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數據應用及道德隱私

Jacky Sü
DakoData
Published in
Jul 20, 2021

台灣於 2021 年 5 月開始疫情加劇,此時為了更加有效的保護人民的健康安全並且及早發現與確診者可能接觸過的潛在風險者,政府提供了許多工具來進行管控與防範,而這些工具其實也運用到了數據科學,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吧!

iPhone暴露通知、臺灣社交距離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其實在iPhone ios13.7 2020 年 9 月 1 日發布時,就加入了新的暴露通知功能,不過此時在台灣還無法使用這個功能,直到 2021 年 4 月 13 日時,衛福部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發布「臺灣社交距離」app,這時不論 Apple 或是 Android 使用者才能夠透過這個App來得知是否與確診者接觸過。
透過這個 App,手機就像是變成一個小型「數據資料庫」,會透過藍芽接觸的訊號強弱來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並且紀錄下 14 天內的接觸史的隨機ID 數據*,由於並不用透過註冊及個人資料,因此在隱私權方面算是非常的保護使用者的個人資料。
在這樣的機制下,每個人的手機都收集了許多數據,等到確診者上傳了隨機ID,經過 App 的後台機制與手機內收集到的隨機 ID 進行比對,若是符合,就能知道是否與確診者是否接觸過,除了能及早自行居家隔離,也保護身邊的每一個人。

*臺灣社交距離 app 隨機 ID是利用藍牙技術記錄接觸對象去識別化資料,該去識 別化資料是由使用者手持裝置每 15 分鐘自動生成一個隨機的、 不可回溯的、無法還原的雜湊值(Hashed ID/隨機 ID),且每 次的隨機 ID 皆不同,相關接觸資料僅儲存於個人手持裝置端 14 天。(引用自臺灣社交距離App常見問答集)

疫情警示簡訊(細胞簡訊/類細胞簡訊)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第一次使用到簡訊向民眾示警的情況是在 2020 年 2 月 7 日,由於鑽石公主號於 1 月 31 日停泊基隆港,當時船上有確診者下船觀光,因此政府特別傳送給當時位在北北基內的民眾簡訊示警,但這樣的會導致 1 月 31 日人在北北基,之後卻不在北北基的人收不到,而這種簡訊類型就是「細胞簡訊」,也類似地震發生時的國家級警報,這部分就比較跟數據資料無關,而是以個人當時所在地較有關聯。
實際跟數據應用比較有關的則是「類細胞簡訊」,由於手機接收訊號時,基地台也會留有手機的登錄資料,因此透過這些的資料,可以比對出特定時間內與確診者同時連線到基地台的手機號碼,以此傳送示警簡訊。由於是透過基地台登記的數據,也因此在基地台密集的地方,這樣的識別方式越準確,但若是郊區基地台不密集,就有可能會誤判。
由於是透過基地台登錄的資料,雖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表示:「類細胞簡訊是去識別化方式發出,無從辨識特定當事人,簡單來說,僅是對那支曾經同時、地的手機發出簡訊,而手機持有者的姓名、其他資訊等都不會被露出」,但由於是未經使用者允許就透過電信業者取得資訊,因此仍有侵犯隱私的疑慮,所以政府之後也推出了實聯制的方法。

疾管家實聯制

圖片來源:行政院

2021 年 5 月 19 日隨著台灣疫情升溫,因此推出了簡訊實聯制,只要掃描店家 QR Code,即會出現「場所代碼限防疫目的使用」文字,直接發送簡訊到 1922 即可完成實聯制,不用另外填寫資料。這跟上面的「類細胞簡訊」一樣會把數據資料存在電信業者的資料庫,指揮中心也說明,為確保「個資保護」,各場域所蒐集的民眾個人資料,均要指定專人辦理並善盡資料保護責任,最多存放 28 天,之後必須刪除或銷毀。
由於是主動進行實聯制行為,因此跟類細胞簡訊方式比較起來似乎更不侵犯個人意願,但因為新聞中卻指出近日發現刑事警察局在搜索票聲請書中,利用嫌犯以實聯制發送的簡訊鎖定行蹤,這部分已經與原本的目的有所抵觸,因此也值得讓我們思考,若是提出自己的資料到數據庫,那資料是否會被挪作他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嚴守數據道德與隱私權

透過以上三種疫情之中的數據運用方式,可以了解到我們生活中其實很多事都是跟數據分析及比對息息相關,但當你的數據被運用時,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數據道德與隱私權」,而我們 DakoData 絕對會嚴守這道界線,客戶可以放心將資料交給我們,我們分析只會透過客戶給的 csv 資料或透過 API 串接進行分析,並不會侵犯客戶的隱私,因此放心把數據交給我們吧!
(立即申請免費使用DakoData產品 )

對 Dakodata 跟資料科學有興趣嗎?

快來我們的官方網站看看吧👉 www.Dakodata.com

歡迎 Follow 我們的 Medium 以及追蹤我們的社群平台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kedin

若有需要也歡迎直接聯絡我們

--

--

Jacky Sü
DakoData
Writer for

透過文字的書寫,讓更多人的生活能夠因為我的文字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