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2022年11月號
是的,這篇有點遲。五月還在讀去年11月的《科學人》,可見方包出世後雜誌進度落後多少。
但這期有些文章覺得值得寫筆記。
〈南丁格爾的資料革命〉講「護士之母」如何以創新的資料圖表(現今之infographic也)突顯士兵死亡率不合理地高、而且死於疾病多於敵人炮火,引起公眾關注,迫使軍方改善軍醫院環境。其實先前醫護罷工求封關時,也有人對指責醫護罷工有違南丁格爾精神的人提出反例,指出南丁格爾的貢獻不只在病床邊,而是透過政策倡議改善士兵待遇。這篇文章可當成新書推介,作者新書《南丁格爾、死亡率和衛生圖表》(Florence Nightingale, Mortality and Health Diagrams)推出,希望快點有中文版吧。
〈有毒黏液助長大滅絕〉初看並不新鮮,從化石找古代全球暖化災難事例的研究,一直都有。這篇的重點是原來暖化不只是暖化,之所以釀成大滅絕,還因為水體發生嚴重藻華(香港稱紅潮,其實不一定是紅色)。而除了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提高都有利藻類和細菌大量繁殖外,陸上野火蔓延亦產生大量有營養的灰燼,再加上樹木燒燬後水土容易流失,營養灰燼沖進水體後就導致嚴重藻華,變成一片毒水。於是不只陸上,連水中生物也無法倖存。這正是作者在二疊紀晚期大滅絕地層發現的事。
恐怖的是,二氧化碳增加、氣溫上升、水體富營養化,現時也是三者俱備。
〈邀原始人來吃飯〉是《六格格的宴席》的書摘。分析古人類適合吃甚麼本身已經很有趣,但為了寫介紹文找書籍資料才發現原來重點不是古人類,而是不同年代的歷史名人吃甚麼。更有趣的是,作者是香港人黃震遐醫生伉儷。
黃醫生本人也寫過不少書,有些我也覺得有趣買回圖書館給學生看,可惜暫時還未有時間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