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國交換的申請文件

胡乃中 Hu Nai Chung
Daniel @ Europe
Published in
9 min readOct 29, 2018

--

緣由

最近陸陸續續有很多朋友問我可不可以讓他們參考我申請交換的文件,我很樂意給大家看履歷或動機之類的。但後來想想,如果只是參考寫好的文件好像沒什麼參考價值,所以我想把當時為什麼這樣寫的動機跟緣由寫下來,這樣應該會比只看文件本身來得有價值。也因為之前參考過很多學長姊的,他們也給了我很多意見,才讓我完成最終版的文件,所以也想用這篇文章感謝他們!(感謝琮仁、方淵、埝歆之前的幫助!!)

除了如何準備申請文件之外,文末會提到為什麼當初我會想來馬斯垂克大學交換,讓最近在煩惱如何選校或是排志願的同學參考~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這篇分享我的個人經驗,如果想不到能寫什麼的話,希望會有幫助。

正文

在分享之前,先說一下我申請當時的背景:我同時有申請校級跟院級的交換計劃,GPA平均大概是4.08,沒有參與過院級的Buddy Program,但有一些院級辦的國際交流活動。最後我得到的排序是校級13%左右,而院級是4%左右。

校級跟院級的交換文件不太一樣,校級主要是中文履歷跟中文的讀書計畫,而院級則是英文履歷及英文的申請動機。因為我院級的排序比較高,所以接下來會以院級的文件為主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英文的比較難寫,所以我先把院級的處理完再去準備校級的文件。有些人中英文履歷是把英文直譯成中文,但我覺得英文履歷的排版改成中文很奇怪,所以我花了蠻多時間在改中文履歷的排版。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院級應該比校級來得好申請,聽說名額比申請的人多,所以先把院級準備好應該cp值比較高。

僅供參考:中英文履歷不同排版

申請動機

一開始在寫動機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樣只用一頁來說服教授「我是一個非常值得您推薦的學生。」期中考跟交換文件全都擠在同一個時刻,我常常是開著申請動機的word檔想了很久,想不到東西之後就跳成上課的ppt來準備期中考。後來開始比較有頭緒的時候反而是把電腦闔上之後,開始在紙上畫架構的時候才真正地想到我該寫上哪些東西。

履歷我是拿大一投實習時的履歷改一改拿去用,主要把時間花在寫申請動機上。我假設審閱動機的人都是教授或是國際事務處的幹事,並以這樣的前提進行撰寫的。接下來我會提到我當時寫動機的三個tips,可能會聽起來跟寫cover letter的tips蠻像的,但後來想想這某程度來說好像也是一種cover letter吧。

Be linked to your resume, well-structured, and specific.

  • Be always linked to your resume

申請的文件中只有履歷跟申請動機是自己書寫的,而我猜教授應該也是看完履歷再看申請動機,或順序相反。所以如果兩份內容是有結合的,應該會讓教授覺得你的動機是建立於過往的經驗,相較於沒有連結的動機會顯得你更有動力去交換。不然有些動機聽起來真的會蠻空泛也跟你過去的經驗結合不上來。

我覺得履歷的部分沒有什麼好分享的,畢竟大家活動經驗都不太相同。但我覺得如果有國際交流的相關經驗就盡量寫出來。雖然院國際事務處只有說Buddy Program能讓申請文件加分,但我都會盡量把國際交流的活動寫出來,也有特別強調參與過國際事務處辦的活動。ICL這類型的課程,雖然他不是管理學院辦的,但至少跟國際交流有關,其他的像是狀元營(兩岸學術文化交流…)、馬歇爾商學院個案交流活動這些我都有盡量放上去。

把跟國際交流有關的經驗都列出來之後,就可以思考如何把這些經驗跟你的動機做結合,這樣能讓申請動機看起來跟別人不太一樣。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沒有結合個人經驗:

「我想要出國交換跟外國人分享台灣的美」→聽起來好像很獨特,但其實每個人都想得到。可以做個簡單的測試來驗證你的動機夠不夠有個人特色,如果把申請動機上的個人資料欄遮起來,別人能不能馬上辨認出這份動機是你的而不是其他人的?

結合個人經驗:

「過去我負責接待來訪學校的團體,過程中發現很多貴賓及學生都很喜歡台灣的風景及文化,但自己常常都不認識這些文化或是沒看過這些台灣的景色,因此我想藉由這次機會去更瞭解台灣的特色,並且帶著這些內容分享給更多的外國學生」→結合過去的經驗,能夠加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動機跟理由,進而說服教授我真的想要做這件事情。也因為有結合了過往的個人經驗,所以把資料欄遮起來之後還是有辦法辨識出來這就是我的動機(如果教授有認真看我的履歷啦XDD)

  • Be well-structured

院級的申請動機一開始寫真的會很不知所措,完全空白的一大格欄位,除了不能超過一頁之外就沒有任何其他的限制。

申請動機制式的欄位加上我自己列出的架構

那時候我覺得如果整個欄位打滿字會讓教授看得很累,所以我就想「教授最想從申請動機裡看到哪些內容?」因此我大致分兩個部分來寫:第一個部分先寫為什麼我想去交換?第二個部分再寫交換的過程中我能獲得哪些內容?分成兩個段落來寫,我覺得能讓動機變得更有架構,也能讓閱讀者更快抓到我想要傳達的內容。但這個部分我跟我的朋友討論過後,他自己是用類似托福寫作的方式用整篇文章來說明「交換學生這件事很值得。」所以要不要這樣分段,這樣子來論述你的動機就見仁見智囉!

當然這兩部分的內容要想盡辦法扣合你過往的經驗,也就是第一點所說的要結合你的履歷,有了架構之後就要開始想辦法讓你的內容變得更精確,也要試著讓你的動機與眾不同。這部分會在下一點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 Be specific and special

一開始我先想會是誰來看這份履歷跟動機,假設會是教授來審閱這些文件的話,那我的文件要怎麼樣才能從數百份文件中脫穎而出,他們要怎麼樣才能被我說服我值得他們推薦,進而獲得比較高的排序?雖然這聽起來很喇叭,但一埋頭開始寫的時候常常陷入一個漩渦,反而會讓最後的結果看起來跟大家都大同小異。現在再回去看我第一版的動機時會覺得怎麼內容很像,但最後的那個版本好像更有說服力(感謝許多學長姊一直幫我看內容)。

如果動機裡面只是提到「我想要到當地體驗不同的文化、我想要到歐洲各地旅遊、我想要踏出舒適圈」這樣的內容的話,反而顯得很空泛,感覺沒什麼特色,畢竟大家想出國交換的動機跟理由其實都差不多。

但如果你寫得更清楚、更仔細、跟你過往的經驗有更多的連結時,教授會覺得「你是真的有認真想過為什麼要出國交換!你在交換前已經具備了那麼多能力去出國啊!」如果你之前都有過這些經歷了,教授當然會相信你在國外交換的時候肯定會產生更多價值之類的。

這邊我想用我申請動機裡面的一個段落做例子

如何讓你的想法更specific

一開始列了很多出國交換的理由,但每個理由都聽起來很空泛,像是上圖的第一個方塊「想讓外國人瞭解台灣。」一開始我就照著這樣的內容開始寫下去,但我覺得越寫越發散,反而跟我原本想要傳達的內容不太一樣,而且好像也沒能說服教授說「恩,這個學生真的很想去交換!」

所以我開始問自己幾個問題,試著讓我原本的動機變得更具體,同時也連結過往經驗讓這件事情看起來更有說服力,也試著較其他人的動機更特別一些。以下列舉一些我當時問自己的問題:「這件事一定得去交換才能做嗎?」、「是什麼原因讓我想要做這件事?」、「我要在交換的時候做哪些事情才能達到這個目標?」最後我就這樣一問一答下把我原本申請的理由變得更具體一些,最後再把這些內容用英文打出來。

我覺得這樣做有個好處是不會讓你的動機變得很空泛,而且這樣做能真的讓你思考為什麼要出國交換,到現在再重新回來看我的申請動機,我實踐最完全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想要讓更多外國學生認識台灣,所以我做了POSTaiwan這個計畫吧。

以上大概是我寫動機的整個過程,一開始我列了幾個理由,然後開始盲目地寫,但發現越寫越發散只好打掉重練。之後我就開始想說要怎麼樣會比較有架構,怎麼樣能跟其他的同學有一些差異化,所以開始就照著上面的邏輯這樣寫下去,最後應該還算寫了一篇不錯的動機吧。

Be linked to your resume, well-structured, and specific.

除了這三點之外,如果要寫更好的話,最重要的是要請別人幫你看!!

最後提一下為什麼我選馬斯垂克:因為這輩子還沒到過歐洲,想說這個機會難得可以到歐洲交換,順便用有限的預算就能玩到很多國家。所以一開始我把目標設在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這幾個歐洲比較核心區域的國家。但自己沒什麼語言天份,不會法文德文所以只能選擇英文比較通用的荷蘭。至於為什麼最後會選馬斯垂克,主要是因為看到埝歆學姊的分享,覺得用PBL的上課方式跟台灣截然不同想要來試試看。

實際到了馬斯垂克之後真的覺得上課方式截然不同,但除了這個之外,馬斯垂克是一個很純樸但又不至於匱乏的城市。不會像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這種大城市那麼喧囂,但也不至於到出了宿舍只有草地那麼荒涼,走路6–7分鐘就能買到生活起居、茶米油鹽醬醋茶各種東西。印象最深刻的即是「即使離你很遠的車,看到你要過馬路,它會慢慢減速並在你一公尺之外就停下來等你過馬路。」(雖然馬斯垂克很多人會偷腳踏車啦... 冠名被偷了一台QQ)

希望這樣的分享能讓不知道動機能寫什麼,或是不知道要從何下手的同學有些幫助。也希望大家都能順利找到自己最想要去的國家跟學校交換,祝大家期中順利!

--

--

胡乃中 Hu Nai Chung
Daniel @ Europe

Internet, Gaming Industry|Monetization & Strategic Planning|Shanghai &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