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過去與現在 — crystal:deck log

Crystal Tu
Crystal Tu
Published in
3 min readNov 14, 2015

(紀念2014年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兩週年)

深夜碎碎念。

當初看到這部紀錄片時,剛好距離無國界醫師昆都士(Kunduz)醫院空襲事件不久。當然這裡面有違反日內瓦條約的爭議,但在這裡我不打算仔細討論這件事。整個駐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 (ISAF) 前後有許多國家參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很多傷痛,而Kunduz即是先前德軍的駐紮地。

和英、法兩國不同,德國參與行動以前,跟阿富汗並沒有太多牽扯,沒有參與帝國主義擴張的大博奕,考古挖掘從未過兩河流域。與其說出兵是身為北約組織一員的責任,或者更有一大部分來自911事件的連帶感。在影片中描述的戰略轉換,也顯示出最初不了解阿富汗現況而做的錯誤決策,以及隨著戰事推移,德軍角色逐漸轉變,其中有多少國內政治的爭論與拉扯。

或許,在後911年代,許多人想像的阿富汗,是普什圖人的塔利班。但就如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民族組成十分複雜:喀布爾附近是普什圖人,中部巴米揚峽谷是哈札拉人,北部昆都士則混有烏茲別克人。這則又是因一次世界大戰列強將普什圖人自傳統領域從中一分為二 — 有一半在巴基斯坦,另一半在阿富汗,這個決定,對後來有很深遠的影響,因為信奉遜尼派的普什圖人,和什葉派的哈札拉人向來不合。19世紀發生過三次爭端,最後演變成普什圖人對哈扎拉人的大屠殺,其中還有一次有英國軍事顧問參與,大大削弱哈札拉人的勢力,成了弱勢的少數民族,只能貧瘠的巴米揚峽谷一帶奮力求生。

這時,西方列強沒有說話。直到塔利班掌權,決定炸毀世界文化遺產巴米揚大佛時,才同聲譴責。

自1922年阿富汗建國以來,有一個歐洲國家一直在阿富汗活動,位於歐亞文化交會點的阿富汗,這塊地方在公元前曾是個信奉佛教的希臘化國家,巴利三藏中收藏於小部的《彌蘭王問經》,即是國王米南德一世向佛教比丘那先(Nāgasena)問道的集錄。阿富汗一帶也是佛教造像的發源地,原始佛教不造像,在與希臘文化交流後,留下希臘化風格的大量彫刻、塑像。而這個國家就將這些考古發現的文物,大量運回該國的博物館。

曾經在巴米揚等地考察的日本學者回憶,該國的考古學者,眼裡只有公元前的巴克特里亞,看不見眼前在當地和考古遺跡共存、掙扎求生的哈札拉人。當塔利班炸毀巴米揚大佛時,哈札拉人也沒有出聲,他們已經無法為自己生存土地上發生的事件發言。

他認為,要保護遺跡,必須考慮在該地生活的人。遠在歐洲的博物館雖然可以完整保存,但文物卻失了根,脫離原有的場域,也就喪失一部分連結。

這個國家就是法國。

但比起沒有參與ISAF,同時卻買下Mes Aynak考古遺跡銅礦開採權的某國,這些行徑可能都還算不上惡劣。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blog.cytu.info on November 14, 2015.

--

--

Crystal Tu
Crystal Tu

#maritime #cyber #science #security #technology #policy weekend @oceansays_info @oktaiwan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