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製作人生中的第一篇數位敘事-罷韓指南針

Steven Yeo
DD Story Hub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Jun 8, 2020

罷韓投票這個 6/6 限定的公開副本,如果不去攻略看看的話實在是太對不起自己了。而在此時,當兵期間「想做什麼卻無法做」的空虛內心也很需要被彌補,因此有了罷韓指南針這項資料小專題的產生。

這篇心得會著重分享我在製作時的設計思考過程,包括問題發想、資料視覺化以及內心的各種糾結。

摸黑走路

做投票這類資料專題比較特殊且麻煩的地方在於-你無法預測結果為何,這邊所說的結果不只是「通過」及「不通過」,也包含在資料中需要用的各種資料變數結果,像是各區的「投票率」、「贊成率」、「反對率」等等。

這也意味著你無法對完整的資料進行探索、進而決定說故事的資料視覺化手法。因此我只能用先前兩次的投票結果(市長選舉、總統大選)來思考該給讀者看些什麼有趣的點、來決定我故事的方向。就算有了這樣的準備,但充其量就只是準備而已!意料之外的結果出來之後還是有機會踩到坑的(後面會講到 XD)

「那等結果出來再做就好啦!」,嗯 … 是這樣沒錯啦,但這個專題從發想到發布我大約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如果等結果出來再製作,半個月之後選舉這類議題就沒有什麼討論熱度了,所以在製作之前我給自己的死線就是 6/7!

起點問題

我認為比起罷韓投票的結果,我更想讓讀者知道三次投票間高雄市民對韓的民意變化。因為自己在探索前兩次選舉資料的過程中,我認為最有趣的是「小型區域對韓狂熱程度下降,大型區對韓開始反感」這個現象,所以我期待著罷韓投票各區或許有更多好玩的變化出現(事與願違阿~)。

因此,我在一開始時設定了一些簡單的起點問題:

  • 罷韓投票投票率有降低嗎?(韓國瑜呼籲支持者不要出來投票)
  • 與上一次選舉相比,支持率多/少了多少?哪個區生/掉最多?

這些問題幫助我在設計圖表及說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反思-「我目前的這個決定是否對於回答這些問題是有幫助的?」這我覺得非常重要,可以防止自己路走歪或是突然地放飛自我(?)。

一些小堅持

  • 使用 scrollytelling 作為敘事手法
  • 在移動裝置及桌機上都能良好觀看
  • 使用藍色/綠色以外的顏色

前面是為了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加良好,也是自己私心從以前開始就想試試看手法,就算它們會需要讓我花更多時間去研究 QQ,我會在技術的部份去介紹我使用了哪些工具及方法。當然,這些堅持也會為圖表的選用增添了一些限制。

關於在不同裝置呈現的方式,我很推薦可以去看看 Nadieh Bremer 在去年寫的 Techniques for Data Visualization on both Mobile & Desktop,裡面介紹了很多種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及技術去做取捨。

選擇遊戲

Data Visualization: A Game of Decisions

Andy Kirk

這一大節主要會分享圖表的設計過程,但我認為以 Andy Kirk 一場線上長講的題目來當作這一大節的標題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資料視覺化就是一段不停選擇的過程,做有效率的選擇、做符合目標的選擇。

不使用傳統 Choropleth Map

近年來只要一談到選舉資料視覺化,Choropleth Map 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視覺化手法之一。不管在電視台或是網路媒體多少都能見到它身影,天下雜誌在 2018 年所刊載的「九合一選舉互動地圖」更是結合了良好的互動性成功博得大家的目光,這讓台灣不少媒體也在日後的選舉推出類似的互動地圖。

天下雜誌 2018 年「九合一選舉互動地圖」

「我這次的罷韓小專題適合使用 Choropleth Map 嗎?」我這樣思索著,會有這樣的疑慮是因為我認為 Choropleth Map 有兩個缺點:

  1. 各地區的面積落差影響變化的觀看感
  2. 一次只能呈現一種資料變數
天下雜誌「罷韓開票地圖」

第一點借天下這次罷韓開票地圖來示意一下,可以發現到右上角藍色區塊的面積快要佔了整個地圖的二分之一,但實際上這幾個區域人口數都非常少,這也許會讓不了解高雄人口分布的讀書產生誤會。(怕被誤會所以說明一下這邊只是示意,我認為天下依據自己想表達的情況去這樣做是沒有問題的,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天下完整的罷韓專題看看!)

當然也因為 Choropleth Map 有這項缺點,所以出現了一些解法,最直接的就是加上 tool tip 用文字說明,又或是使用另外一種地圖圖表-Cartogram!Cartogram 可以依據你的變數去調整地圖上各個區塊的大小(下圖),但相對地也犧牲了地理位置的準確性,而罷韓指南針嚴格來說也是 Cartogram 的一種,想了解更多可以點選圖片下方連結去看 Datawrapper 對 Cartogram 的介紹。

Introducing Cartograms in Datawrapper

而關於第二個缺點,一樣也可以以 tool tip 來彌補說明性的不足,又或是以其他圖表來呈現其他變數。

雖然 Choropleth Map 的缺點都有相應對的調整方式,但我還是有個貪心的疑問「難道我不能只在一張畫布上簡單表達我想說的事嗎?」,因為如此,在初期我就捨棄了 Choropleth Map。

一線生機

就在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有兩個剛好都是 ProPublica 的視覺化專題讓我看到了一線生機(是有那麼誇張XD?),有興趣的話一樣可以點下方連結觀看。

States Are Reopening : See How Coronavirus Cases Rise or Fall (left) / Workers’ Compensation Reforms by State (right)

Workers’ Compensation Reforms by State 是之前在 The Truthful Art 就看過的專題,對於這種類似 Cartogram 的佈局方法,讓在每一區的區塊中增加了呈現一種變數以上的可能性!以近期的專題來說,NYT 美國各州新冠肺炎確診數的地圖就是一個非常棒的例子!

Watch How the Coronavirus Spread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但最關鍵的還是 States Are Reopening: See How Coronavirus Cases Rise or Fall 這篇,當中以箭頭來表示篩檢情況的方式十分有趣,讓我找到了該在每個區的畫布中以什麼元素來表示支持率,也成了罷韓指南針的最後一塊拼圖 XD!

於是當下就用 D3 試畫看看,效果與我想像的差距不大,如果有興趣知道怎麼畫的,可以參考圖片下方 observable 的連結 ~

https://observablehq.com/@syyeo/unfinished

平衡取捨

有了方向、靈感後,我一開始都比較習慣用紙筆來畫畫看整個故事的感覺,想想哪些元素需要調整、需要捨棄,可能每個人的方式不同,但我還是不免俗的附上醜醜的手繪稿給大家笑一笑。

製作初期簡陋的手繪稿

我自己覺得在設計資料視覺化、真正要開始動手前的最後階段(隨時也要注意)是確認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有沒有保持平衡,這邊所說的平衡牽涉到很多層面,圖表有沒有辦法回答起點問題?圖表有沒有辦法讓讀者體會到我想說的故事?整個版面的資訊量對讀者來說會不會太複雜、太龐大?

https://paldhous.github.io/ucb/2016/dataviz/week2.html

雖然以上說得這有點憑感覺(WTF?),但就視覺元素的挑選上(其實比較常稱作 visual encode),我覺得 William Cleveland 和 Robert McGill 在他們 1985 年的實驗中所提到的視覺元素感知階層(perceptual hierarchy of visual cues)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只要有對資料視覺化深入了解一點點的人一定都會看過這張圖!

簡單來說越上方的視覺元素可以讓讀者較好判斷資料間的準確性,而越下方的視覺元素可以讓讀者比較好判斷資料間的相似性/變化。對此有興趣的話一樣也可以點下方連結,當中對資料視覺化基礎做非常好的介紹。

那回到罷韓指南針,我用了哪些視覺元素呢?

基本上只簡單用了三種,Area、Color intensity 以及 Angle,大家可以發現我最後選擇了偏中間的元素,簡單來說就是上下的兩種屬性我都要 XD!當然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我犧牲了一點上下兩種屬性,好讓我的視覺元素三個塞在區域的畫布中不會太擁擠、太複雜,這就是我想表達的平衡,這種平衡也可以讓我很好地去描述上面所說-故事的變化

補強準確性

要描述變化,有個很重要的變數就是時間,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把時間交給沒有在畫布上的動畫效果去做刻劃,讓讀者可以先看一個大範圍變化趨勢,進入故事的情境。

但其實不難發現,如果要這樣去特別比較單一區域,其實是相當費神的(來回滾動),所以我在後面又加上 slope chart 去讓讀者可以較準確地去比較單一區域三段期間支持率的變化,也可以把故事帶往向下一層去說。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原本這邊的劇本是,有部分區域反對率上升、有部分反對率下降(與前次相比),好讓我可以說這些情況的故事,但答案揭曉、資料帶進去,看到這結果老實說讓我有點手足無措,雖然每個區下降幅度都很大很有趣,但這感覺在指南針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XD

所以最後就簡單提一下下降最多的區域,最後再讓讀者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後來我有看到其他媒體探討投票率的變化,我覺得也挺有趣的,如果用投票率去觀察結果應該不會那麼單調。

答案揭曉

前面有提到,凡事不會那麼順利,總是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除了上面說到 slope chart 故事過於單調外,最讓我感到棘手的是色階!如果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我色階的單位並不是線性的,而是用五分位數去做區別。

它原本是線性的 … 會這樣調整是因為少數幾個區域的投票率低得嚇人,讓數據分布非常不平均!導致線性色階的 range 變很大,所以各區在前兩次投票投票率的顏色變化並不明顯(顏色都很深),所以我才臨時改為分位書來區分,好讓故事可以說下去。

遺憾清單

  • 互動性不足:原本是想讓使用者有更多探索數據的可能,例如在指南針上增加 tool tip、最下面可以自行變換圖表探索 … 等。但最後真的沒有時間做這些了 QQ
  • 故事深度不足:我的故事只有簡單得說明數據趨勢而已,我後來看到關鍵有出一篇很有趣的分析,結合在地民情分析投票率高低背後可能的原因,這也是我認為罷韓指南針頂多是在做 App,不算是在做資料新聞的原因。

後記

大四決定走這條路開始,就一直以自己能夠做出一個互動專題為目標來訓練自己,也因為這樣學了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罷韓指南針就某種意義上讓這個目標勉強及格,所以自己心裡還算是挺欣慰的 QQ 但離「理想」還是有段差距,只能繼續努力R …

最後謝謝大家看到這,因為我希望大家也可以從文章中帶點干貨回去,所以提了很多其他的作品、介紹一點基本的概念,所以文章看起來有點冗長。

如果喜歡歡迎幫我拍拍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