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私密影像外流之痛」數位專題製作筆記

Helene Chien
DD Story Hub
Published in
Sep 14, 2020

嗨,我是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實習數位編輯。今年7月,我們推出了數位專題「私密照外流之痛:誰讓我淪為國家認證猥褻物?」,探討私密照外流犯罪中法制面、文化面問題,使用了插畫、視覺化圖表、司法院數據等元素,主要透過滾動敘事呈現。

先來談談總體成效,我們透過Facebook、Instagram、Dcard、Telegram四大社群管道發布,專題上線半個月來臉書獲542次分享。上線隔週,司法院發布新聞稿指出,鑑於此類案件量刑多數偏低,擬製作量刑參考表。

這是在3月底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後開始構思的議題,但請別誤會,我們沒有真的做到四個月XD因為時效性很大程度地影響題材的priority,因此中間我還跑去支援譚德賽控台事件、罷韓事件,直到6/6罷韓結束才開始集中火力製作,製作時間扣一扣大約兩個月。

先講講我的背景,新聞科系出身,前面雖然做過兩次數位專題,但因為同事carry,我大部分還是只負責內容撰寫,因此這算是我兼任PM與記者的處女作,也是公視真真切切的新聞「實驗」(我家主管心臟都相當大顆)。

我們沒有PM這個職位,新聞產品開發流程也還沒系統化,所以起初確定要做數位專題,我有點慌張。學校教我新聞採訪寫作、怎麼當記者,但沒教我怎麼當產品經理、怎麼將新聞視為一種「內容產品」、怎麼觀察市場與目標讀者,踩在對的時間點行銷出去,在這裡要先謝謝小夥伴Tiffany、設計老曾和卓老闆手把手帶我學習,給愛!

告白完了,來看看我在這個專題裡,都在做些什麼吧!

Step 1:觀察市場,確認產品定位與價值

數位專題、特製頁面要投入的人力與時間成本非常高,所以首先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說服主管、同事(和自己)。

我搜尋了裸照外流的所有新聞,其實關於裸照外流的探討、評析不少,但缺乏一個從法制、體系、到文化全面性、具脈絡的問題與關聯整理。這是一個理由,但不夠充分。於是我又開始思考,為什麼有這麼多相關倡議,但網上還是充斥媒體借題發揮的腥羶色報導,底下仍有眾多網友留言「卡位」、「求上車」?

今年某私密照外流事件爆發後,PTT西斯版和八卦版風向。

於是我找了幾位男性朋友做了一點(不正式)訪談,他們在我心中已是相當具有性別意識的異性戀男性,問了他們對相關倡議的看法,以及對「上車」現象的觀察與心理,歸納出以下三點:

  • 在瀏覽色情網站時,並不會認知到偷窺劇情的性愛片與真實竊錄的私密影像的差異
  • 就算知道這是傷人的事,但因為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受害當事人的傷痛離我太遙遠,「我沒辦法感同身受,也沒有必要覺得歉疚」
  • 如果掌鏡者是受害者,他們會認為「你本來就要知道會有風險」

在掌握這三點後,就大概知道自己要提供給讀者什麼了:沈浸式的情境體驗,並在讀者體驗的過程中直指強暴迷思,才能突破過去倡議成效的天花板。這個形式有點接近UX的使用者訪談,在了解讀者特性與痛點的同時,也定位自己的產品價值。

(請初學者不要靠我認識UX,為大家良心推薦:UX四神湯

接著就可以開始寫企劃書了,過程中我參考了很多聯合報前輩分享的tips,(推薦閱讀:「從零到爆品 洞察讀者的探索實驗」)我們用的Dropbox paper結合Google Calender寫文件,大致內容如下:

  1. 內容說明:簡介議題,為什麼團隊要為此製作數位專題?
  2. 人力分工:記者、設計、工程、社群
  3. 製作時程:這個晚點講
  4. 相關內容:初步整理的資料與參考資源連結
  5. 核心溝通主張:讀者為何要看這篇專題?
  6. 讀者樣貌:現有讀者概況為何?你的目標讀者為何?為什麼?
  7. 溝通方式:如何觸及你的目標讀者?管道有哪些?這方面的KOL有誰?

撰寫企劃書是與自己再次對話、在大腦中與自己辯答的過程,在以上答案都確立後,接著就是規劃內容的具體呈現形式了。

Step 2:規劃網站功能與擺放位置

其實在網站設計流程有非常多的環節,如果你和我一樣是第一次設計網站,可以從這篇開始讀:Functional Map > UI Flow > Wireframe > Mockup > Prototype 之間的差異

閒聊一下,其實在查找相關學習資源時,會發現大部分都是針對功能導向的網頁或APP(ex購物網站),比較少有針對內容導向的網頁設計教學,因為內容就是資訊設計的領域了。所以於我而言,數位專題規劃就是網頁設計+資訊設計並重的訓練。

在我們的工作分配上,PM負責Functional Map與Wireframe,而設計則負責Mockup跟Prototype,但這一串流程都是相輔相成,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和自己、和設計對話「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呈現形式?」「是否必要、可行?」「為什麼擺在這邊?」等等(一開始我很常被設計問倒,才會發現有很多不必要的設計)。

在Fmap方面,我切為資訊、功能兩大部分。在這個專題中,資訊包含「前導故事」、「視覺化圖表」、「資料照片」、「群像故事」、「Quote」等,功能則包含「目錄(含各小標)」、「意見回饋」等。

我實際在畫Fmap時,會覺得很多時候資訊跟功能會重疊,我自己後來的區分方式是:如果會影響內容敘事脈絡的,就規劃進「資訊」,不會的就規劃進「功能」。

用Miro試畫初版Fmap,後來畫Wireframe還有陸陸續續新增其他功能。

列舉完後,就可以開始思考呈現形式,因為Fmap和Wireframe都是要拿來跟設計、工程師溝通的,所以形式寫得越具體越好,最好是找現成的數位敘事作品連結,因為有時候如果只有文字描述,其他人不一定會get到。

作為數位敘事菜鳥,我們四處找了很多新聞作品,比較不同的效果差異,包含哪一種滾動敘事讓讀者更沈浸、要怎麼在不影響正文敘事的情況下呈現「活生生的受害故事」等,感謝小夥伴Tiffany是紐時忠實訂閱戶,搜羅很多精彩的作品,也讓我們後續在發想與溝通上順暢很多(認真:每家媒體都應該要有個紐時帳號)。

舉例來說,Tiffany提出紐時大大的「Kidnapped as Schoolgirls by Boko Haram: Here They Are Now」,這個作品讓受害者不再只是讀者眼中的一個Hashtag、一張冷冰冰的受害名單,而是一個個有溫度、有故事的個體。

我們的目標也是突破網路世界的失溫,因此我們參考這個作品的卡牌設計,把照片轉換為插畫,並額外用popup增加插畫的故事性,並穿插在內文之間,讓讀者在閱讀到不同段落的探討時,可以不忘這些第一線的故事。

在功能、參考形式與Fmap都完成以後,接下來就要開始製作Wireframe。簡單來說就是把Fmap規劃好的功能擺上網頁,這邊就牽涉到使用者體驗流程UX跟使用者介面設計UI,因為我不是這部分的專業(好啦就是零基礎),我是邊畫邊跟設計大大討論,製作Wireframe時想到更好的功能也會回去增修Fmap,以達到邏輯上的一致性。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要再次提醒和我一樣的初學者:真的!真的要一直問自己為什麼!每個功能設計都要有它的必要性,效果設計也要有一致,不要像我一開始一樣,為了讓專題看起來豐富,就一下用fade in、一下用roll in、一下又用zoom in,最後在Meeting時被ㄉㄧㄤ爆(切身之痛XDD

待企劃書、Fmap、Wireframe都大致敲定時,就可以召開團隊Meeting了!

Step 3:Meeting初步確立時程、內容與呈現形式

我知道有些團隊會在記者有初步構想時就開動腦會議,一起發想形式,但因為我們前端工程師是外包,要召集大家一起討論就比較困難,加上我很菜,設計姊姊願意手把手帶我(耶),所以我們這次就是我邊做邊跟她討論,完成後才進會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團隊裡資訊的公開與流通非常重要,我在有初版企劃書、Fmap跟Wireframe時就上傳到channel裡,主管、同事與工程師都能隨時給予意見,甚至提前排開時程。

在這個環節的會議中,PM要向大家介紹企劃書、Fmap跟Wireframe,把每個功能規劃與具體原因都鉅細靡遺說明一遍,接下來就是靈魂大考驗了(誤)每個人會從自己的角色提出建議與疑問,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在與各個角色溝通時也不能忘記好好記錄各方的建議與需求,我自己覺得Meeting是一個很好訓練邏輯跟口條的方式(順便練練自己的玻璃心,讚)

確立形式以後就是時程了,我的方式是一開始先根據過去的專題製作經驗在企劃書中排定時程,然後在會議上跟各個角色做最後的確認與修改,但也要注意到專題上線的時間點是否有時效性。在過去的經驗與其他媒體前輩的閒聊中,時效性真的會很大程度影響專題成效。

在Meeting結束、修改好Wireframe、給團隊確認過後,原則上PM前期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不過這次有個比較特別的部分,因為我兼任記者,所以內容不會太早出來,工程師為了提早開工,希望我先製作一份效果表。

在這份效果表中,我把每個功能的效果用文字描述、範例與範例中的demo陳列出來,包含Nav bar的小標hover時可以換色、滾動敘事採scroll magic等等,讓工程師可以先把特殊效果製作出來,也可以先給我們確認,待專題內文敲定後就可以減少時間成本。

這個工作流程也在後來救了我們XD因為一些狀況,我們在專題上線前兩天才截稿,工程只花一天把內容放上去,跟一個下午一起debug就上線了,只能說專題記者兼PM真的也要嚴以律己rrr

Step 4:確認時程與進度

這一步其實沒什麼好講的XD在這次的經驗裡,發現PM控時能力真的滿重要的,需要隨時掌握各職進度,每天把已完成事項、預計完成事項編列出來,並把需要溝通、幫忙或達成共識的地方提出來給大家知道、討論。

Step 5:社群宣傳與成效檢驗

這次在社群宣傳上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一開始就有討論到社群宣傳可以利用既有的插畫圖片玩限時動態,因此在剛開始構圖時,就有特別設定一張插畫談私密影像外流犯罪的一個問題,這讓後續社群推播圖重置工時短,成效與互動數上表現得也很不錯。

在這幾次專題中,是由PM主要規劃社群管道、發想形式,並由社群編輯發布。不過因為我們不是全職,也讓後續的社群推播定時比較鬆散,大約用一週的時間才透過公視各種管道推播完畢,這次檢討會中我們也討論到,社群編輯的參與度可以更高,並系統性地曝光專題。

因此接下來要做的是盤點社群資源,並建置社群策略清單,內容包含要利用社群的哪些功能、各種管道的推播時程,並將議題相關的KOL清單列出,讓社群編輯可以提前接洽。

最後,在專題上線半個月後,我們要召開檢討會,在這邊流量追蹤碼意見回饋表單的幫助很大,提供了質化與量化的讀者回饋,方便我們鉅細靡遺地討論在整個工作流程與分工上出現哪些問題,並共同找出解方。

以上大概是一個新聞產品規劃麻瓜在這次專題中的學習之路,希望可以提供和我一樣不太了解產品設計的新聞人一點參考。其實還有很多筆記都沒有用到,之後有機會再來分享,也歡迎大家給我回饋和建議,這樣的學習筆記對我來說滿有用的,算是記錄自己的成長,也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徹。

也歡迎大家看完交流不同的Tips,一起為台灣做出更多更好的新聞故事!

--

--

Helene Chien
DD Story Hub

編輯室新肝,嘗試用新的方法說故事,關注性別、兩岸、媒體、轉型正義和東尼史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