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資料記者心得-真的很雜的雜談

Steven Yeo
DD Story Hub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Jul 25, 2020

--

其實真的找不太到適合的標題來概括我想寫的東西,簡單來說這篇我會提到:

  • 我這一個月在關鍵評論網擔任資料新聞編輯在做些什麼?
  • 「關鍵薪資條碼」一開始的發想過程及上線一星期後的反思
  • 自己的碎碎念

因為真的很雜,我又懶惰不想分篇寫,所以以上主題沒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離開沒關係的 XDD

關鍵評論網資料新聞編輯在做什麼?

最直白的解釋-「我們在做資料新聞」(廢話!),看似廢話,但如果大家去問現在台灣甚至是國外有在做這塊的媒體「什麼是資料新聞?」,相信大家不一定會得到相同的答案,就算我參考了很多書、看了不少相關的文章,但我只是小小菜鳥,我自認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詮釋各種對資料新聞的定義,所以這邊我只講我自己所認為的資料新聞是「以資料作為訪問對象,以視覺化作為呈現手法,讓讀者能夠舒服地了解資料中的故事。」,這答案也許未來會變也說不定,但這就是我目前最當下的想法。

回到正題,這一個月來,我都在做些什麼事?這一個月主要就做兩件事:

  • 發想短篇資料新聞
  • 製作互動式資料新聞

其他像是製作資訊圖表、與其他組別、部門合作也都是工作內容之一,但目前還沒有實際做過,未來有機會再分享。

讀到這邊如果是媒體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標題是寫記者但這段卻是寫編輯(WTF?),嗯 … 這的確是個身分認同的問題,只能說在公司組織編排下我就是掛編輯,但我自認為自己是記者/前端工程師/資料分析師(斜槓正夯),那至於標題為什麼寫記者,原因很簡單,這樣寫可能比較多人會願意點進來看!但我自己覺得掛什麼其實根本不重要,產出的內容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只是跟外人解釋時,有時候真的會比較麻煩就是了)

蛤?短篇資料新聞?

什麼是短篇資料新聞?說真的這其實也沒有絕對的定義存在,對關鍵來講,短篇資料新聞就是「簡單用1到n(通常n小於5)張圖表來說故事的資料新聞」,故事長度不長、文字不多、內容或許沒那麼深,其目的是能夠讓讀者花較短的時間從圖表中了解最近所發生的事、了解資料中有趣的小故事。

關鍵資訊圖表組組長 If Lin 在關鍵作品集的一小小部分

這是關鍵資訊圖表組過去一直在做的事,週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也很敢說關鍵在短篇資料新聞的作品量絕對是台灣數一數二的。

那這樣就足夠了嗎?當然沒有!

互動式資料新聞

我加入關鍵的另外一個主要目的是發展互動式的資料新聞,更廣泛一點也可以說是發展新的數位敘事手法,由於之前資訊圖表組幾乎都只有組長 If 一個人在做,所以扣除日常工作後,幾乎沒什麼餘力來做這塊。在我加入之後變成了兩個人(跟其他家比人數還是 … 嗯 …),終於多一些時間可以好好開始做這部份了(歡呼)!

為什麼要做/發展新的資料新聞敘事方式呢?這其實呼應到我前面自己對資料新聞的定義中的一部分-「讓讀者能夠舒服地了解資料中的故事。」重點在於「舒服」!舒服這個詞為了讓大家好理解,我有點用得過於通俗,但它其實有幾個組成要素分別是使用者體驗、圖表的呈現方式、文字的寫法以及顏色的選用,這些要素各自都環環相扣、各有各的專業,這也代表做資料新聞這塊領域要會的東西非常多 Orz。

回到正題,前不久和 If 一起看關鍵過去的作品時,我們最有共鳴的想法就是「如果這篇做成數位敘事的話,一定會很有趣!」,雖然關鍵的作品大多都偏向短篇資料新聞,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把它做得體驗更好、讓讀者更清楚我們想講什麼!

從小處著手

我在關鍵的第一篇文章 2張圖表告訴你:自付差額醫材價差可以有多大? 有做了一個小嘗試,就是讓文章中的圖表可以依照讀者感興趣的類別自行做選擇,並且透過微互動的方式讓讀者可以看到更細部的資訊。

那事後回到現實面來看,這樣做有更多人看/分享這篇文章嗎?並沒有。我在關鍵的第一篇真的非常慘淡 XD,主要可能的原因是這篇發表的時間其實這項議題的熱度已經過了,而且對這篇內容有興趣的大概就只有非常小眾的專業人士,又或著是內容真的沒那麼有趣。簡單來說第一次嘗試的結果並不是那麼的好。

或許有人會問,現在外掛嵌入的互動圖表工具這麼多(Flourish, Infogram etc.)為什麼不直接資料帶進去,複製嵌入碼貼上就好了呢?為何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的微互動圖表?沒錯,做自己的微互動圖表這件事的時間成本跟直接套 infogram 比起來真的不少,但會想繼續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外掛互動式圖表可客製化的程度低
  • 我認為如果只在右下角加上自己公司的 Logo 不足以打造自家資料新聞的品牌形象

(這兩點如果冒犯到目前有在使用的前輩/媒體,我個人先說聲抱歉!)

這其實並沒有對錯,純粹是看各家比較在意什麼點而已,我自己認為如果想擁有自己資料新聞的品牌形象,是有非常非常多細節要去討論、調整的(字體選用、大小,顏色風格、圖表選用、字距 ... 等),簡單來說就是想做到,當別人看到遮著 logo 的關鍵圖表時會有「啊!這就是關鍵風的圖表阿!」,不管是靜態還是微互動圖表。

我也直接說目前台灣讓我有這種感覺的,目前只有天下的靜態圖表,國外就比較多家了,像是經濟學人的 Graphic Detail 、Financial Times 以及FiveThirtyEight … 等。關於這部分如果想了解更多,Amy Cesal 這篇介紹風格的文章值得一讀。

但回歸到現實層面,媒體就是一種要一直與時間賽跑的行業,因此有即時事件發生、當下又有用資料講故事的需求,不可能讓我花這麼多時間刻一張有自己風格的互動圖表,因此如果讓這段時間變短,的確是我們的挑戰之一,我不確定要花多久做到,如果有做出一些成果一定會再寫一篇分享 XD

關鍵薪資條碼-發想

還沒看過的可以點這裡

這篇是我在關鍵第一個月來的第一篇短版數位敘事,神奇的是,已經上線一個星期了,每天都有穩定且不錯的流量(原本以為最多就撐個三天這篇就會死掉了),所以我才下定決心來寫這篇心得,簡單記錄一下(不然原本真的覺得沒什麼好寫的 XD)。

當我跟 If 說我想做這個題目的時候,其實薪資中位數的資料已經公開一天了,各大家媒體也發了不少新聞稿去講這份資料,就時間來說,我如果再發一篇短篇的靜態資料新聞,我們完全沒有優勢可言。

但我觀察到一個點是,大家的新聞稿都只列出中位數前幾高、倒數幾名的公司,或是哪個產業薪水很高好棒棒、哪個產業薪水很低慘兮兮,充其量用一個表格把文中提到的公司列出來。難道這份資料真的就只能這樣了嗎?

於是我想了一下之後,我跟 If 提出三種對這份資料嘗試的作法:

  • 以 Scrollytelling 作為敘事手法
  • 用比較非傳統的視覺化方式呈現資料
  • 再搭配其他資料找出大家沒有討論到的點

就算等到做完,這篇的熱度也已經過了,但我還是想做的原因其實有一半是為了練手,一半是真的覺得有趣可以做,一開始真的有點算是賭賭看的感覺下去做的,因為也真的不確定讀者會不會喜歡這樣的呈現方式,只能試試看才知道。

關鍵薪資條碼-強化

就在我做到一半的時候,閒聊時 If 提到「要不要加個可以讓大家查詢自己公司的介面阿?(偏向 News Application)」,這個想法我內心不是沒有想過,但因為沒有做過所以沒有列在一開始的作法中,If 當下其實也沒有強迫我要做,但我越想越來勁,認為如果這篇沒有這個功能的話,好像一點意義都沒有 XD,因為大家都很在意自己的公司,甚至也在意其他家公司的薪資狀況,真心覺得很有搞頭。

於是就埋頭下去做了,思考讀者會好奇什麼樣的資訊、如何讓他們分享出去,也因為這樣上線時間晚了一個星期,不然原本是只打算用一個星期來完成簡單的 scrollytelling(既然晚了,再晚一些好像也沒差 XD)。

關鍵薪資條碼-上線後的一個星期

如果先討論流量的話,這篇是在 7/17(五) 上線,第一天表現普普,隔天社群透過粉絲團分享出去後流量開始有起來,原本覺得大家可能就假日的時間無聊看一看之後,星期一就會開始降下來,但到今天為止每天都有穩定不錯的流量,所以自然而然累積了不少,已經超出當初我們的預期了。

因為第一次做的關係,我沒有也還沒研究如何埋 code 去觀察讀者的行為,待功能正常沒問題就直接上線了,這點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不然看那些數據應該會更有趣,但跟 If 都覺得應該這就是臉書分享的力量 XD,算是有達到我們增加那個分享區塊的目的!

最後我自己歸納這篇會表現不錯的幾個點:

  • 資料與讀者距離近:所有上市櫃公司的員工應該都會對這份資料有感覺
  • 非傳統的視覺化方式:讓讀者覺得有趣,不再只是折線、長條圖
  • 新穎的閱讀體驗:Scrollytelling 整個滑起來!ㄏ勝!
  • 查看與自己的相關的資訊:我很好奇如果資料沒經過這層轉譯,又有多少人會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自己與其他人公司的薪資中位數?

而讀者的反應也普遍都覺得敘事的方式新穎、圖表呈現的方式有趣也清楚,但我必須說這是關鍵大部份讀者的留言反應,也是有一點點人表示圖表看不太懂,因為我們的文章有轉發到其他平台的關係,這種情況在年齡層比較高的平台更是多 XD。

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再做得更好,雖然這次流量並沒有多到爆炸的等級,但以「試水溫」來說已經足夠了,讓我們測試這種比較新的敘事手法讀者的接受度如何、有什麼地方可以再做調整。

最後,我也必須說我們並不是第一個用這種方式來報導的網媒,國內外許多家媒體早再好幾年前就開始做了,說真的這種手法並不新穎,我上面所提到的新穎都是以「台灣讀者」的角度所描述的,而這個資訊其實也透露一則讓我非常興奮的訊息,那就是「台灣是值得做這類資料新聞的地方」,我會這麼開心的原因很簡單,我喜歡做的事,大家也喜歡,何樂不為?

最後的碎碎念

我大學念的是財務金融,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要去媒體業?我通常都是回「我覺得好玩有趣的工作,目前在台灣只有媒體業有!」,回這句話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讓人誤會我是以玩玩的心態進來的 XD,說玩並沒有錯,但我是想「認真的玩!」,為了玩得讓自己滿意也讓大家滿意,只要是能夠讓這份工作變得更有趣更好玩的技能我都願意去學、去了解,前端阿、資料分析阿、一些奇奇怪怪的理論阿 … 等,說真的,國外能夠單獨自幹視覺化專題的人真的多得是,因此我也是以此做為目標訓練自己,不管有沒有人要求。

我覺得從真正自我訓練一年多來開始學習這些東西最有趣的是「這條路沒有盡頭!」,程式、資料、視覺化和新聞這些東西組合起來有千百萬種可能性!每樣東西多一點少一點又是一種新的結果,真的ㄏ勝!

這篇真的寫得很隨興,如果看到這邊覺得不知道我到底在寫什麼,我也先說聲抱歉,浪費到你的時間。雖然我仔細想過這種心得是不是等真正做久一點之後在寫比較好,說不定那時後的想法會比較成熟,但另一方面又覺得現在寫給未來的自己笑一下應該也不錯,所以最後還是寫了。

之後會盡量分享一些有幫助的東西,也會寫得有條理一點的(請原諒我啊~)XD

如果你覺得這篇有趣或是有幫助到你(應該是沒有!),歡迎幫我拍拍手!謝謝觀看!

--

--