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的兩難困局

章濤
cowriting space
Published in
2 min readJun 23, 2020

近日,內地的互聯網流傳一則消息,指天貓、京東的店主收到稅務部門的「風險自查提示」,要求企業自查過去三年的漏報問題以及補繳稅款;一時之間,網上一片悲鳴。這種被稅局「秋後算賬」時有發生,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廣泛討論,在於內地電商的「刷單」做法。

對內地電子商貿平台稍有認識的朋友,都會知道「刷單」此一操作 — — 為求在平台上突圍,店主會請人假扮顧客,用以假亂真的購物方式來提高網店排名、銷量、好評以吸引顧客;亦由於「刷單」操作門檻低、潛在收益高,故一直屢禁不止,甚至已是公開的秘密。由此,這則「算賬」消息的出現,帶出了不同問題:中國一直引以自豪的網上銷售數字,每年雙11、女王節等的驚人增長中究竟有多少水分?與一般人都可開戶的淘寶相比,天貓商店的定位是官方認證、知名品牌的網上銷售渠道,偏偏今次卻榜上有名,往後又如何能予人信心?

然而,除了數據真確、商戶口碑等信心因素外,這次事件更揭示出一個久被忽略的問題:電子商貿的稅務問題。當電子商貿蔚然成風,加上電子支付的流行,小店店主能以個人的的微信錢包或支付寶賬戶作為戶口,處理一切業務上的資金進出,就算不為收入報稅,亦似乎無人能知。但其實,在國家對金流監管越趨嚴格、大數據分析盛行的今天,這種「無人能知」,根本就只是自欺欺人的謊言,而一旦政府嚴正執法,涉及金額估計會十分驚人。

不過,要嚴正執法抑或網開一面,其實亦是一個兩難困局。在國家層面來說,假如選擇放寬處理,以目前這種電商配合電子支付的操作模式,必然是對全民創業的有效鼓動,令民眾能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是一件理想的事。但如果留有這扇門,確實難以防範這個漏洞被人濫用,繼而逃稅漏稅。一個問題,令中國的電商發展成了令決策者左右為難的雙刃劍。

不論往後政策是鬆是緊,今次消息一出,好比在小商戶頭上加了一把不知何時砍下的大刀,令其在疫情帶來的困苦下,再加一記重擊。只是,當經濟不景,政府亦缺錢時,類似的開刀必然會持續出現,小商戶在網上商貿的生存空間,亦必定越來越窄。

本文6月23日刊登於《明報》專欄「財科暗戰」;上為加長版
專欄連結︰https://bit.ly/2YpWRP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