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某領域專業的 YouTuber,該如何擴大受眾、創造黏著?

瀏海乖
不只理髮廳
Published in
7 min readDec 30, 2020

新聞常見這種整理:「年度你必須要看的知識型 YouTuber!」「邊看影片邊學習」。雖然有這些推薦,但「叫好不叫座」仍是許多「被」認為是知識型頻道的創作者苦惱的問題。這篇文章想介紹一組我非常喜歡的創作者 -TwoSetViolin,分享他們是如何讓古典樂(classic)變流行(popular)。

TwoSetViolin 示範 LingLing workout,Source: wiki_King of Hearts。好瘋狂的一張照片啊

你曾經在看過哪支很有收穫的知識型影片後,按下訂閱通知,接下來每每看到該頻道新影片上映時,心想「等我有時間再好好來看」,卻遲遲沒有點開的心情嗎?看影片放鬆心情,是大部分人使用 YouTube 的習慣。上學工作一天後,還願意在上頭學東西才是違反天性 XD 。

2020年11月,一份 YouTube 與 Dcard 的發起的問卷調查顯示,有 37% 的年輕人喜歡在 YouTube 上觀看「娛樂/搞笑」的內容,而「教學/知識型」的內容則只有 2%。(註)

「知識型」的稱號,成為有點沈重的包袱。最常見的狀況是,這類頻道訂閱高(觀眾期待自己訂閱了,就有機會多學一點),但觀看少。也因此許多被稱為知識型 的 YouTuber,在傳遞自身領域的專業知識時,仍努力透過娛樂的包裝吸引觀眾注意。

這篇想介紹(推坑)我非常喜愛的創作者 TwoSetViolin,如何透過 專業、平台、包裝,將具有入門門檻的古典樂,推廣給大眾。這也讓同樣是創作者的我去思考「專業 X 平台 X 包裝」,我的三個關鍵字是什麼?也歡迎分享你的關鍵字喔!

專業:古典樂

TwoSetViolin 是由 Brett 和 Eddy 兩個澳大利亞台裔小提琴演奏家,組成的頻道。中學在數學補習班認識的兩人,大學從昆士蘭音樂學院畢業後,2014 年開始拍 YouTube 影片,2016 年離開了各自所屬的雪梨交響樂團和昆士蘭交響樂團,成為全職 YouTuber。

平台:YouTube

TwoSetViolin 希望透過 YouTube ,以有趣的方式將古典樂帶給更多年輕觀眾;他們早期做了許多 cover 的影片,例如冰與火之歌的主題曲。而真正讓他們爆紅的並不是純粹演奏的影片,而是當他們將演奏家的身份用短劇、刻板印象的方式,製作成搞笑的內容。對我而言,他們不再是「在 YouTube 上演奏音樂」,而是「介紹古典樂的 YouTuber」。

同樣概念,阿滴英文阿滴曾說過:「我不是在 YouTube 上教英文的人,而是想要成為教英文的 Youtuber」。兩者差別在於,將自己定位在 YouTuber 時,你會去思考 YouTube 的生態長怎樣?有哪些觀眾熟悉的內容?

所以 TwoSetViolin 會回應觀眾敲碗、要大家「訂閱按讚開鈴鐺」、會跨界和別的創作者 feat. (TwoSetViolin feat. Uncle Roger)、做各種挑戰、react 類型的影片、還會跟時事。

與臺灣小提琴家曾宇謙的合作

除了 YouTube,從臉書粉專到這三年的 Instagram,越來越多的知識型內容在不同平台發酵。創作知識濃度比較高的內容時,也可以思考「這個平台乘載了哪些獨特文化?」而「我的內容該如何呼應?」。像是在 Instagram,就得搭配更美的圖片,並穿插人物溫度等等。

包裝:迷因喜劇

TwoSetViolin 最吸引我的,就是他們的「世界觀」:他們以迷因喜劇的方式,將古典樂變得流行。主要的世界觀包括:

  • LingLing 40 hrs: 「你看隔壁小明,年紀輕輕就已經blah……」這句話聽起來熟悉嗎?TwoSetViolin 就玩弄了這樣的亞洲父母刻板印象(也可能就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創造了 LingLing 這個虛構的神童。他不僅琴藝高超、每天練琴 40小時,而且將來還會當醫生 XD。
    在 TwoSetViolin 的影片裡,也常常 react 各地年輕演奏家的表演影片,並封他們為 LingLing。除了音樂上的賞析,還搭配上 Brett 和 Eddy 自尊心受挫的表情,讓欣賞古典樂表演變成一場實境秀,不再嚴肅不可親 >> 擴大受眾
  • LingLing workout: LingLing 的訓練課程包含邊搖呼拉圈邊拉琴、左右手交換等等。TwoSetViolin 會邀請知名的演奏家,挑戰這些課程。對於外行人來說,可能起初是覺得演奏家被整很有趣,但接著因此發現演奏家厲害的一面,然後主動去搜尋他們的音樂表演 >> 擴大受眾
  • Practice: 「你今天練習了嗎?」延續 LingLing 的世界觀,同樣用亞洲父母逼迫小孩練琴的口氣,在影片的結尾要觀眾 Practice,而且要像 LingLing 一樣, Practice 40 hrs! >> 創造黏著
與小提琴家 Hilary Hahn 挑戰 LingLing workout,非常有趣

他們也在 reddit 開了 subreddit,搜集粉絲製作的迷因圖、發現的 LingLing,並定期做 meme review 和各種粉絲向的 react 影片,維持互動(粉絲真的非常瘋狂死忠,甚至還有人寫 Brett 和 Eddy 的同人小說)。

建立世界觀能讓觀眾知道「可以怎麼和你互動」,用這些「行話」拉近與創作者,與其他觀眾的距離;甚至當觀眾也能參與世界觀的建立時,更會讓他們對於這個小圈圈更有歸屬感 。

但…...到底為什麼需要擴大受眾、創造黏著?

沒有為什麼!因為其實也不一定需要!

越來越多的粉絲、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影響力,似乎是大部分創作者追求的目標。但這些目標真的有必要嗎?在追求這些目標前,不妨停下腳步想想

我想分享什麼?為什麼想分享這些?
我的觀眾在哪裡?觀眾想聽什麼?
該如何維持創作能量與資源?

同樣是音樂專業,TwoSetViolin 以知識濃度較低的內容,吸引 300 萬訂閱者,然後透過廣告流量、商品、外加群眾集資的支持,持續做想做的事;但也有像「好和弦」一樣,內容超級紮實,觀眾小眾但觀看目標更明確,然後選擇不開廣告盈利,而是用課程、接案等等方式,維持頻道經營;或者像「笑哈哈」與「江老師」一樣,開頻道只是興趣 XD。

能擁有一項專業,是件幸福的事;還願意將專業分享給更多人,則是觀眾們的幸運。祝福每個創作者能找到持續創作的動機與能量。

相信你都看到這了,一定花了些時間閱讀吧!
你的鼓勵將支持我繼續寫文章。
如果你喜歡這類關於 YouTube 生態與創作者的觀察,
請幫我拍30下 以上的 clap👏 吧!
如果想看到「坎城創意獎介紹」這類,
我平常搜集靈感的記錄,請幫我拍20~30下 clap👏 吧!
如果你只要關於行銷、創作、數據分析、甚至科普文章都能願意吃
看來你和我很像,請幫我隨意拍手 clap👏 吧!

更多的 TwoSetViolin:

  • TwoSetViolin 官網:一點進去就有彩蛋「你今天練習了嗎?」
  • 2018 年為了世界巡迴演奏會,在街頭無間斷演出,並搭配 KICKSTARTER 集資 ,最後募得56000澳幣(約台幣100多萬)
  • 來臺灣時的vlog。小時候住在臺灣的兩人,2017 年曾在臺灣演出。 2018 年的世界巡迴,及原本預計 2020 年的演出,臺灣也都是巡迴地點之一
  • TwoSetViolin 服飾品牌,經營得像潮服一樣。但仔細看,有些衣服上寫著 Practice 40 hrs呢!

註:此問卷已結束,無法更詳細確認如何定義「娛樂/搞笑」或「教學/知識型」。不過從 Dcard 的街訪影片推測,端看受訪者「自己覺得」平常看的,屬於哪一類。

--

--

瀏海乖
不只理髮廳

現職臺灣吧 編劇/製作人。瀏海總是分岔,但思緒試圖清晰。 喜歡說故事聽故事,還有貓。聯絡信箱 :ireneliang053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