛、手巾、水或小零食等等,就是希望可以一直讓自己的評比(Review)星號永遠在五顆星。

人道,不人道的工作

地點:黑潭
工作:居家照護員

居家照護產業一直是各個國家現在面臨問題,不僅流動率高(25.4%)也很缺勞動力。在英國的這個產業,東歐人口占比高,不難聯想至台灣,也是外移人口佔多數。但這產業的工作壓力是無時無刻、勞心勞力、還有所謂的情緒勞動部分。據書種指出全英國自殺人數是世界第四高,照兒護員工作是女性自殺率最高的職業。

作者自己也投入時間體驗照護者的工作,他認爲他的工作是在「追趕時間」而非「妥善照護」每一位需要被照顧的居民。在資本主義的思維下,能夠壓低成本、取得最高利潤的服務才是大家需要的(雇主用低價向政府標到案子,相較於服務品質更重視時間成本管控),因此每個照護者只有20分鐘可以服務及關心他人。

書中舉出了幾個例子會令人十分心寒,可以想像照護者需要訪視的對象多為獨居老人或是生活失能的老人。一週一次的訪視並不算多,也可以能一週只能見到這位照護者,你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寂寞難耐很像跟你說說話,也可能遇到脾氣比較暴躁的,對你惡言相向,這些都是屬於工作中的情緒勞動。但作者的夥伴,曾經為了趕時間,看著已經浸泡在尿布裡的失能老師說:「你今天還不需要換尿布吧?」等諸如此類的敘述與例子在書中呈現,無一不令人痛心。

失控的正向思考

地點:南威爾斯谷地
工作:保險客服人員

書中於此工作職位的著墨較少,主要是這是一個辦公室的職缺,相較於上述的三種性質,看似較為輕鬆但卻十分無聊瑣碎,必須無時無刻接收客人的負面情緒(會導致心情苦悶而厭世)。而崇尚服務品質良好就必須監控:監視系統、監聽電話對談等。

最可怕的是公司會用正向思考來鼓勵你,公司福利很不錯、同仁之間都很友善,而且這份工作相對於其他在外面流汗的勞動力工作已經很棒了!不但可以在辦公室吹冷氣、也不用加班的工作性質、更不用外移到印度,大家要知足喜歡現在的工作。

補充相關書籍:開啟「臥底報導」先聲、探討「窮忙族」代表作
芭芭拉‧艾倫瑞克 —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芭芭拉頂著60歲的身軀,從佛羅里達到緬因,再到明尼蘇達;她當了女服務生、旅館房務員、鐘點清潔工、看護之家助手,以及沃爾瑪的售貨員。她秉持著科學精神,梳理出低薪工作生存下去的方式:任何工作都需要技巧,不論它有多基本;最底層的工作,也要求精神和體力上的龐大付出;以及,如果想要有個安穩的小窩,你至少需要兩份工作。

Barbara Ehrenreich Talk Nickel and Dimed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得不錯,請按下方的👏拍拍手,最多可拍50下!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分享,請按下左側或上方的Follow鍵,追蹤我們!
感謝支持,你的鼓勵就是我們分享的動力💪

--

--

lee tzuhsien
thebudusu

嚮往成為像三毛一樣的女子,冒險成癮,任由敏感情緒在每一座城市氾濫成文字,矛盾的個體,停不下腳步張大雙眼望穿生活裡的一絲一毫。 相信分享與理解,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幸福。http://tzshar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