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第一季我們學到了什麼?

Wen Shaw
Cooby HQ
Published in
May 8, 2021

Wen Shaw — 寫於2021年1月

Cooby 團隊很幸運的度過了正職工作以來第一季,從 CTO Jocelin 跟我十月初離開臉書以後,短短三個月就跟坐雲霄飛車一樣,公司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有挫折跟成就。好笑的是我們才剛開始!每天都過著刺激無比、用腦過度的生活,套句我們其中一位投資人 Hustle Fund 的 Shiyan 的話:「創業就像每天吃玻璃一樣,就這樣唧唧嘎嘎咬著玻璃。有時候不小心會吃到一顆糖果,然後就繼續吃玻璃。」現在吃玻璃也吃習慣了很多。

回頭來看,最大的里程碑就是組成了現在的團隊,早期團隊奠定公司文化,很幸運的 Cooby 團隊找到一群很棒的人加入。我們很謹慎篩選,也很努力吸引人才,Cooby 有很明確的理念:我們要打造最酷的工具服務,幫助人們工作更有效率(酷比了?),所以我們以理念與文化號招人才,並且視每一位同仁為團隊平等一份子。

當初我創業就有一個初衷,是要分享我們的成功與失敗,讓其他有志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人可以做參考。希望我可以分享最實用最真實的創業手記。

寫在開始前,我必須要說的是,每一個創業都差異極大,每一個團隊的背景與強項都不同,自由市場之美就在於每個人各憑本事,都有機會可以成功。我所分享只是我自己感到特別受用的建議,你還是要依據情況做決定(參考我寫的另外一篇在講做決定的文章)。

第一件重要的事:找到適合的團隊

毋庸置疑的這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以下我的建議:

  1. 找與你理念或價值相同、但能力相輔的人。這來自於以前 Dropbox VP of Product Todd Jackson。他在離開Google的PM一職後,創了間公司叫做 Cover,後來賣給Twitter。他在離開Dropbox前,跟所有PM分享他的職涯歷程。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找夥伴的原則,他說:”Find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value but complement your skillsets”
  2. 「策略、執行、人際」(strategy, execution and people):這是一個團隊所需三大塊特質,每個共同創辦人都應該在三者中具備兩個。Todd 本身具有很好的執行能力與策略思考,他的共同創辦人很擅長執行與人際,兩人互補相成。
  3. 從小合作開始:最可以確認工作合作是否順暢的方式,就是實際執行,跑一個小專案試試看。透過一起執行,你應該要觀察四個要素:承諾、溝通方式、價值與理念、能力。這些都很直觀,而且是缺一不可。承諾代表說到做到,不斷持續付出,就會建立信任。一但有信任,就會有高敏捷度,新創對上大公司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敏捷度。

第二件重要的事:永遠都在了解用戶與產業

做我們這一行的多數是產品導向的公司,產品導向的公司意思是從商業模式來看,公司主導設計與製作出產品,用戶使用產品後獲得價值,所以付費給公司。這邊無法詳究用戶需求研究這個領域,但原則上,公司早期在設計產品前,應該先從無數次用戶訪談開始,而且在產品開發過程必須不斷與用戶驗證。

除了用戶回饋,對於產業的深入了解也很重要。這樣可以避免做一個現在看似很有市場,但其實五年後就會式微的題目。市場研究是從上而下,從巨觀出發的觀點。用戶研究是從下而上,從微觀出發的觀點。

用戶研究除了決定產品方向外,它帶來了用戶故事,而分享用戶故事是最激勵團隊的方式。假設你找到的團隊都真正在乎公司要解決的問題,真正想要實踐那個願景,那最激勵人心的方式,莫過於透過用戶自己講出公司的產品怎麼樣解決他們的問題。

Amazon曾經在每次年度訓練時,要求主管們都要接受客服中心訓練,學習怎麼傾聽用戶。要做到customer obsession,是現代企業的標準。

第三件重要的事:設定公司與團隊目標

公司早期會看起來很難設定目標,因為所有事情都有高度不確定性。設定營收或用戶數量目標,卻連 product-market-fit (PMF) 都沒確定。設定產品進度目標,可能造成無謂地趕時程,卻是盲目前進。所以 Superhuman 的創辦人 Rahul Vohra 提出了一個框架去衡量 PMF 的進度,我們有使用作為參考指標之一

但我不認為有單一指標是完美的,設定目標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有前進的方向。但任何指標只是輔助,在越早期狀態,越需要靠主觀判斷公司進度是否足夠,還有前進方向是否正確。

因為目標的不確定性,所以更需要跟團隊溝通,最好內部完全透明公開,這樣再做任何目標變化時,大家會已經有context,理解變動後面的理由。透明公開以及讓所有人從頭開始參與思考與決策,是取得 buy-in 最好的方式。

科技業創業,已經有很完善的投資生態系與大量資料點,所以公司目標也可以從募資角度出發。假設你是 pre-seed 階段的公司,那要做到 seed 階段,你必須有產品,產品必須有用戶真正喜愛,用戶數量不需要多,但重點是產品要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就SaaS產品來講,你要有付費用戶。用戶數量可以少,但要有資料點指出類似用戶是非常多的。

從 Seed 到 Series A 之間,你要建立所有需要的組織去服務客戶,所以像是客戶成功、業務團隊等,都要在這階段建立。準備 Series A 的目標是,你要有資料點證明你可以規模化行銷或業務能力,迅速擴張市場。目前在矽谷,pre-seed 輪大概募得$250k-450k,Seed 輪募得$2–4m,Series A輪募得$5–10mm,可以參考 Pear VC 的簡報,討論最新Series A輪之前的募資狀況。

我們很順利地結束我們種子輪的募資,獲得矽谷最知名創投的投資,是透過部分運氣、部分策略與努力不懈達到的。跨國募資與團隊操作確實不易,之後會另外寫一篇講募資。

第四件重要的事:專注

這大概是最重要的事吧。開公司有無數大小事情必須要你煩心,從公司註冊、員工保密協議、勞健保、銀行開戶、找律師事務所等,這些在你還沒開始真正有一個可行的生意前,就開始消耗你的精力。

你要盡可能減少花心力在這些事情上,最重要的幾件事情必須你做,例如早期募資。但其他事情能夠委外就盡量委外。我們請會計事務所成立台灣公司、用Stripe Atlas登記美國公司、委託美國律師處理股票與投資條款審閱等,都是為了讓我們專注於做好產品,深入了解用戶。Paul Graham 說在最早期時,你應該只要做兩件事:building and selling.

有許多前輩建議我們找營運助理的角色,我覺得這會讓團隊經營更有效率,讓你可以專注於更重要的事情。

創業也會帶來其他誘惑,例如過多的社交活動,太多無意義的交流。你應該要避免這些事情佔掉你太多精力與時間。應該要選擇優良的活動參。不要誤會,我認為透過分享回饋社會非常重要,要與同儕交流,還有非常重要的是:建立你的mentor network。慎選這些mentor,然後花心力維持這些關係,理想上你在每一個領域都有一位該領域專業的人士可以做諮詢。

路程才完成0.01%

以上是創業第一季結束時我的反省。因為篇幅有限,其他同等重要的先留到之後再提,例如招募。全職創業後每一天都很多事,但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有趣精彩。過去三個月我們完成了這麼多,我更期待在2021,我們可以一起完成的事情還有更多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