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台北電影節:在這些電影裡沒有哭的女性們

《千禧曼波》(2001)、《川流之島》(2016)、《笨鳥》(2017)

C Yo Lin aka CY
Diskurs / Inschriften
Jul 14, 2017

--

雖然也許我愛的根本就不是你
雖然也許我愛的只是想像的你
全心全意愛過 那個
叫做愛情的東西
雖然混亂到天經地義
甜蜜到不可思議
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混蛋們
(作詞/李格弟)

印象中,一次和室友L聊到北影選片的題材時,我說L通常選擇方向偏女性視角,L說我多偏LGBT題材,不過事實上我自己並不太會刻意挑選相關類型,除非敘事背景相當讓我感興趣,否則都會希望可以整理出均衡的片單。

例如這次分別挑選的三部電影,它們各自的敘事背景關聯性其實並不高:
《千禧曼波》從女主角Vicky的視角回顧過往的自身感情歷程如縈繞不去的束縛,像咒語、如催眠般的包圍;而成為去年電視金鐘獎大贏家的電視電影《川流之島》,以國道人工收費站即將全面裁撤作為背景,陳述女性收費員背後的生命與家庭困境;入圍本屆國際新導演競賽的《笨鳥》則是透過中國青年導演黃驥的女性經驗,從一位偏鄉高中女孩的眼裡,吐露出無知困惑的年輕生命如何面對與性多重纏繞的人際議題;不過,它們卻也都不約而同地,透過女性角色陳述大環境/真實的日常下的社會性別生活處境。

這讓我想起在第5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女主角獎前有一段小表演是邀請李宗盛演唱《油麻菜籽》,這部電影改編自如今自稱為「兩性作家」的廖輝英女士的同名小說,文案介紹上總是寫著:「油麻菜籽」比喻女人的命運,說她們像油麻菜籽一樣隨風飄散 ,落到哪裡長到哪裡,好似對傳統女性的既定印象,面對生命裡的大風大浪表現得隨遇而安、能忍則忍的刻板生活樣貌。

《油麻菜籽》李宗盛版
《油麻菜籽》蔡琴版

我一直認為許多電影若能夠不刻意強化女性在日常生活裡如何斡旋於男性的情感掌握與權力支配,我們便可以從最枝微末節的互動關係、行動與情緒之中,看出異性之間的包容與忍耐程度,日常生活的性別支配多自最尾節的端點向內蔓進,我們所見的儘管在最為表象的位置,點出的性別權力問題長期便打轉在一樣的端點,但有了一個粗略開端,便即有了後續向前探深的性別互動可能。

《千禧曼波》裡舒淇所飾演的 Vicky 與段鈞豪飾演的豪豪,看待 Vicky 三番兩次被剝奪個人隱私,老被豪豪搜索她身上任何的物件與發票,控制人如控制寵物般的操控,或如毒蟲一般透過嗅覺侵犯 Vicky 的身體。舒淇在金馬52入圍受訪時說,「女人啊,最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忍』。」

這一句話,似乎與她在《千禧曼波》裡的角色性格完全呼應,也是她自身的本色演出,角色周圍環繞著無數個男性角色,像是對她溫柔的捷哥,一起去北海道夕張的男孩,千變萬化卻也十分迷離難以捉摸。

尹馨在《川流之島》的演出亦是令人高度激賞,打從2008年便與獨得三項金鐘獎個人獎項的導演陳慧翎合作《與男友的前女友密談》,兩人拿下當年迷你劇集編劇獎,她一上台就說:「原來爆乳也能夠寫劇本(得獎)」,這句話便望穿了過往大眾社會面對女性特質(例如:胸大無腦)的固化偏見樣板。

在《川流之島》中,從作為國道人工收費員的中年婦女髮型與裝扮,面對陳鼎中飾演的兒子無法理解的校園愛情與外界壓力,情緒高張卻仍能不動聲色在鏡頭面前表現出高度節制、不濫情卻壓抑的狀態。

此外一反過往的女性角色面對困難常訴諸於大量崩潰、落淚、甚是無助的情節,尹馨面對不同多樣的對手角色,例如在戲中面對生活卻瘋癲往常的鄭人碩,當中兩人互動的多樣化情節,如多次的性交易都能呈現兩人情感流動之間的支配分佈(從男主控女,最後變成從女主控男),鄭人碩帶著母子到河邊野餐,又或者是在收費站多次的相遇,複雜而多層次的細節分佈其中。尹馨幾乎完全掌握了全片情節的角色情緒張力以及對話和行為互動的收放程度,有相當高機率獲本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之潛力,不容小覷。

最後提及《笨鳥》的女主角,年僅19歲的姚紅貴。
以一個高中青澀女學生林森的視角,長期缺乏家庭照護,日常生活多只由祖父母照料的背景作為開端。從中國湖南的鄉村出發,青春無處可去,各種慾望卻壓抑而早已四處流竄,女主角林森時常外面穿著一身高中體育服與外套,騎著與她身形相符的腳踏車在這街區裡到處溜達,這生活看似恣意妄為卻危機四伏。面對學業壓力,在校園裡長期被其他女同學的排擠與霸凌,冷靜盜賣這些女學生的手機作為報復手段,卻又得面對男性的性與暴力危機,充斥著無知與混沌的湖南偏鄉氛圍。看似主角犯了錯誤應該被譴責,而背後卻又隱含著更多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多層次的權力支配。

《千禧曼波》、《川流之島》與《笨鳥》的女性角色演出有些共通特點,在情節面前通常高度容忍,但非落入傳統的忍一輩子的情狀,做為主體的發話者,達到無法忍受的門檻時仍有其出口。她們在電影裡說出真心話,而這些真心話不只是說給電影裡的角色聽,更多的,是說給觀影者們聽。哪怕真心話已在戲院上播了數千萬次成了陳腔濫調,換了一批觀影人們都能因為不同的日常生活結構而滲透出不一樣的觀影經驗結晶。如今許多看似委曲求全、一忍再忍的社會情態,性別上情感互動的角力戰早已在電影院裡上演萬次不下,才會更能體悟真實生活裡面對多樣情感的人際關係之中,尋求成為自己的模樣,早已成了不可能的事。而這些女性角色與演員,她們成了社會寫實樣貌描繪的多種條無邊幅的延伸線,如此重要且不可多得。

▲ 有關【第19屆台北電影節】的其他觀影閱讀

--

--

C Yo Lin aka CY
C Yo Lin aka CY

Written by C Yo Lin aka CY

以 CY 行走數位江湖,橫跨人文社科、科技與媒介研究的雜食者。內容與藝術工作者,手寫字視覺與電影評論是副業。曾任《鳴人堂》執行編輯、現為《大人學》的內容暨Podcast製作人。擅長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為新系統、提出不同的思考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