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增長日記01|別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反饋黑洞
零、前言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思維增長日記》記錄自己學到的內容,可能是趨勢詞彙、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盡可能會先說明自己的親身經歷,再說說我對這個資訊的看法。
一、什麼是「反饋黑洞」?
在《得到》的一次例會影片,看到羅振宇形容公司最怕一種人-「反饋黑洞」,意思是無論你給他什麼建議或詢問,他都如黑洞一般直接吞下你的想法,但不會吐出任何東西。
以實際工作為例,要請他針對提案給建議,或是對工作提方案,他都沒有任何意見,但他又能執行他獨自運作的專案,這群人有一部份也叫「獨行俠」。
二、發現自己的黑洞
我有類似的黑洞經驗,由於過往不擅長對某件事表態、給評價,久了就對周遭事務無感,但我對這個習慣卻沒感到有任何異狀,直到開始參與社群活動,擔任面試者,才逐漸被刺激「要對你在意的事情做點反應」。
因為如果始終沒有自己的想法,永遠只是一個跟隨者,或是牆頭草,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倒,又或是只能當個乖乖的執行者,不會提出更多建議。
因此在這段時間我算是激發出我的自主思維,開始會判斷一件事這是對的還是錯的,而個別對在哪、錯在哪、可以怎麼修正,不想只當個執行者,而是想要自己的一些意見被看見。
三、怎麼打破自己的黑洞
我從自身案例分享,簡言之是按讚→留言→貼文。
(一)簡短附和→按讚
在臉書上常會看到朋友對不同事物有不同意見,例如倡議事件、政治人物、工作態度等,一開始可能會擔心留言被戰,於是從按讚開始,或更換表情符號(哭臉、憤怒)。
(二)個人評價→留言
接著留一些簡短的回覆,像是「中肯」、「支持你的想法」、「認同」,後來漸漸會在朋友貼文底下留較長的回覆,像是「我覺得這個...」、「我認為是因為...」,讓別人看見我的想法,進而一起討論這個議題。
(三)觀點陳述→貼文
最後則是會開始直接轉貼連結到自己的動態牆,並留下我自己的社群觀察或看法,讓朋友來留言。
四、為什麼要避免成為「反饋黑洞」
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就不想對他人的事情有過度評價不行嗎?我只想做好份內的事。」
我原本也有類似想法,但後來仔細想想,這會因為職業選擇而有所改變,假設你未來的生活、工作,是可以接受你獨來獨往、默默工作、上交專案成果,那當然沒問題,沒有人會太在意你是否給反饋。
但我自己後來的職涯規劃,必須長期與人互動,以活動企劃為例,在活動進行中我就要自我反思「這場活動到目前為止我自己打幾分」、「講師內容下次是否有可以優化的地方」、「參加者進場哪邊不順」,最後結束甚至要把握機會與參加者交流「今天有沒有什麼活動上建議」、「對講師內容聽得還好嗎」。
若是在產品公司上班,則會遇到「這個產品目前使用者評價好或壞」、「負評有多少,需要在意哪些評價」等,在大部分的工作應該都難逃「給評價」這個過程。
五、現在的反饋方式
我讓自己不要成為反饋黑洞的方法,多半來自「自我反思」,使用是非題、疑問句問自己:「這件事目前是好或壞?」、「好在哪?壞在哪?」、「這個意見是對的還是錯的?」、「哪邊可以改善?」、「還能更好嗎?」,強迫自己能有自己的價值觀。
平常偶爾也會針對時事或 KOL 的貼文做內在反思,那自己別成為別人口中的「反饋黑洞」,最後整理兩個總結:
(一)試著內在對話
「這個人的評論是否對的」、「這個新聞背後的涵意」,有些評論沒有特地打字或寫下來,單純是自己內心的思考。
(二)學會設身處地
最近開始會寫些文章,包含我對一件事的看法,像是「如果我是公關團隊會怎麼做」、「如果是我來操作行銷策略會怎麼做」。
《思維增長日記》第一篇結束,之後會陸續更新這個專刊的內容,第二篇傳送門:
上述單純以我的學習經驗來整理,未能涵蓋所有案例,因此都歡迎讀者給予回饋:)
寫於:2020/09/17 (四)。
撰文者:張家惟 Evan Chang,evancwch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