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選校大哉問

Joyce Du
Joyce的矽谷生活日記
Jan 1, 2020

我搬家啦!2023/01起,所有新文章都會發佈到我的新網站,這篇文章的完整內容,可以點擊這邊繼續閱讀。歡迎來看看🌟

提到出國留學,第一個問題應該就是「去哪」吧?

全世界有成千上萬所高等教育機構,越往上專業越分越細,在申請前,如果先選定一個範圍再進行搜尋,可以有效避免迷失在琳琅滿目的校系選擇裡。我當初設定的是「北美,和語言或教育有關的碩士學位學程」。

2018年9月開始申請後,我才慢慢瞭解了申請美國學校的各種眉角。這篇就來跟大家分享我認爲應該考慮的條件(排序不代表重要程度):

1. Ranking (QS, US News)

剛開始申請的時候,我曾認為「排名是亞洲人在看的,先想辦法出國再說」,但是多做一些功課之後才發現,其實每一種指標都是判斷學校競爭力的重要依據,申請者會參考,往後工作的雇主也會參考。

最廣爲人知的QS排名裡,Academic Reputation(學術聲譽) 便佔了40% (資料來源);而US News (Graduate Schools),則是最看重質量評估(40%)、師資力量(25%)、與研究活動(25%)(資料來源)

如果已經鎖定了幾家學校,排名可以顯示他們在學術產出、師資等方面的差別;如果還沒有鎖定任何目標,參考排名可以幫助建立初步概念,之後可以再根據自己的條件決定該申請哪些。在看QS排名時,我也發現有些原本印象中非常有名的學校,其實排名並不如想像中高,有許多前幾名的學校反而是從來沒聽過的。換個角度想,參考排名的重要性並不是要讓自己困在名校迷思裡,而是要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有什麽選擇。

2020最新QS排名查詢 | US News Ranking 查詢

然而,學校的整體排名不等於科系排名例如Georgetown University(喬治城大學),2020QS整體排名226,語言學卻是40,政治學甚至是15!在做功課的時候,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想申請哪個領域,不妨也查一下那間學校的那個專業評價如何吧~

同時,因爲不排除學校透過增聘教職員、大量產出論文等方式刻意提高排名的可能,高等教育界很小,這些小動作都會影響到該專業的口碑,進而影響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所以雖然可以設定「非XX排名前200的學校不唸」,但其他因素(科系排名/品質/口碑、近幾年的排名變動曲線、校友回饋、學生多樣性等等)應該也是同等重要的考量。

2. 地理位置(工作機會/社交生活)

如果出國念書的目的是留在當地長久發展,學校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關鍵了。假設你的目標是進矽谷,西岸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假設你想在華爾街玩股票,那當然就選東岸;假設你想到ETS工作,最好就離總部近一點。許多公司會到附近的學校校園徵才,而離總部比較進的話,也比較容易得到on-site interview的機會。

這時候一定有人會說:「可是我畢業之後真的打算回家耶!」

就算如此,我還是認為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地理位置。

2019年一月,我同時錄取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 (UIUC, 伊利諾香檳大學)和University of Maryland(馬里蘭大學),最後促使我選擇馬大的關鍵,除了芝加哥去年冬天零下三十度冷死人令人害怕之外,就是我知道自己實在不是受得了無聊的人。UIUC在一片又一片的玉米田裡,要我花六小時往返芝加哥市區,平常只能在家唸書,我做不到!!

正是因爲畢業後打算回家,才更應該要把握短短的時光(碩班的話),好好體驗當地的生活吧!如果去任何地方都要好幾個小時,花掉的時間成本不説,買車或車票/機票的費用一定也不少,所以在選校時,也思考一下自己想要的的生活模式吧~(雖然去了馬大之後還是時常待在家…)

3. 學校資源(獎學金、打工、教職員競爭力、研究、求職)

不論是念碩還是攻博,研究所生涯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也因此學校在這方面能夠給什麼幫助,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生活品質和職涯發展。

提到生活品質,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條件了對吧。和台灣大學相比,外國人(foreigner)和非該州的居民 (out-of-state citizen)的學費是非~常高的。根據學校和科系不同,一學分從1850到2200USD都有,還不提保險、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其他基本開銷。關於生活預算的部分之後我應該會單獨寫一篇詳細記錄一下。

基本上美國學校不太給碩班學生全額獎學金,就算有的話也非常競爭;至於TA-ship, RA-ship, grader等等工作機會,有的可以減免學費,有的則是以月薪的方式支付。如果財力不是非常雄厚的話,在申請時一併查好學校在財務方面的需求和所能提供的幫助,會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除此之外,也可以留意學校/系所的資源是否豐富。例如:除了正規的學位學程外,還有沒有其它可自由選修的相關學程 ?和自己領域相關的研究機構/學者多不多?是否有完善的career center可以咨詢求職相關資訊?國際生是否受到平等的待遇?

4. 校友評價

學校為了招生,會在網站上呈現最吸引人的一面,被生火之後,記得多找找校友回饋平衡報導一下。一開始可以簡單Google「XX program 評價」,參考一下大家都說什麼,我自己常用的網站,除了ptt studyabroad版以外,還有The GradCafe和中國的一畝三分地。除了可以在萬念俱灰的時候互相取暖之外,也會得到很多實用的回饋和申請資訊。

另外,幾乎每間學校都會有台灣學生會(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有些只會讓已經確定入學的學生加入,有些則是以Facebook粉絲專頁的形式營運,通常的學長姐們都蠻樂意回答相關問題的,從他們身上可以得到學校官網和新聞報導都不會有的第一手資訊。幸運的話,甚至可以遇到和自己同專業的學長姐。當初入學馬大前找到的天使學姐就給了我超級多幫助!

5. 預算

最現實的問題來了。出國的這幾年到底想花多少錢、可以花多少錢?

從英檢(報名費、寄成績費)、寄送文件(有些學校要求紙本資料)、學校申請費(USD$70–120不等,不退款)、簽證(大約一萬元台幣)、到錄取後的deposit(佔位費,每間學校不同)、機票、房子押金、健檢和預防針…。我申請了六間學校,出發前大概就花掉台灣公立大學一學期的學雜費。開學後,不論多節省,學費、住宿費、生活費都絕對不是小開銷,

收到錄取書時,也會一併收到一年需要準備多少錢的明細 (就是簽證要求的最低財產證明),想靠兼職打工存到學費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有的人會選擇公立而非私立,選擇給獎學金但排名不是最高的那間,選擇不用挨餓也能生活的那間。一肩扛起幾百萬學貸是勇敢的,選擇可負擔的選項也是勇敢的。如果你正因出國的預算所苦,祝福你最終找到自己的歸屬。

寫在最後

其實如果要詳細條列選校注意事項,這篇文章應該還要更長。根據出國的目的不同(單純因爲興趣、想就業、想體驗當地生活、想長久留在該國),上面那些因素的重要性也會不同,申請過程中一定也會出現這篇文章完全沒提到的事情要思考。

這篇最初是在2018年9月發佈在我的痞客邦,上面的内容是半年後爲了Medium的排版稍加修改過的,主要是想記錄自己當時的想法,也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們參考。半年過去了,發生了很多事情,我也還不知道當初的決定正不正確。不過也許根本就沒有正不正確,而是自己能從這個經驗中得到什麽。只要是當下認爲最適合自己的,那就別猶豫吧!每一個深思熟慮後的決定,都是值得祝福的。

--

--

Joyce Du
Joyce Du

Written by Joyce Du

“浪漫之後就是生活。” 2019夏季來美,研究所畢業之後搬到加州灣區,主業是想東想西、寫文章、料理、看可愛的貓咪,副業是recruiter。#nontechinthe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